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旅影游踪
4882700000016

第16章 游迹(16)

这点力量,用来拥明护明,无疑是杯水车薪。而夹缝求生,用作筹码,则可待价而沽。吴三桂厉兵秣马,或联李抗清,或联清抗李,二者必居其一。他首鼠两端的秉性,决定了他绝不会鸡蛋碰石头.去拼无所谓的"贞忠报国"。而李自成、多尔衮也在千方百计招降吴三桂。

凭心而论,在抗击异族方面,李吴联盟的可能性较大。吴三桂也已表示投顺李自成并已付诸行动。然而,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刑拷明降将吴父吴襄逼饷助军,吴三桂兔死狐悲,想到自己到头来也是明降将,终于同李自成反目成仇。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刘宗敏为雀驱丛、为鱼驱渊,挥舞棍棒,把吴三桂驱向多尔衮。

多尔衮则摇着橄榄枝,回信吴三桂:"若率众来顺,必封以故土,爵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吴三桂接过橄榄枝,冒天下之大不韪,引清兵人关。雄伟坚固的山海关,不攻自破!破在民族败类的意念间。山海关,你何以让李自成转胜为败?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自缢身,明朝灭亡。大顺军欢喜若狂,陶醉了!什么叫陶醉?陶醉就是热衷或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大顺军沉醉于胜利,热衷于享受。整个大顺军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之中,在纸醉金迷中丧失斗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全数住进京城里。一辈子没见过的金碧宫殿:梦寐以求的绝色美女;信手可拈的山珍海味;举手之劳的玉液琼浆""他们陶醉了,醉得不成体统,醉得晕头转向。

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平时军令如山,纪律严明,为何一入京纪律就如此松弛。将领们占据高宅大院,你有禁止吗?几十万士兵惊民扰民,你有制止吗?

大顺军张狂了,松懈了,纵情享受,他们是在饮鸩止渴啊!到了吴三桂公开扯旗对抗,李自成才不得不亲率军队征伐。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李自成决战吴三桂,眼看吴三桂支持不住时,清兵突入战场,击溃了大顺军。山海关,成了李自成的"滑铁卢"。山海关,你何以让多尔衮长驱直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年轻气盛,雄才伟略,他获悉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遂起全国之兵10多万,拟绕道蒙古,进入密云出击李自成。接到吴三桂借兵信函,多尔衮喜从天降。山海雄关,不可跨越,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多尔衮当机立断,转道南下。剽悍的满清铁骑,风驰电掣直奔山海关。

多尔衮足智多谋,怕吴三桂诈他人关,与李自成合军灭他,即让吴三桂同李自成厮杀。他拥军不动,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以逸待劳。李吴决战,两败俱伤,多尔衮把握战机,挥军掩杀,赢得了山海关战役的胜利,清吴联军,乘胜追击李自成,占领北京。

山海关战役,多尔衮成了大赢家,奠定了他清朝实际缔造者的地位。这样,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终于成了万里长城异族轻而易举进入的第一关。

步下山海关。要去不远处的姜女庙。我纳闷: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何以毗邻要建个哭倒了长城的姜女庙?

我再次叩问中国铁血军事舞台、令人颤抖的山海关!漫步墓园,犹入江南园林。丝毫没有印象中的荒凉贫瘠,有的是石路整洁,绿意盎然的感受。墓园里栽种的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比青冢上的草还嫩绿呢!

青冢前有一巨型雕塑,塑的是昭君与呼韩邪策马并辔伫立的历史瞬间。

红铜浇注的巨塑名《和亲》。昭君出塞,是怨是喜,文人学者,各抒胸臆。依我看,去国离乡,远别亲人,自然有怨;而挣脱樊笼,获得真爱,终究是喜。"和亲"二字,喜多于悲,最为贴切。

"和亲",是一种斗争策略:可以缓和冲突,积蓄力量;可以平息战乱,安定边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屈辱。

匈奴单于呼韩邪遭内乱兵败求援汉朝,汉元帝不是乘势消灭他,而是匡扶他重返家园,平息内乱,统一匈奴。在此情势下,呼韩邪出于感激,愿当汉朝女婿,提出和亲要求。汉元帝把"良家子"即宫娥王昭君赐与呼韩邪。边境出现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安宁:剑戟铸农具,战场变牧场,牛羊遍塞外,边境互贸易。

