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486300000005

第5章 《忏悔录》奥古斯丁

一句经典

我愿回忆我过去的污秽和我灵魂的纵情肉欲,并非因为我流连以往,而是为了爱你,我的天主。

——奥古斯丁

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354~430),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当时北非已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先后在家乡及北非的马都拉、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后又在北非一带、罗马及米兰教授雄辩术。奥古斯丁很早就接触希腊哲学,其间曾信奉过摩尼教,迷恋过占星术,但最终接受基督教信仰。之后他返回北非,在希波城升为神甫,后升为该城主教,最后病逝于希波,史称希波的圣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位大师。他的著作主要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等。

成书背景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罗马帝国的晚期,这正是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思想的碰撞时代,是西方文明重大的转折期。奥古斯丁完成了时代的托付,他使基督教信仰经受了希腊哲学的挑战,使信仰本身获得了系统化的形式,为基督教哲学奠定了基础。

据考证,《忏悔录》写于公元400年前后,即奥古斯丁升任主教之后不久。

在中古时代,印刷术尚未传到欧洲,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多。1506年始有奥古斯丁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7~11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全的本子。

思想品读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古斯丁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

本书共十三卷,根据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作者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描述了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公元395或396~401年之间)。 

第一部分:卷一、卷二叙述作者的幼年及童年,忆及童年时代他所喜爱的一些恶作剧的游戏,所喜爱的下流读物,和对师长及父母常表现出的反抗态度。这一切,据作者自述,都使他看出人性上的败坏。卷三写作者在迦太基的学生时代。这期间他开始对西色柔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常进出于戏院和娱乐场所,同时也开始接触摩尼教派的人。在往后十年间,摩尼教成为他的宗教,把他和大公教会的信仰隔离了。卷四写作者已经完成学业,初次在本乡塔迦斯特城担任教书职务。这时他有了一个情人,两人同居,并生养一个儿子,这个关系一直继续到他悔改归主之前才结束。同时他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去世,他经历了未曾有过的悲痛。从上面这两件事他感悟到:人爱慕相对的善,如情爱或友谊等,往往超过爱慕那绝对的善——上帝永恒的爱。

卷五的下半部写他到罗马去的经过:他如何瞒着母亲上船,母亲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悲泣;到罗马后他得了重病,差一点死去。卷六、卷七写作者在罗马及米兰两地的情形。这时候他的母亲蒙尼加已来到米兰,和他住在一起。他在米兰仍旧以教授修辞学为业,同时开始研究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说,对这一学派的思想方法颇有心得。不久他认识了米兰主教安波罗修,非常钦佩他的品德及学问,所以常去听他讲道。

这是他接近大公教会的开始。至于他在这时期的生活习惯和从前并没有什么差别,慈母的眼泪、规劝和祷告虽常常击打着他的良心,然而俗世享乐及一切诱惑却仍然牢牢地支配着他的生活,他内心的苦闷、彷徨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卷八是《忏悔录》全书最重要的一卷,因为这里记载着作者悔改归主的经过。卷九作者用一大部分篇幅写他母亲的生平。后世之所以能够认识蒙尼加,当然是靠奥古斯丁那深刻动人的描写。事实上奥古斯丁的自传到第九卷蒙尼加死后已经结束。

第二部分:卷十至十三中,奥古斯丁不再写个人的事迹或灵性经验,而用全部篇幅讨论哲学和神学问题。有人因此批评奥古斯丁行文突然转换方向,从全书结构上说,未免不够严密。其实奥古斯丁从开始就无意把《忏悔录》当做一部个人自传,他的目的是追寻自己思想上、信仰上和灵性生活上每一次改变的痕迹。到了他悔改归主,加入大公教会,他知道他的灵性已经坚立在磐石之上,也就是已经到达了他所追求的终点。从此以后,从卷十开始,他愿意把他的信仰组成神学系统,贡献给当代及后世教会。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主要述及善恶问题和上帝与时间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无论是摩尼教义还是学园派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未对善恶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只有《圣经》才揭示了上帝这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创造万物的上帝是至真至善,因此善是绝对的本质和实体;由上帝创造的万物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但由于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东西,因而都是善的,只是它们的善皆非至善、有多有少,事物失去其善即不复存在。相对而言,恶的本质可定义为“善的缺乏”。上帝创造人并未造出罪恶,人的恶是因其自甘堕落、由其自由意志决定的,因而是对善的削弱、对上帝的背离,所以必须痛心忏悔,皈依上帝。 

就上帝与时间关系而言。奥古斯丁指出,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创造了时间,但是时间是有限的,上帝却是超越时间的永恒的现在。就时间而言,过去和未来与现在相比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人们习惯上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类都是不确切的,也许分别称之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未来的现在较确切,因为人们是根据现在来认识过去,期望未来事物的,所以过去事物的现在即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即注意,未来事物的现在则是期望。所以,真正的时间只存在于作为上帝的相似体的人的灵魂之中,只不过是人的“记忆、注意、期望”这三种类型而已,只有它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肠。作者在书中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在这方面作者很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作精密而彻底的解剖,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别人的灵魂,而是他自己的灵魂。 

影响与评价

《忏悔录》是最为众基督教徒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被视为“人类灵魂的记录”,它不仅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而且文笔非常优美,不仅是拉丁文学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忏悔录》是西方忏悔文学的源头,后来著名的卢梭《忏悔录》和托尔斯泰《忏悔录》,皆发源于此。

《忏悔录》还是基督教理论的奠基之作。它为上帝的存在找到了恰当的理由,使其存在成为可能。正因为此,它被基督教徒视为神圣之书,对其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