书城军事特种部队之中英美篇
4894600000004

第4章 “天之骄子”:中国特种部队(4)

曙光初露,机场上空,一支特种伞降分队迅速着陆,面涂迷彩的伞降队员迅急扑向“敌”机场要害部位,在航空火力支援下,对“敌”机场指挥中心、停机坪实施突击;动力翼伞分队、蛙人分队分别对敌防空阵地、警戒雷达实施突击。硝烟弥漫中,破袭成功。我特战队员搭乘运输机,在航空兵、舰艇掩护下迅速撤离。这是沈阳军区特种大队与海、空军协作,破袭敌机场综合演练的场面。

与此同时,一支被称为“海上突击队”的潜水小分队,全副武装潜入“敌战区”,神不知鬼不觉地对“敌”水下目标成功爆破后,又驾驶空中动力翼伞破雾驾风直临“敌”区实施侦察、空降破袭。这就是有“东北猛虎”之称的沈阳军区特种大队。

针对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时部队要天上飞、水中行、荒野生存、小群多路等特点,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在演练中注重强化单兵野战自我生存保障能力。他们打破常规,把单兵自我生存能力训练时间增加了2/3,每年都到丛林、高山、沙漠、草原等生疏恶劣环境,进行3至4个月的野战生存强化训练,不住民房,不带食物,先后探索出几十种野外自我生存方法。

“东北猛虎”特种大队近千名特战队员云集在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中,不断设计艰难险局,频繁展开丛林﹑高山﹑海滩等复杂环境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特种训练,动力翼伞渗透克敌﹑山地﹑水下目标爆破,破袭对抗﹑野战生存等三十多个难度较大的训练课目,有效地发挥了特种部队深入敌纵深实施隐蔽突然,快捷准确﹑远程高效的“点穴”

式打击,并由过去被动的“打和防”变为主动的“打和袭”,锤炼了特种部队“尖刀”和“铁拳”的威力。

他们还着眼特战队员在执行特战任务时大都使用高科技随行工具和特种武器装备的特点,探索衣食住行保障向高科技转换方法,适应执行任务“快节奏”需要。如今,昔日背的“干粮”改成了携带高集成、高热量、高蛋白的“高能食品”;过去的“埋锅造饭”变成了使用快速多能加热杯加热、烧汤;以往靠挖猫耳洞睡觉变成了睡轻便保暖睡袋。

他们还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在穿鞋戴帽、恢复体能、防卫防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为适应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时陆路、铁路、水路、航空多种交通工具交叉使用,吃、喝、拉、撒、睡居无定所的特点,他们还拓展社会化保障渠道;围绕立体交通保障需要,与战区内的地方陆、海、空交通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把一些训练内容搬到火车上、轮船上、飞机上进行;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围绕在丛林、高山、街巷等各种复杂环境下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演练吃、住、行等后勤保障,对特种部队的后勤“特”起来进行了有益探索。

沈阳军区特种大队针对开展机降、伞降、潜水等课目训练,需要动用飞机、舰船等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积极争取军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主动与空军某运输团、某直升机大队、某海军试验基地展开协作训练,打破了制约战斗力提高的“瓶颈”。在一次演练中,他们首次同时采取“海、空、铁、路”四种输送方式组织部队进行远程立体机动,取得成功。

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在进行伞降训练时,空军某飞行团请示上级改变训练计划,使大队伞降实跳训练按正常计划进行,并成功探索出渗透侦察、引导打击等战法。空军某运输团倾心尽力保障飞行,严格按协同作战要求制订训练计划,主动为特种大队训练创造条件。潜水训练时,海军某基地主动提供场地,派出专家和技术骨干到现场指导。

在协作训练中,该特种大队主动担当“磨刀石”,帮助兄弟单位尝试一些反特种作战的新课目,使双方都受益匪浅。

协作训练使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如虎添翼,至今大队已进行伞降、机降训练5000人次,潜水训练1000人次,结合特种部队未来担任的作战任务,进行10次大规模的综合演练,陆海空三栖作战能力大增,探索出立体破袭、特种救援、夜间复杂地形武装跳伞、水下渗透等60多种新战法,其中有的战法还填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白。

在未来跨海作战中,这只“东北猛虎”将在实战中见证自己的实力,为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再立新功!

