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20

第20章 1959年名古屋“薇拉”台风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多台风的国家。而每年的9月,更可以称作“风暴月”,一次又一次的台风从菲律宾方向刮到日本列岛,让日本人饱受风灾的困扰。

东京人都不会忘记1917年的那场大台风。

1917年9月30日上午9时,台风在日本登陆,狂风卷着暴雨直扑东京。开始,东京市民认为这不过是一般的大暴风雨而已。可是到了午夜,风势骤增,发展成了强台风!台风扫过东京和北海道地区、神奈川、千叶、茨城各县,这些地方全都蒙受了损失。

东京市民在睡梦中被暴风雨惊醒,只见雨点像大号铅弹一样击打着窗户上的玻璃,房子也在风雨中摇晃起来,仿佛一推就倒。到清晨3时左右,风力已大到了极点,时速100英里的暴风雨把穷人们的棚屋纷纷击倒,倒塌的房屋砸在他们的头上。城市中各区都有穷人因此毙命。

尽管每年总有三四次台风袭击日本,造成人员伤亡,且每次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严重,可是日本人的宿命思想极为严重,他们认为:台风以及海啸、火山喷发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如果要来是挡也挡不住,躲也躲不了的。对于这种无法改变或回避的事,不如顺其自然。

这种消极的态度带来的影响有时候是致命的。正是由于这种消极和麻痹的思想,1959年的“薇拉”台风给名古屋人留下的不仅是惨痛的损失,还有很长时间也无法抹去的痛。

1959年初秋,名古屋市民们显得很忙碌,全城上上下下都在着手准备该市建市70周年的大庆。人们为这次大庆准备了鲜花、乐队和焰火,装点起华美的船只。另外还邀请了姊妹城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代表团来参加庆典。名古屋是日本爱知县的首府,当时有人口130万之多,是全国第三大城市。它坐落在日本最大岛屿——本州岛的太平洋沿岸。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名古屋受到轰炸,损失惨重,但是战后日本人民按照大规模的新型城市规划重新建设了名古屋,1959年它已是日本的主要远洋港口城市。

名古屋城堡是名古屋市的突出标志,该城堡建于1610年至1612年之间。从那时起该市一直以其所产的细陶而闻名,后来它又成了纺织中心。进入20世纪后,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交通机械业的兴起更进一步推动了它的经济发展。以它为中心的40公里范围内,坐落着30多个城镇。它还是东京和大阪之间太平洋沿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民们为自己的城市而自豪。

名古屋市的象征物是一对古老的、站立在名古屋城堡房顶上形似海豚的海兽。这对3米高、全身披挂金色鳞甲的海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连同城堡一起在空袭中被摧毁,而现存的城堡和这对金光闪闪的海兽都是战后根据原样重新修建和复制的。如今它们自豪地耸立着,好似在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庆。

9月20日,星期天,正当人们兴致勃勃地准备欢庆节日时,日本气象局传来了不祥的消息:在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东南518公里处出现的热带低气压,正在向西北方向移动。第二天低气压发展成为热带强风暴,第三天它已演变成了台风,气象局立即发出了台风警报。这是1959年的第15号台风,被命名为“薇拉”。从星期三到星期五,“薇拉”缓慢地向日本推进,强度丝毫未减。到了星期六夜间,台风侵入日本,以每小时260公里的风速横扫本州岛的海岸,危险已迫在眉睫了。

靠近伊势湾的城镇和村落大多被卷入海中。在名古屋东南方的地方,巨大的海浪毁坏了250所房屋,确定的死亡人数为300人,还有成百人失踪。在另一个城镇,山崩使12家的60人活埋在泥土之中。总之,38个县遭到了严重损害。

大约20万公顷的耕地荒芜了。地里的水果、稻子、蔬菜全部被毁。成群的家畜被淹死,电线和电话线断裂,无线电和电视塔倒塌,起重机倾覆,机场设施被损坏,本州中部的工厂全部关闭。全国铁路运输中断,22辆火车脱轨,铁轨折断处不计其数。据官方统计,这次台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5000多人,几百人失踪,3万多人受伤,4万个家庭受损,总损失折合达20亿美元。日本人民在灾难后马上开始了重建家园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名古屋和它周围的城市便治愈了创伤,人们投入到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站立在名古屋城堡房顶上的那一对金光闪烁的海兽没有受到台风的摧残,依然高高地挺立着,它似乎也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放松警惕,也许有一天台风还会狂啸而来。

小贴示:

接连的教训已大大改变了日本人的宿命思想,他们认识到,要在风暴中求得生存,准确预报和防风设施的建设同样关键。但是更深层次的要求是:人们要有乐观的、正确的防灾意识,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消极悲观。随着观念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这个各种自然灾害的汇聚之地——日本成了全世界的防灾抗灾模范。他们想尽办法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控制灾害损失,因为他们小小的岛国“受不起灾,救不起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