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曾国藩是相当谨慎、冷静、理智和聪明的。试想,如果当初曾国藩贸然出征,一万多初经训练的湘勇送上惯于征战的太平天国军队面前,能否剩下几人,殊难知之。全军覆灭倒是不会在意料之外。
那么,这样的行为,与把一万多湘勇拿去送死又有何异?别说后来与太平军相抗十余载,并终于攻下金陵灭了太平天国,并将湘军的威名扩大到人人皆知,甚至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只怕是连湘军的火种也留不下半丝半毫!可能连曾国藩自己如何死法也不知道,何来后来的“完人”呢?所以,遇事谨慎小心、审时度势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胸有大志、目光长远之人来说,一时一地之争远不如天下全局重要,一城一池之失也远不如保存实力重要。如果明知是送死还偏去送,而且不仅自己送死,还搭上几万将士的性命,那就不是鲁蛮,而是野蛮,不是轻率,而是轻生。作为掌兵统将的首领,这种鲁蛮和轻率更是大忌,因为一不小心,就很可能全军覆灭。即便情势再急,也不能感情用事,冲动而为,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住实力,坚持到最后,取得最后的成功。
曾国藩不想以卵击石,让刚刚成形的湘军毁于一旦,不惜抗旨不遵,更不惜摒弃师友私人情谊,背上绝情负义的骂名。
其实早在咸丰皇帝下旨让曾国藩赴援湖北之前,曾国藩已接到当时的湖广总督、曾国藩的恩师吴文镕求其急速援救的求救信。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于公于私,都有救援之责。
但是,曾国藩仔细审视情势,此时断非出兵之时。曾国藩忍住内心痛苦,回信告诉吴文镕自己的难处,讲明不可草草发兵的道理。身为湖广总督的吴文镕自然知道轻重缓急,虽自度必死,他也没有以老师的资格去逼迫曾国藩前来支持,还特致书说:“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分量还是不如你重要。希望三思。”曾国藩听了老师的话,按兵不动,不久之后吴文镕战死沙场。
对于门生兼挚友江忠源的求救,曾国藩也一样没有冲动冒进,拼死去救,最终江忠源自杀殉国。1853年11月,太平军直入安徽,攻打庐州。江忠源被太平军围困在庐州,弹尽粮绝,情况万分危急。江忠源写信向曾国藩求救,咸丰皇帝也诏令曾国藩迅速出兵。可是,曾国藩按兵不动。他的下属王錱主动请缨,带兵去救江忠源,也被曾国藩制止。湖南巡抚骆秉章命江忠源之弟江忠浚与刘长佑率一千楚勇火速增援。江忠浚与刘长佑率部奋力搏杀,由于兵力薄弱,无法靠前,受阻于城外五里墩。援军总计十余支,筑营四十里外,观望不救。陕甘总督舒兴阿兵有万人,畏缩不前。咸丰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平军炸塌水西门城墙,并乘势杀入。城内兵勇抱头鼠窜,乱作一团。江忠源知大势已去,引刀自刎,为部下所阻。转战至水闸桥,身受七伤,投古塘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两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江忠源,不仅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更是湘军早期最为优秀的将领,最有实战经验,同时也任职最高,最得清政府的信任,且与曾国藩交情深厚。曾国藩曾打算练勇万人概交江忠源指挥,完成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而自己只在后方办理练兵筹饷等事。江忠源的死,无疑折了曾国藩的臂膀。但他又确实不能去救。当时很多人对于曾国藩的行为不太理解,骂他绝情负义,只有他自己知道,确实是情非得已。
史学家们对曾国藩抗旨不尊、见死不救不但没有微词,还对曾国藩不顾朋友私情,顶住皇帝和朝廷的压力拒绝出兵赞不绝口。认为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识大体顾大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真正的帅才。这样的评价,或许才是最中肯公正的。
也正是有这样一位理智、绝情的统帅,湘军才没有做以卵击石的蠢事,保存住了实力,最终得以壮大,得以成功。
7.善于把握机会,才能摆脱困境
曾国藩很善于在困境、危难、“大变局”中审时度势,抓住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机会,趁势摆脱困境,逆势而行,成就自己。
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的一生也许会平淡得多,悠闲得多,也安稳得多。当然,也很难有“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功绩,更难以成为“完人”。最起码,在立功这一点上,就无可指靠。只有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才有可能做到集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从而达到为师、为将、为相的所谓“完人”。
有人说,是太平天国起义“成全”了曾国藩,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恰证明了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变局”、善于从危难中把握机会的人。
太平天国起义对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而言,破坏力是相当大的。不仅兵势威猛,气势如虹,兵锋所指,锐不可当,从广西一路北上,占岳州、取武昌、下南京,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大有席卷全国之势,让清朝政府惊心不已。而且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兵、八旗兵,因为长久的和平状态,早已失去了战斗力,太平军一触即溃,根本无力抵抗。这时候,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想到了办一支全新的军队出来,那就是团练。
所谓团练,又称乡兵、练勇、乡团、民壮等,是地方乡绅自行筹办的临时性武装组织。作为正规武装的一种补充,团练负有守卫家乡故土之责。因为太平军一路攻占,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很大,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和乡绅自己组织起来,抵抗太平天国。
这时候,正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就成了湖南办团练的最佳人选。中国近代历史的汹涌河流,也因曾国藩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拐了一个大弯。
咸丰帝当时令其兴办团练的在籍政府官员共一百多人,只有三人戴孝任命,可见敢于任事者少之又少。而曾国藩也把握住了历史赐予给他的这个最好的机会,趁势而起,不仅练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劲旅,也让自己立下平定天下的首功。
曾国藩能够脱颖而出,自然不排除偶然的机遇与幸运,但更多还是在“人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机会,善于看清时势,善于趁势而起!