(第六节)西南“猎豹”——成都军区特种部队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支以“猎豹”着称的特种大队,它属于成都军区。这支特种部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几分神秘,高新装备广泛应用,军事行动神秘莫测,特种训练惊险刺激:飞车捕俘、攀登绝壁、擒拿格斗、踏冰卧雪、涉水泅渡等等。特种作战更令人惊诧:侦察谍报、秘密渗透、袭击破坏、联合作战、解救人质等等,无所不通。

“猎豹”特种大队栖息在西南战区,有雪山高原、热带丛林、山岳丘陵、盆地平原、都市乡村等各种作战环境,特种兵几乎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其中难度最大的作战环境要数雪域高原。西库隆巴山脉西翼,海拔4300多米,山高坡陡,峡谷纵深,白雪皑皑,高寒缺氧,有“生命禁区”之称。“猎豹”特种大队曾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足迹。

《突出重围》展风采

看过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的观众,都不会忘记剧中特种兵的出色表现。可很少有观众知道,剧中绝大部分士兵演员都是由这支“猎豹”部队扮演的。

1999年3月,成都军区“猎豹”特种大队接到上级指示,开赴红土高原的热带丛林地进行野外驻训,并协助拍摄电视剧《突出重围》。

当官兵听说这是一部反映现代作战思想的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后,劲头鼓得足足的,纷纷表示:我们一定要把平时最真实的训练实况展示给观众。

紧张的驻训和拍摄开始了,剧本本身对有关现代特种作战、数字化小分队、战场先进的侦察系统的介绍比较粗浅,对有些演习场面的描述过于简单,甚至还有不贴实际的情况;导演及剧组人员对部队的演习也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剧本的多处细节采纳了该大队官兵的意见进行修改。

导演在观看了官兵的训练后,当即决定,有关演习场景的情节,不用排练,脱开剧本,直接拍摄部队训练的场面。这样,抵近侦察、渗透侦察、敌后破袭等等,部队只是按纲训练,摄制组只管跟随拍摄。

后来,导演听说部队平时训练演习都拍有资料片,干脆从资料片上直接剪辑了许多镜头。结果,《突出重围》中的数字化小分队、机降作战、战场信息电视传输,“红、蓝”双方前沿侦察等很多镜头都是从这个大队平时训练资料片中剪辑的。

拍摄结束后,许多官兵感到,拍电视和以往的训练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一年,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参加拍摄电视剧的任务,在荧屏上塑造出了良好形象。而且,野外驻训也上了一个新层次,训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通过拍摄《突出重围》电视剧,吸引了许多官兵阅读现代军事书籍,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活跃了官兵的思想。

大队根据拍摄电视剧过程中受到的启发,立项研制“头盔式侦察监视系统”。经过1年多时间的攻关,体积小、重量轻、具有昼夜间对多目标侦察监视、实时处理传输等特点的“头盔式侦察监视系统”便研制成功。它可以与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相连接,能将一线战场景观实时传输到各级机关,大大延伸了现有侦察装备的触角。

特种演习显神威

初冬的西南山区,虽然没有北方那样寒冷,但也有几丝凉意。劫持了两名重要“人质”,逃窜至离某机场不远处一条山沟中的几十名“恐怖分子”正在做着他们的“美梦”。突然,一架武装直升机飞临“恐怖分子”设在山丫口的警戒阵地,强大的火力顷刻间便把“恐怖分子”

的简易阵地摧毁,早就潜伏至“恐怖分子”阵地前的地面攻击分队也发起了全面攻击。

几乎同时,又有两架武装直升机直扑“恐怖分子”扣押着“人质”的地方,16名戴着黑面罩和“侦察头盔”的侦察兵如神兵天降,从两架武装直升机上沿溜索滑下,分别向各自的目标猛扑过去。“恐怖分子”

尚未反应过来,两名“人质”已被救出,一架直升机迅速临空悬停,放下了带有圆盘形挂索的悬梯,负责解救“人质”的小组,带着“人质”悬挂在悬梯上后,直升机便迅速离去。留在地面的侦察兵与从地面攻击的分队密切协同,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很快就肃清了残“敌”。8分钟的“战斗”干净利落而又漂亮。让观看演习的人感到,似乎是在看一场电影。

原来,这是成都军区“猎豹”特种大队进行的一次特种作战演练。

特种作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战行动,组织准备工作的内容多、要求高、行动的难度大,具有组织指挥层次高、作战任务紧迫、过程短促,作战风险大,作战时机稍纵即逝、不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为了训练好这个课目,成都军区特种大队的官兵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学习分析当今世界各国特种作战的战法,并充分运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摸索出许多新战法,使特种兵遂行各种任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猎豹行动”

2002年初冬时节,“猎豹”特种大队奉命出击,进行代号“猎豹行动”的军事演习。拂晓,三架无人机划破都市浓雾,直飞高原。指挥车内,气氛异常紧张,指挥员注视着电脑屏幕,航拍图片、传感器数据、上级通报……各种情况闪现在显示屏上。

“隐蔽接敌,一举歼灭。”上级指令下达给全队队员。

特种大队指挥员根据先遣分队提供的确切情报进行沙盘推演,寻找最佳歼敌方案,此战面临“三难”:隐蔽难——荒山秃岭,隐蔽难度大;接敌难——现有火力系统无法达到远距离、高精度;回撤难——特种队员在“敌”后完成任务后无法撤退,这些都是我特种队员在生命禁区里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次综合战斗力的实际检验。