和而不同,汉匈和睦,保境安民。有什么比"和亲"更好的策略呢?当然,和亲也有屈辱的。如汉初刘邦平城兵败。是时,刘邦雄踞中原,冒顿称霸漠北,双雄势不两立。偏刘邦又想灭掉匈奴,登基后贸然率兵北进,被冒顿围个水泄不通,不得不用张良计贿冒顿单于阏氏,打通关节让其劝说冒顿网开一面,得以逃脱。

刘邦心有余悸,不得不以亲宗女冒充自己女儿去和亲,这种和亲是屈辱的。

到了汉武帝,经"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匈奴内乱不已,国力转弱。不再和亲了,汉武帝恃强凌弱,令卫青、霍去病打匈奴。打,打他个落荒而逃,打,打他个折戟沉沙,打打打,打得匈奴遁人漠北。

胜利了,卫青、霍去病成了战功卓著的大功臣,汉武帝成了雄。

黄沙青冢

内蒙访古,我们首访呼和浩特南部的昭君墓。我们是坐面的从河北张北赴内蒙的。时值寒秋,一路上,塞草皆枯,西风凛冽,古道飞尘。长途跋涉近10个小时,终于到了呼和浩特。仰视昭君墓,草树依然青。猛然记起清人叶廷芳诗:"漠漠黄沙草独青,何须篇简著芳型。安刘直继苏卿节,自是穹庐胜掖庭。"黄沙漠漠,芳草独萋,昭君高墓,树绿草青。不必描绘昭君形态,她安定刘汉政权可比周勃,气节承继苏武。单于庭胜过汉皇宫。功比周勃,节继苏武。诗人笔下的昭君,令人肃然起敬。是啊,风风雨雨二千多年,和平使者,青史留名,昭君长活人间。昭君墓,因"塞草皆白,唯此冢草独青",故名青冢。青冢如纽带,连结汉匈;青冢似高山,阻隔战乱。青冢,背靠巍巍大青山,旁依滔滔大黑河,面朝漠漠平沙地,傲世独立,形若孤山。墓园应有二十多亩方圆,似是要举办什么"昭君文化节",到处披红挂绿,充满喜庆气氛。才伟略的大皇帝。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边境一片荒凉,死的是将士,苦的仍是百姓。

面对"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战后窘况,汉武帝感到"朕之不明,悲痛常在朕心"。痛定思痛,汉武帝"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这就是胜利者汉武帝有名的"悔征戍"。

凭心而论,一个经文纬武的皇帝能公开这样"悔",实属难能可贵。这"悔"透出了战争的惨烈,战争的得不偿失。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汉武帝悔是悔了,但悔之晚矣,两年后,他死了,战和之事,由继任者定夺。

于是,汉武帝的继承人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不战不和.积蓄力量,又出现了史称的"昭宣中兴",盛极一时。汉朝国力复兴,匈奴又遭内乱。用兵匈奴,胜券在握,但继任者汉元帝反其道而行之,雪中送炭支持呼韩邪复国,并诏令昭君出塞和亲,开创了西汉史上汉匈和睦相处时间最长的局面,奏出了和睦的主旋律,开出了团结的灿烂花。

和亲雕塑,历史丰碑。端详着并辔稍停的昭君呼韩邪,坐骑的造型倒很神似。两马骨格嶙岣耸峙,状如峰棱:双耳直竖,形若竹批。形峻传神,似懂人意:呼韩邪所骑之马.一蹄稍抬,回眸低语;王昭君坐骑,温顺立定,侧耳倾听。

马犹如此,人将更甚!呼韩邪匈奴衣着,微笑面向昭君,好像在说:到了!王昭君汉家打扮,沉静聆听,若有所思。

这就是王昭君?说真的,这个雕塑的王昭君没有我想象的王昭君漂亮。也许,太真实清晰反觉不如虚幻朦胧美,可知王昭君有"落雁"之美啊!非是我苛刻雕塑家,而是应了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之说。王昭君之美,是任何传神之笔都难描绘的。意蕴画不出,形态也难绘。昭君有多美?世所公认的《汉书》两次提到她,但都只有一句话,没有具体描写。

