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改变历史的科学发明·实验·预言
4848100000071

第71章 文明延续的功臣——活字印刷术

用活字印书节省了印刷每部书的刻版和印完后存放版片的人力和物力,印刷周期大为缩短,既经济又方便。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与雕版印刷术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璀璨文化浓重的一笔。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北宋庆历年间的平民毕升创制的。据沈括《梦溪笔谈·技艺门》记载,毕升所用活字印刷的方法为:设一铁板,上置铁框,里面铺放松香、蜡和纸灰的混合物,然后用预先制成的泥活字在铁框内按书稿内容排字,排满一板后放在火上加热,使松香等物融化,用一平板将字模面压平,冷却后即可印书。印毕,再加热,拆下活字,以备再用。为了提高效率,还可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板印刷,一板排字。其基本原理已与近代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

毕升当时已用泥活字排印文献,效果良好,但所印内容已无从查考。

宋代活字印刷文献已无传世。南宋周必大《周益文忠公集》卷一百九十八《程元成给事》一信中曾提到当时有仿毕升之法,以胶泥铜板印成《玉堂杂记》一书。

元成宗大德年间,着名农学家王祯采用木活字印书。用木刻的字模印书,毕升已曾试验过,但因木质有伸缩性,濡墨后高低不平,且与固定活字的松香等物相粘,不容易取下,便被放弃了。王祯用木质致密的梨枣木制造活字,并改用竹片嵌夹字模,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王祯对活字印刷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转轮排字架的发明。

毕升已知将字模按韵存放,便于寻检,但仍是“以人寻字”,终觉不便。

王祯以分格转轮贮字,每字依次编码,登录成册。排版时,一人按册报号,一人推动转轮摘字,“以字就人”,大大增加了排字的效率。王祯用这种方法试印了他自己纂修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余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100部,但没有一部流传下来。王祯将他造活字的方法、印刷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其农学着作《农书》之后。

敦煌千佛洞中曾发现几百个维吾尔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实物。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和交流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后曾直接从中国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各国。南宋时,活字印刷术已东传至朝鲜,朝鲜除沿用毕升、王祯的遗法制泥、木活字印书外,还早于中国创制了铜活字,15世纪初,在政府主持下大规模铸铜活字印书。1592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又由朝鲜传到日本。清中期,越南王朝向中国购得木活字一副,直接用它在本国印书,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随同印刷工具一同传入越南。

用活字印书节省了印刷每部书的刻版和印完后存放版片的人力和物力,印刷周期大为缩短,既经济又方便。但因为古代封建制度的限制而未能远播至西方。德国人谷登堡于1448年前后发明用铅合金制成活字版,晚于毕升400年。西文最早的活字印刷文献有《42行圣经》、《圣经·诗篇》、《土耳其历书》以及几本语法教科书和几封信件。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在西方一直沿用到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