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486800000014

第14章 大智不显,赢在藏愚守拙(1)

平凡过后,才能迎接真正的伟大

佛云:众生皆佛。佛来自于平凡的人世间。佛由凡人而来,在平凡中锻炼佛的心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会因为某种机缘而变成一个伟大的人,无论是你自己认为的或他人称赞的。每一个伟大的人必定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人或以后会变回平凡的人。换句话说,生活就是在平凡与伟大的交错中延伸开来的,而唯一不变的是:伟大,总是在平凡以后。

1954年至1956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哀鸿遍野,伤残无数。

一位年轻的护士白天协助护理伤员、替士兵寄信给他们慰藉,夜晚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4英里之遥的营区一间一间地探视伤员。于是她获得士兵们崇高的敬意,并被亲切地称为“提灯女神”。她就是洛芬伦斯·南丁格尔。

她平凡吗?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护士,在尸体横飞的战场上顶多是一个移动的白点。

她伟大吗?正是她的勇气、她的精神的确无比伟大,所以她化做一盏灯照亮了苦难的人间被称为“提灯女神”。

有一个女孩被丧心病狂的男友毁了容,却十分从容地站在记者面前。虽然她已面目全非,但她没有放弃。为了谋生,她上街卖花;为了未来,她努力学习。尽管别人向她投去异样的眼光,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时常提醒自己,她曾经美丽过。

她平凡吗?是的,平凡。她是那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是千千万万个残疾人中的一个。

她伟大吗?是的,伟大。她那面对现实比面对死亡更需要的勇气,使她从平凡升华为伟大。

有这样一个人,他21岁,做生意失败;22岁,角逐议员落选;24岁,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议员落选;36岁、46岁,角逐联邦议员再度落选;52岁时,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这是个屡战屡败的人,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他,平凡吗?平凡。他屡战屡败,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不得志的人。

他,伟大吗?伟大。正是因为他积极努力,屡败屡战永不言弃,所以他最终成功了,他成了伟人。

平凡与伟大真的有界限吗?

清洁工是平凡的,但又是伟大的。

医生、护士、农民……是的,他们都是既平凡又伟大的人。

平凡和伟大真的只有一线之隔,但无论如何,平凡可变为伟大,而伟大必定来自平凡。所以伟人即是平凡之人,要知道:伟大,总是在平凡之后。

什么是伟大?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吗?其实那只是理想,请不要忘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是平凡?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吗?那是伟大的平凡,请不要忘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有些人在心中嘀咕,我整天为了工作奔忙,为了能买套房子、为了能养活家人无比辛劳,我这能算伟大吗?能算“圣人”吗?其实,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和庄子当日为了生活而奔忙的工作又有何不同?只要我们能够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修养自己的心灵,不让自己沉迷于物欲,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情,我们就能在芸芸众生中活得更精彩。圣人就在平凡的人间世。

文豪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虽不曾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有一份自信。一种坦然,就已足够。

闻谤不辩,让流言止于你

真理不必称扬,做人不必标榜。真正有修养的人,即使在面对诽谤时也是极其具有君子风度的。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遇谤不辩,诽谤反而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的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攻击性恶意伤害行为。俗语云:明枪易对,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所能够制止的,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因此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白隐禅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是如出一辙。

当诽谤已经发生,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沉默是金。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新唐书》中有一则武则天与狄仁杰的故事:武则天称帝后,任命狄仁杰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以前任职于汝南,有极佳的表现,也深受百姓欢迎。但却有一些人总是诽谤诬陷你,你想知道详情吗?”狄仁杰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是我的过失,我当恭听改之;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如何诽谤,我都不想知道。”武则天闻之大喜,推崇狄仁杰为仁师长者。

做人难,难在如何面对诽谤诬陷。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沉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回敬可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先生曾受到无聊小报和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说:“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

用沉默来应对诽谤,让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情操,宽恕永远多于怨恨。

功成身退,总能得到一生的圆满

人人都追求功名,而道家始祖老子对于尘世功名有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他认为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深层中的人性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凡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方可一生圆满。

“功成身退”并非指一定要隐居山林,归隐田园。 功成身退其实是一种对待功名的态度,即使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为谁雄,只会引来无妄之灾。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绎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铿锵刚劲,又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 “儒”是进取的,是理性的,是社会的,是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则是个人的,是直觉的,是天然的,是无可奈何的。儒和道,看似不相融,其实却息息相通,犹如一面古镜的正反两面。

李斯,当初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最后却以悲剧告终。临刑之时,李斯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才翻然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寻幸福,但悔之晚矣。

入世容易,出世难。许多人便是没有“真人”的态度,而陷入富贵名利中,最终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的境遇。华丽落幕后,在历史的舞台上全身而退的人中,范蠡算是成功的一个,虽然他的“入世”不一定是心怀天下“不得已而为之”,但“出世”的确是适可而止之后的大智。

范蠡青年时和宛令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文种为相。越王兵败投夷,文种守国,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备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使勾践化险为夷,获释返回后,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共谋良策,促进越国强盛。范蠡训练兵将,与“卧薪尝胆”的越王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奋斗,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报了会稽之耻。越国成了中原霸主。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只能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向越王“辞呈”。勾践不允,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淡看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