战斗打响了,“猎豹”队员深入敌后,敌营四处开花,“猎豹行动”

在短短的一小时内摧毁“敌”5个重要目标,活捉“敌”指挥官一名。这场特种兵远程奔袭战斗,拉开了“猎豹”特种大队长达两个月雪域高原驻训的序幕。

这支在热带丛林地无数次进行过野外生存训练的部队,在雪域高原遇到了新问题:冰天雪地,如何栖身?如何生存?“猎豹”特种大队队员依靠当地百姓,把大雪覆盖的山野当成广阔的实验场,山洞、树洞、地窝子成为“猎豹”队员的栖身之处。被当地百姓俗称为“雪猪”的一种动物,成为广大“猎豹”队员果腹的最佳食物。这种棕褐色、酷似野兔的动物,小的二三斤,大的则有十几斤,队员们抓住雪猪后,饮其血、食其肉,依靠它就可以生存于雪域高原。

两个月来,“猎豹”队员战风雪、斗严寒,完成了高原寒区特种兵十几个课目的训练,填补了该特种大队高寒区训练的空白,从而使其成为一支能全方位执行任务的全能型特种作战部队。

(第七节)血性“天狼”——兰州军区特种大队

提起天狼突击队,中国年老一代可能会相对陌生,但中国年轻一代肯定听过这个名称。这是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它预示我们的天狼突击队有如天狼一样充满血性,英勇地面对种种挑战,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付出他们的热情与汗水。

不太悠远而光荣的历史

天狼突击队隶属兰州军区,它是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反恐特战分队。相对世界各国显赫的特种部队来说,天狼突击队的历史不太悠远但极光荣。天狼突击队的前身是新四军第四师。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统一整编新四军,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两侧地区的八路军第4纵队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这是天狼特种部队悠远的历史。故天狼突击队曾被外界称为“雪枫团”,又因其英勇无比,又名为老虎团或夜老虎大队。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内外形势的发生了变化,军队职能使命也随之拓展,反恐与扞卫和平成为解放军的一项重要使命。2000年,“雪枫团”以特种作战连八连为依托,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反恐特战分队——“天狼突击队”。

毋庸置疑,天狼突击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因为它由两个特殊部分组成,即“雪枫团”和特种大队。叫他“雪枫团”,首先因为它是我军着名将领彭雪枫亲手创建的部队。叫他特种大队,是因为他担负着侦察、反恐、应急等特种任务,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特种兵。

天狼突击队有三个特殊的训练场,其中一个训练场叫“猎人基地”。训练场里有密林、水域、吊桥、梅花桩,也有攀登楼、机降台、游泳池、射击场,训练驾驶特技的汽车、摩托车训练场。它有一般军队没有的特殊编制和装备。如:特战连、特侦营、飞行队、狙击班;无人侦察机、动力三角翼、勇士侦察车、山地摩托车等。

天狼突击队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有一个被称为“天狼突击队”的特战八连。连队连续6年赴雪域高原、沙漠戈壁、山岳丛林地等复杂环境进行超强度、大难度、高危险性训练。近10年来,八连所有训练课目考核成绩都在优良以上,先后涌现出各类训练尖子、技术能手232名,1人荣立一等功、8人荣立二等功、11人破格提干;先后在各类军事比武中,共夺得125个第一,先后夺得兰州军区侦察(特种)兵比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和“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比武竞赛4金4银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区连级单位之首。全连官兵人人能熟练掌握6种以上轻武器,人人会跳伞、机降、攀登、游泳、驾驶、格斗,85%的官兵掌握计算机技术、军事英语、反恐怖手语等内容。

由此可见其与众不同。然而,他真正的特殊之处,并不仅在于它的名称、编制、装备等形式和“硬件”,也在于它有一群特殊的人:一群技艺出众、名扬军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官兵。特种大队每年评选一次“天狼猛士”,如“钢铁虎教头”赵世虎是全大队的格斗搏击教练;人称“蜘蛛侠”的陈少鹏是全大队应用攀登课目纪录保持者。战士崔新成是连队年龄最小、兵龄最短的战士,加入反恐突击队仅仅半年,先后掌握了特种射击、快速滑绳下等12种特战本领,能熟练操作5种高新侦察装备,荣立三等功。这些猛士为天狼突击队增添了不少光彩。

从彭雪枫将军到“猎人”黄和平

天狼突击队的创始人彭雪枫将军,他于1941年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着,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将军,我国在彭雪枫的家乡河南南阳镇平县,专门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

1994年在诺曼底登陆50周年之际,英国女皇批准将《威尔克圣宝剑》转赠给彭雪枫陵园,以纪念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这就是彭雪枫将军留给天狼特种部队的光荣历史。

沿着先人的光辉足迹,天狼突击队一直在努力发展,与时俱进,挑战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