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40

第40章 印度洋大海啸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8.7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0公里。12时21分,印度尼科巴群岛西南海域(北纬6.8度,东经92.8度)又发生7.5级地震。两次地震发生海域相距约450公里。地震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地带,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发生大地震,但这次地震的强度和造成的伤亡是该海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也是百年来全球所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的海啸,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受到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地质勘探局的专家称,本次地震是自20世纪初以来,全球发生的5次最大地震之一。国内有专家也指出,当年唐山大地震的震级是里氏7.8级,以它为参照物,一个9.0级的地震相当于33个唐山大地震的能量。

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会引发致命的海啸。此次海啸为何会突如其来,原因是它采取了“隐蔽”手段。在此次灾难中,全球最早得到地震警报的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它也是全球公认的水平最高的海啸灾害研究机构。当地时间25日下午2时59分,该中心专家通过BP机收到地震信息,讯息显示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之后,专家最终将地震确定为9级,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9级地震将会产生致命的海啸。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没有任何一个地震研究机构发出类似的海啸预警。直至新闻播报后,科学家们才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确,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然而,一旦遭遇地势起伏不平的海岸线、浅滩或相对狭窄的港口,它的狰狞面目就会显现出来。最重要的是,由于印度洋地区缺乏海啸预警系统,当海啸袭来时,人类的脆弱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便暴露无遗。

英国地质调查局专家戴维·布思指出,这场强烈地震引发的灾难性后果相当于由数十亿吨水组成的巨大水柱,在海底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移动所造成的破坏一样严重。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同一般的波动,仅需两个小时便可以从震中波及至斯里兰卡。”布思说,他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实验室中,也通过仪器侦测到源自这场地震的震颤,但由于比较微弱,普通人不易察觉。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场地震的能量可以与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相比,震动异常强烈,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

这次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及非洲东海岸,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由此引发的其他方面的损失和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灾难性事件的连带性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其中共有12个国家受到此次印度洋海啸的直接影响,有39个国家的公民在海啸中丧生。据法新社2月4日的报道,印度洋海啸遇难者总人数已经超过29.2万人,主要受灾国是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其中印尼受袭最为严重。据印尼卫生部称,该国共有238945人死亡或失踪,已经确认死亡的人数有111171人,失踪人数为127774人;斯里兰卡遭受的损失仅次于印尼,其遇难总人数为30957人,失踪者人数为5637人;印度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是10749人,失踪人数为5640人;泰国确认遇难者总人数为5393人;遥远的非洲东海岸也有人员在海啸中遇难,其中索马里死亡298人,坦桑尼亚死亡10人,肯尼亚死亡1人。

由于重灾区是旅游胜地,在这次海啸中,有不少外国人遇难。根据美联社1月30日的报道,在这次印度洋海啸中确认死亡的外国人有532人,失踪的有2367人。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游客都未能幸免,但受害最深的是瑞典、挪威、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海啸发生时,正在当地休假的瑞典人有3万左右,法国有5000多人,英国则有1万人,德国和意大利各有8000多人。

海啸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方面。它对东南亚各国的旅游业是一个重大打击,其中尤以印尼和泰国所受影响最大。泰国所受损失主要集中在南部度假区,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游客认为泰国是一个“不安全的目的地”。

另外,亚洲开发银行发表报告说,此次海啸事件可能导致受灾地区贫困人口增加200万。报告指出,仅在印度尼西亚,海啸产生的后续破坏性影响将导致100万人成为贫困人口;印度的贫困人口可能因此增加64.5万;斯里兰卡则可能增加25万;马尔代夫全国约一半房屋受灾,一半以上的人口可能陷入绝对贫困。

除此之外,环境专家还指出,海啸破坏了海岸,毁坏了珊瑚礁,污染了地下水,把一些物种推向灭绝的危险境地,改变了陆地和河流的轮廓,并使不少农田变得没有利用价值。印尼一个主要的环境团体“瓦利”的主管代理里达·萨利赫说:“(海啸所导致的)环境危害已经十分巨大,从沿海区域的明显的和可见的破坏,到某些物种灭绝的可能。”

小贴示:

今天印度洋海啸的灾难是大自然发出的一个黄牌警告,警告人类:不改其志,终抵于成。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自身生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更需要反思现代人性的“脆弱性”。人类对于科学、科技、财富、霸权的迷恋和奉行不择手段逆天行道等行为,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污染、物种加速消失、病毒传播畸变,以及食物、空气、土壤中毒,缺水、缺电、缺粮,贫富差距加大,核废料泄漏,气候变异,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军事经费增加挪用了卫生、环保、防灾基础设施的费用,直接间接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地区的脆弱。痛定思痛,人类自保自救的方法除了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防灾设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拿出谦卑和“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