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平常心做人,进取心做事
486000000006

第6章 以出世心做人,以入世心做事(1)

以出世心,做入世的事业,让心灵在出世中摆脱世间的纷纷扰扰与欲望的纠缠,获得和谐与宁静。让人生在入世中如滚滚江水般流动,走向大海这一博大的终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所成就,对这个世界所有贡献,了无遗憾。

出世入世,并不艰难的选择题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在谈论理想人格时,总是离不开两个词:出世与入世。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出世与入世的思潮永远泾渭流变,枝蔓衍生,成为思想精神文化上的两难选择。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们,要不选择精神上的困顿,要么远离官场,潇洒自在。

陶渊明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而退隐江湖,选择了出世,并且没有再回来,即使他有过想法。也有入世成就霸业,急流勇退般出世的人。例如范蠡。相传范蠡帮勾践报仇之后,便弃官从商,富而有德,人称“陶朱公”。甚至有人附会说他和美人西施泛舟江上,好不快活。于是后来不断有人对他的人生发出感慨。如李白的“何如邸夷子,散发弄扁舟”。又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而这个世界上,真正像范蠡那样的人不在多数,大多都是像李白、李商隐这样的人,郁郁不得志,无处退隐。

范蠡虽然选择了出世,但他毕竟成就了一番事业,其他文人,如陶渊明、李白等,总有着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能实现,心中便充满着痛苦,即使选择出世,对那个“花花世界”也是心向往之的。因此,身在自然山水间流连,心却在庙堂之上彷徨,出世与入世,带给他们太多精神上的痛苦。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幸运者,他就是诸葛孔明,诸葛亮的人生只有短短的54年,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刚好快近而立之年,正是人生大好时光。隆中对成了他人生的分界线。他有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分别代表了他前后半生的精神。诸葛亮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前半生避世草堂之中,躬耕于南阳,博览群书,拥有经世致用的才能,同时在身体力行中,养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前半生为后半生打好了基础,所以他既不会苟活于乱世,也不求闻达于诸侯。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生很是令人向往吧?现在面对出世与入世,很多人无从选择,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的人生路也不可能相同,所以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是正确的,只是不要自寻烦恼就是了。毕竟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入世却能够不恋世,便是心出家,再经过生活的锤炼而愈发炉火纯青,才会有真正的觉悟。出世却持名利心,不仅不能有助于解脱,反而会影响道心,更堕地狱!

出世入世间,进退自如

出世与入世,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看透进退的玄机。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明代理学大师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唯此二事。”这是古人的进退观,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李泌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后来他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相识。安史之乱时,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很想找些心腹来帮忙,于是他请来了隐居的李泌。

说起来唐王朝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唐,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那条“山人妙计”。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去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常受小人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后一次努力,保护自己曾经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

肃宗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问:“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建宁王李倓被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赐他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定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这件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听这件事。”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词,想感动则天皇后,但则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一词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上,时时警惕。”

李泌说:“只要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之后,李泌就归隐泉林了。

直到唐代宗继位,他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便安然退隐。待到唐德宗朝,李泌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李泌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李泌四隐四仕,能够顺其自然,还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无论“行”还是“藏”都过得十分充实,平静处世。李泌对出世与入世的从容选择,对于今人的意义依然很大。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禅宗有个说法叫出离心,是以出世之大愿,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朱光潜先生也曾用这句话评价弘一法师,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