特别是在江南大营溃破后,大变之中,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不仅使湘军自此摆脱了从属的地位,一跃而成为追剿太平天国军的主力,也使曾国藩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权力——总督两江。
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可以说是清政府追剿太平军的大本营。1853年3月27日,即太平天国占领金陵并把金陵作为自己的都城,命名为天京后的第八天,时任广西提督的“钦差大臣”向荣已经在金陵东郊朝阳门(现中山门)门外的孝陵卫建营筑垒,称为“江南大营”。向荣也是太平天国的老对手,从广西一路追剿太平军到金陵;1853年4月16日,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1854年下半年,由于琦善病死,江宁将军托明阿继任江北大营统帅。
这两座大营,可以说是清兵追剿太平军的最重要的基地,南方清军的总指挥部。从建成开始,一直是太平军的眼中钉。1855年4月2日,太平军由大将秦日纲率陈玉成、李秀成、吴如孝等人乘夜从金山渡河,直杀江北大营,太平军又从紫金山杀出两路兵,猛扑山脚的清军兵营。混战之中,秦日纲又有一支别动队四千多人从灵谷寺翻山进攻清军马队大营。合力进攻之下,杨秀清大开洪武、朝阳诸门,把门外清军营垒数十个一一攻毁。太平军数军合力,直杀孝陵卫向荣的江南本营,参将陈明志等人被打死,清军溃散。向荣见势不妙,拍马窜向淳化镇方向,江南大营第一次被太平军攻破。
之后,在1856年和1857年两年中,清军连克武昌、汉阳、湖口、九江、扬州、镇江、瓜州等天京上下游重镇,重建江北、江南两座大营,江南大营由和春坐镇,再度围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金陵)。
咸丰十年正月间,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三王为解天京之围,策划了一次“围魏救赵”的大的军事行动。五月,李秀成、李世贤由苏南率军进入浙江,大兵猛压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慌忙向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求救。和春派总兵张玉良带兵两万,由江宁赶救杭州。张玉良走到半路,李秀成、李世贤带兵离杭北上,猛扑江南大营。
此时,陈玉成率皖北之兵强行渡江。两军会合,数日之内连破江南大营外围要地高淳、溧阳、溧水、句容、秣陵关。江南大营被包围了。和春、张国梁分头拼死抵抗。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昼夜,江南大营彻底崩溃,天京之围顿解,李秀成、陈玉成围魏救赵之计获得全胜。太平军趁势南下,和春、张国梁节节败退。张国梁死于丹阳,和春毙命于浒墅关。七万江南绿营兵,除张玉良部二万人外,至此全部瓦解。两江总督何桂清也顺势逃得不见踪影。
江南大营瓦解,曾国藩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快意:江南大营的瓦解,或许将预示着湘军的转机!
由于朝廷对汉人的防备心理,曾国藩的湘军一直到现在都没名没分,也并未得到重用,曾国藩也永远只是一个侍郎的身份,虚衔领兵,不仅军饷要靠自已筹,而且军队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江南大营这次彻底溃败,和春死,桂清逃,绿营兵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目前要再与太平军作战,唯湘军一支劲旅。这就是大变局中的绝佳机会呀。
实际上不仅仅曾国藩看到了这一点,曾国藩的诸多幕僚、朋友、老乡、从属,也都看到了。
第二天曾国藩就接到正驻军宁国的李元度的信。李元度向他报告江南大营溃破的情况,并捎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春死,桂清逃,东南大局,天意将属于谁?”
而左宗棠更说得直接:“江南大营早已千疮百孔,腐臭冲天。当将官的莫不锦衣玉食,倡优歌舞,士兵则多抽鸦片,嫖赌成风,士气溺惰,军营糜烂。这两年来,何桂清每月给它十多万两银子的接济,想利用它来做个中兴名臣;朝廷则受何的欺骗,以为江南大营是抵抗太平的干城,反倒将湘勇视为可有可无。不要说在前线打仗的弟兄们不服,就是留守人员都怄了一肚子气。真正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呀!现在江南大营彻底覆没,将使朝廷从此清醒过来,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胡林翼也给曾国藩传信过来,不仅从江南大营的倾覆中看到了湘军的未来,还建议曾国藩让曾国荃速围安庆。
李鸿章也专门来与曾国藩分析当前局势,认为“江南大营的溃败,不是坏事,是好事。因为皇上从此将会对绿营失去信心,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湘勇身上”。这就是湘勇的转机,更是战事的转机。
果然,几天之后,皇帝命曾国藩总督两江的圣旨就到了,曾国藩终于得到了实权,而湘军也终于成为抗击太平军的主力,开始成为名正言顺的正规军。
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害的人,也是最善于随机应变、进退得宜的人。因为他们明白,越是“变局”之中越是隐藏着无尽的机会。因而,即使自己身陷危局,也能从容应对,抓住时机。曾国藩的成功,就是绝佳的案例。他能跳出困境,走出危局,获得成功,正是因为看清了大变局中的形势,因时而变,随势而动,抓住了那些难得的机会,最终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