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特种部队之中英美篇
4894600000022

第22章 特战先行者:英国特种部队(1)

在谈及特种部队或进行特种部队游戏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或视线中肯定会出现这些熟悉的名字——哥曼德、三角洲特部队、特别空勤团等。毫无疑问,英国特种部队在世界特种部队的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英国特种部队为世界特种部队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它推动了世界特种部队的飞速发展。探究英国特种部队的起源与发展不是一两段文字就能够概括的。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创建和使用特种部队的国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成立了哥曼德突击队、特别空勤团(最初称作L分队)、空中哥曼德等众多特种部队,或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这些部队一般人数不多,成员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士兵。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英国早期特种部队取得了即便是数倍于他们的大部队也难以取得的战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世界特种部队发展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开的谜。

然而,英国特种部队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历经了挫折的考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的国内安全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几支特种部队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有的被缩编改编,有的被撤销合并,有的渐渐由特种部队变成了常规力量。庆幸的是,英军在战争期间形成的一些特种部队战法战术、组织原则、选拔训练体制等不仅都得到很好的继承,而且还有新的发展。

与过去相比,英国现代特种部队装备更精良,攻击力更强,用途也更加广泛。我们可以在英国镇压反殖民解放运动的海外行动、马岛战争、海湾战争、反恐怖主义行动和国际维和行动中看到特种部队神秘且匆匆的身影。随着国际上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引起的局部冲突日益增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走私贩毒和其他有组织犯罪活动等暴力活动的增多,相信英军特种部队的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期待它成为维护正义的特战先行者,而不是因侵略或扩张所形成的霸道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为特种作战贡献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

我们可以从特种部队教科书中找到各种样式的战例,包括敌后渗透、袭扰、破坏、侦察、佯攻、强攻、反恐怖、防暴、维和等;可以找到各种类别的特种行动的登陆方式,从海上,从空中,从陆上;可以看见各种型号的先进武器装备,诸如枪支、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测向仪器和特种装具等。

当然,我们在一味强调英国特种部队所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赫战果,并没有忽略它自身存在的弱点。这个弱点的直接原因在于英国特种部队的特殊体制。在英国军队中,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有自己的侦察分队。

这些侦察分队在承担侦察任务时,与友军侦察部队协调方面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出现过误伤事件。其次,英国特种部队后勤保障方面也不够,执行长途侦察任务进入敌境较深的特种部队总会遇到些麻烦,很多情况下,特种部队要依赖自己的野战生存能力来度过难关。这往往会造成队员的无辜损伤以及资源的浪费。即使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可能因为弹药以及零部件补给跟不上而成为废铁。投入的方法仍是特种部队所面临的最危险的一关。由于特种部队大多是在战争最初阶段参战,有关进入地区的情况往往知之甚少,加上对地理环境不熟悉,失败率较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最终解决。

事实上,英国特种部队除了存在一些难题之外,它所具有的完善的选拔和训练体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许多国家特种部队建设的榜样。无论是特别舟艇中队还是特别空勤团的选训周期都非常长。

英国十分重视对特种兵“一专多能”的训练。此外,特种部队的训练也特别注重精神培养,往往给受训人员制造各式各样的障碍,以考验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在团队中应当具有的合作精神。这些年来,由于报名人数减少,预算削减,传统的选训体制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但英国军队始终没有降低特种部队门槛的意思。

(第一节)“沙漠里的特战魔鬼”——哥曼德

哥曼德具有“沙漠里的特战魔鬼”的称号。被称之为“魔鬼”,由此也可知哥曼德肯定不简单。正是这支历史悠久的部队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支特种部队。事实上,我们并不知晓哥曼德成立的具体时间,只知道它成立于二战初期,也是今天英国第22特种空勤团的前身。

至于英军为什么以“哥曼德”这一名字来命名它的特种部队,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据传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先后派出了25万庞大的远征军参与非洲布尔战争,试图对布尔人进行血腥镇压。布尔人的军队不仅装备低劣,在数量上也远不及英军,因此难以从正面与英军相抗衡。英军本着必胜的信心,雄赳赳的到达了布尔,以为能一举歼灭布尔人,却没想到遭到了布尔人的重创。

彪悍而又机智、骁勇善战的布尔人,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灵活地采取了“化整为零”、“背后袭扰”等非常规作战方式,神出鬼没,频频出其不意地对英军发起突然袭击,打了就跑,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杀伤,英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场战争让英军心有余悸,英军称那些从事游击战的布尔小部队为“哥曼德”(英语为Command,即为突击队的意思)。

战争结束了,可英军对布尔人“特种战术”的印象可谓深刻至极。

于是,英军将自己的特种部队命名为“哥曼德”,我们就不难理解其用意了。然而,上述关于“哥曼德”的来源只是一段传说,英国首支特种部队“哥曼德”的诞生,不仅有历史因素,更有其现实中的迫切需求。

