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64

第64章 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

汉族、回族等混居的通海县,是云南省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1970年1月5日,位于峨山、曲江之间的通海发生7.7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X度,震源深度约12公里。受灾区有建水、峨山、玉溪、石屏、华宁、江川等县。倒塌房屋共338456间,占灾区房屋总数的32%。死亡15621人,占灾区总人口的l3%,其中90%为农民,受伤26783人。大牲畜死亡16638头,其中牛3600头,是当地主要耕作动力。极震区西北至峨山县小街,东南至建水县曲溪区大甘寨,顺曲江河谷的狭窄地带。长52公里,宽约2公里。区内一些地段村寨房屋尽毁。烈度可达Ⅺ度。震后灾区仅剩残垣断壁,偶有木架尚存,也都七歪八斜。如太平庄除靠山坡的房屋还保留木架外,其余全部倒平。该地50年前修建的高达20米的清真寺木结构三层阁楼,震后向西北倾斜,外层六根柱脚偏离石墩4厘米~13厘米。建水曲溪糖厂钢筋混凝土厂房遭到严重破坏,压榨车间圈梁以上墙壁全倒,屋顶塌下;水处理车间墙壁严重开裂;锅炉间屋顶局部塌落,墙壁严重裂缝;电机车间墙和柱均有裂缝,屋顶塌下;高16米的酒精塔全倒,沉淀池连架一起翻倒。两个分别高25米和30米的烟囱基本全倒,仅存5米高的一段。极震区内老、旧公路、桥梁破坏较重,馆驿三孔公路石桥桥墩开裂,桥墩错动。蚂蚁山两个单孔石拱桥全塌。俞家河坎附近的大圣桥和太平庄附近的小圣桥,及三孔石拱便道桥均遭较重破坏。区内有30余处较大规模的山崩,毁坏农田、水渠、公路。竹居河岸崩塌,阻河成湖,水位升高4米。盆地北麓俞家河坎之滑坡体浮托村寨向东南方滑动达150米。滑坡地面或裂或崩,陵谷纵横,局部地陷达6米~8米。曲江河床两岸,普遍产生地裂缝与喷水冒砂。曲江断裂带产生长约60公里的地裂缝带,该地裂缝带最宽处达20米,实属罕见。

其主干裂缝长达数公里,垂直错位2.2米。裂开最宽处约60厘米,深约50厘米,有的深不见底。IX度区西北至峨山盆地西,东南包括曲江溪盆地。区内少数穿斗木结构房倒架歪,或局部倒塌。砖柱承重房屋则多倒塌,余者亦严重破坏难以修复。峨山县城,除老街之穿斗木结构房外,砖结构房多受严重破坏。农机厂高15米的青石砖烟囱出现“X”型剪切裂缝。通海县九街,民房多倒塌或局部倒塌,无一完好。从峨山到小街的公路及两侧农田中,出现一组北西向地裂缝带,长80米~10米,宽7厘米~10厘米。公路两侧农田及河滩边常见向北西向排列的喷水口。VIII度区东北至通海汉邑、四街、华宁甸尾一带,西北至峨山里马洞、小法克、玉溪混水塘一带,西南至清水塘、铁锬一带,东南至高新寨、白云、玉风庄以西。区内房屋土墙多倒塌,一些房屋局部倒塌。田地里有裂缝,冒水、喷沙现象。VII度区的华宁县破坏相对较重,少数民房倾斜,土墙倒塌,低洼湿地有地裂和喷沙冒水现象。VII度区中个别房屋土墙局部震塌,少数墙裂。震后,国家和省政府即刻组织了以部队为主的抗震救灾机构,二三天内即向灾区运送了大量的吃、穿、医疗方面物品。医疗救护实行重伤集中,轻伤分片包干的办法。就地采药,充分发挥了山区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中草药在包扎伤口、止血、接骨和治疗常见病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运送急需物资按轻重缓急分为三个阶段:1月5日~7日,主要运送用于抢救伤员的物质;8日~13日,是一般日用品救灾物资的运送;14日以后,物资供应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木材、钢材、水泥、小五金,农具、化肥等。地震部门也及时赶赴灾区进行考察。在较短时间内,围绕震区布设了多种手段的密集观测台网,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工作。地震当天下午,解放军派出一个工兵排在曲江堵塞地段炸开一个4米宽的口子应急排水。10日解放军与民兵组成抢险队,昼夜作业,打眼放炮,9天时间用了8吨炸药,排除了滑入河中35万立方米泥沙,挖通了一条长120米、宽7米、深9米的排水沟,使曲江河畅通,消除了水患。部队、民兵、会同交通部门,用了6天时间抢修公路,于10日下午基本恢复全线通车。

小贴示:

地震过后科学合理的安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会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