我们可否这样设想:马蹄得得,雁群阵阵。在长安通往匈奴的旱路上,一彪人马簇拥着一位绝世佳人策马而行。突然,飞雁作了个优美的动作向下俯冲,落在马前。雁缘何落?对照王昭君,自惭形秽,飞落马前,看个究竟。

长空落雁,可否会死,典故没有写到。我想,雁应以不死为好。死了,给人留下阴影,少了美感。况且,西施浣纱,鱼见靓影,也只是潜到水底不敢浮上水面:貂婵拜月,月通人性,逃到云层里不肯出来;玉环赏花,花解人美,羞得含蕊不能展开。"鱼"、"月"、"花",皆不死,料"雁"也应如是。

昭君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美得怎样,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没有描绘过。多是以衬托的手法来渲染描写对象。让人在对比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后汉书》就是这样描写的:出行前殿辞汉元帝:"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盼徘徊,竦动左右"。

王昭君一出场,漂亮的服饰,轻巧的举止,光彩辉耀汉宫,让人惊叹。人们对王昭君的美艳,反响强烈:"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以失信,遂与匈奴。"连病人膏肓的汉元帝都吃惊昭君之美,后悔不及。而作为新郎官的呼韩邪更感到"大为欢喜",连连许诺:"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这种烘托的写法,给人以美妙的想象空间,你想她多美,就有多美!具体描写反倒逊色。曹植《洛神赋》写洛神,从外貌、形体、皮肤、发型甚至到气质、风度。惊艳之美,无与伦比;素雅之美,超凡脱俗。但如此貌若天仙,翩若惊鸿的美人,却与古代四大美人擦肩而过,跻身不得。当然,所谓古代四大美女,也没有经过什么选美评出,其中貂婵还是个小说虚构的人物,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意态由来画不成。太具体之美,写得出,终究缺少韵味。写不出,画不成,更具神韵。何况,昭君之美,更美在心灵上,这更是雕不出来的。我忖度:王昭君应是英雄兼美人。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别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看似在写昭君之怨,真正的用意是赞颂昭君为英雄。明人胡震亨评注《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山摇地动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叱咤风云英雄人物的地方才配衬,用在小小的昭君村不协调。我说,否!杜诗这样写,正是把昭君当作英雄来写的。昭君身行万里,和亲赴塞外。一个弱不禁风的妙龄少女,放弃温暖如春的宫廷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荒漠大野。从文明繁华之都到茹毛饮血之地,环境差异有多大!由温文尔雅的汉族到桀骜不驯的异族,心理落差有多大!谁有此英雄气概?干戈化玉帛,汉匈成一家,省却了多少钱粮,保护了多少生命,特殊的贡献,英雄业绩也难比!

昭君和亲,统治者们寄予了厚望。汉元帝改年号"建昭"为"竞宁"。竟同境,希望边境安宁。呼韩邪也投桃以报,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就是使胡地安宁,阏氏是匈奴皇后。

果然,昭君和亲后的半个多世纪,汉匈边境安定,人民安宁。紫台(汉朝)与朔漠(匈奴)连在一起了。

昭君到匈奴后,为呼韩邪生了一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两年后,呼韩邪死去。汉成帝诏令昭君"从胡俗"。按匈奴的风俗,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前妻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同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后寡居,死于何时,史无明文。据唐代《王昭君变文》称,王昭君逝世,汉哀帝曾派使者前往吊祭。

据此,昭君可能死于哀帝年间(公元前6-1年)。昭君死后,她的侄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曾孙三代十余人,前赴后继,致力于汉匈友好,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昭君和亲,功高盖世,这不是英雄吗?呼韩邪陵在何方,无人知晓,倒是昭君墓傲世独立,人人皆知。

人们厌恶战乱,希望安宁,由衷地感谢昭君,为王昭君建了十多座墓。我们去的昭君墓最高大最具代表性。它在呼和浩特南面,大黑河之滨,有30余米高,犹如一座小山。这样,昭君能南望故乡秭归和都城长安;北顾单于庭及儿孙们。

地缘,使人联想历史;情感,南北都在怀念。美国著名旅游家布扎克游青冢后说:"我到过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参观过不少帝王陵墓,但从没有听说过人民为一个妇女修了十多座墓。"青冢可否真是昭君芳魂栖息地,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昭君长活人民心中。

千年青冢尚青青,它将永远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