二战初期,在战火弥漫的欧洲战场上,英法军队在纳粹德国装甲集群的“闪电战”突击下,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开战后不久,英法军队就被势不可当、突飞猛进的德军逼赶到了英吉利海峡附近,为了避免全军覆灭的噩运,英法军队于1940年6月被迫从法国敦刻尔克仓皇撤退,横渡英吉利海峡,艰难地撤回到了英国本土。撤退过程中,溃不成军的英国军队和法军残余,几乎遗弃了所有辎重装备。而在欧洲战场之外,中东和非洲战场上的英军同样受到了纳粹德军的重创。

曾经的老牌军事强国英国,在第三帝国的闪击下,居然不堪一击,频频告急,处处失利。这种奇耻大辱,让向来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可此时的英国根本没有平复创伤及喘息的时间,因为当时的英国很可能成为德军大举进攻的下一个目标。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英国举国上下忧心不已。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判断,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英国,而要做到有效阻止德军将战火烧向英国本土,只能主动向欧洲大陆的德军发起反攻。为了重拾军民信心,尽快挽回败局,1940年6月6日,丘吉尔在给英军参联会主席伊兹梅尔将军的信中说道:“防御作战必须到此结束,我期待英军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

要组织有效反攻,谈何容易。战场上的一再溃败,已让英军元气大伤,士气也遭受了严重挫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组织军队越过英吉利海峡去大举反攻德军,对英军来说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窘境,也促使英军中一些头脑比较活跃的军官,开始去寻找新的反击思路与反攻的可能性。这些军官之中,有一位代表人物克拉克中校,他是英军参谋总长格里尔.迪尔上将的副官。克拉克中校是一位不简单的军官,他在英国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克拉克在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就已经在心中暗自筹划反击德军的非常规作战计划。后来,他又根据英国当时的国情及军队情况,适时提出了“使用小规模精锐部队前去偷袭自挪威西海岸的纳尔维克至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一线的德军重要目标”的建议,并以此来牵制消耗德军的攻击力量。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唯一能够有效打击德军的反击办法。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克拉克的设想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但是克拉克中校的这一提议还是得到了英国战时内阁的高度赞赏,并很快得到了丘吉尔首相的赞同与批准。丘吉尔认为,这种由小规模精锐部队所进行的破坏性袭扰,如果运筹周密,实施得当,就能像一把把刺向德军心脏的利刃,将会有效牵制敌军,同时,成功的偷袭行动也能大大鼓舞国内军民的士气与信心,从而会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好转。

在丘吉尔首相的批示下,陆军总参谋部随即便成立了神秘的“M09科”,以执行这个秘密计划,并密令克拉克中校尽快组建这支特殊的袭击部队。克拉克中校不敢怠慢,立即根据丘吉尔首相“不能整建制地抽调本土防卫部队,可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的要求,亲自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精心挑选了数百名身体强壮、作战经验丰富的优秀官兵,组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正规而又独立、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特种部队,部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汤姆逊冲锋枪、轻型汽车以及越野摩托车等轻便装备。这支特种部队中的先行者正是前文提到的“哥曼德”。

“哥曼德”诞生后,来不及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就投入了如火如荼的二战战场,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实战也确实是这支新生特种部队磨炼意志及施展本领的绝好舞台。在对德作战中,“哥曼德”无数次深入德军后方进行闪电式破袭作战,搅得德军心惊胆战。特别是在北非战场,“哥曼德”更是立下奇功。

1941年3月下旬,英军从欧洲战场抽调第1、7、8“哥曼德”部队组成专门的沙漠袭击部队,由莱伊中校率领,进入利比亚袭扰“沙漠之狐”隆美尔领导的德国非洲军团,英军中东司令部对他们寄予厚望,为其取了个“沙漠鼠”的绰号。“沙漠鼠”不负众望,他们经常以数十人组成突击队,携带机枪、炸药、轻型迫击炮,搭乘吉普车进行100千米以上的奔袭,对德军后方仓库、港口、机场、补给站等目标进行突然而凶狠的打击,甚至还对隆美尔的指挥部进行袭击。1941年7月,苏格兰军官戴维·斯特林受命将在非洲的“沙漠鼠”及其他英国陆军志愿特种部队人员改组为“特种空勤旅L特遣队”,继续执行破袭作战。

据称,在德意军队被逐出非洲之前,英军特种部队共摧毁德军飞机近300架,军火库数十个,击毙德军数千人。

经典战例1、浴血圣纳泽尔

哥曼德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圣纳泽尔战役为哥曼德获得了发展的信心与前景,这也是哥曼德所有奇袭行动规模最大的一次。1942年3月28日,英国“哥曼德”部队破袭了圣纳泽尔,炸毁了法国唯一的被德军占领的“诺曼底船坞”的水门,重刨了德国潜艇隐蔽所。但在袭击战斗过程中,哥曼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34名军官和178名士兵,这是“哥曼德”作战史上最悲惨壮烈的一次。提起“哥曼德”人们总会想起这次战斗。

圣纳泽尔是二战中德军重要的海军基地,它位于法国西海岸比斯开湾的卢瓦尔河河口,该地有法国唯一的可容纳德国大型战舰的诺曼底船坞。船坞长350米,宽50米,是世界上最大船坞之一,可容纳85000吨的船只进入维修,两端有闸门,可将船拉入隐坞内,关闭两端闸门,将水抽出。如果用作入口,在船只通过时,闸门交互开闭即可。另外,还有潜艇的隐蔽所,德军在此为军舰进行维修,并整训人员。

卢瓦尔河河口没有可供袭击登陆用的地段,是易守难攻之地。根据空军侦察机的航空侦察,德军的船坞附近又增设了五个炮阵地。破袭诺曼底船坞的任务非常艰巨。陆军指挥官西摩中校负责指挥这次行动。他精明强悍,机智灵活,曾多次参加执行特种作战任务,屡立战功,得到过丘吉尔首相的嘉奖。西摩尔接受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工作,建立了破袭战斗指挥部,从特种作战“哥曼德”的第2中队中挑选了155名队员,总部还推荐了80名有着过硬破坏技术的队员。由于袭击目标警戒力量的增强,特种袭击部队又增补30名“哥曼德”部队成员,这样加上指挥员,这支特种突击队就有近300人。

特种作战的成员首先要精干,讲求协同配合,这是作战行动的根本。所以,西摩尔在突击队组成不久就组织官兵们进行海上训练,并注重游泳技术的提高和适应海浪的训练。在训练计划中,西摩尔主要安排了夜间靠离码头以及夜间操舟、远航、反潜、射击和武装泅渡等训练。

在西摩尔的计划中,特种作战部队准备利用汽艇或橡皮艇作为最后突击的运载工具。而摧毁船坞则使用驱逐舰强行冲击,因为坞门长51米,高16米半,厚度足有11米。想较长时间使其不能使用只有用重载船只冲撞才行。英军下了决心,用驱逐舰冲撞后,再利用高爆炸药,炸毁驱逐舰部分舰体,使之下沉。在舰首稍后处装载炸药,使用延时雷管,在炸毁驱逐舰的同时,也炸毁坞门及附近岸壁。摧毁坞门时,突击队登陆,破坏水泵车间、动力车间及油罐。有可能的话,再破坏潜艇基地。

3月22日午夜,在英国的岱翁港枪炮声隆隆,用明弹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各种舰艇穿梭奔忙,“哥曼德”突击队正进行代号为“逼真”的实战演习,“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做了冲击船坞闸门的动作。

演习中,西摩尔中校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目标过大,太早暴露了行动企图。二是轻型船只在大量探照灯照射之下,航行、保持阵位、寻找登陆点等都很困难。

为了隐蔽行动,使这次战斗中使用的驱逐舰“堪培拉塔温”号同德国的鱼雷艇相似,他提议将该舰的烟囱削去一截,井涂成与德国鱼雷艇相近颜色。在专门技术人员参与下,“堪培拉塔温”号进行了改装。

为了通过河口的浅滩,拆去了原装的三门100毫米炮、全部鱼雷发射管、深水炸弹投掷器等,使吃水由4.3米变为3.2米,并在前甲板和舰桥上装上能抵御穿透20毫米子弹的防弹板。

兵不厌诈。为了隐蔽作战企图,英军把袭击行动集结、训练、出发基地选择在离圣纳泽尔有400公里的法耳默思港口,这支特种作战部队被命名为“第10舰艇攻击队”,并宣称这是在英吉利海峡西侧入口处的海面上,实施潜艇扫雷作战的部队。另外还放风说,这支部队将开赴海外,目前正在大量采购夏令装备。这些迹象都毫无遗漏地通过德国间谍网上报到希特勒的办公室。然而,这位沉醉在战争扩张的狂人并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3月26日14时,袭击部队从法耳默思港起航出发了。整个舰队摆成三列纵队,纵队中间是西摩尔中校乘坐的驱逐舰“阿萨斯顿”号,他的后面是314号炮艇、“挺迪尔”号和“堪培拉塔沮”号驱逐舰。西侧是14艘汽艇和74号鱼雷艇。整个编队以13节的速度驶向比斯开湾的圣纳泽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