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4847900000041

第41章 藏族文化小览(5)

就是比如地方的人头骨围墙,在那曲比如县境内。,是研究人类丧葬文化的绝好例证。在当地的天葬台建有一个约两米高的小院,有三面围墙,其中南面西侧半边墙就是著名的比如骷髅墙,垒砌着一层一层的像砖块一样人头骨,数量大约在两百多个左右。天葬台与达尔木寺相对,此地一直有天葬和保留头骨的习俗作法,但时间不长,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所有骷髅砌在一起,黑黝黝眼窝,颅骨惨白,十分恐怖。但关于比如骷髅墙的来历却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玛尼石刻

藏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石刻艺术。是一种融汇了绘画、雕刻的古老的本土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在石块、石板、卵石等上镌刻六字真言、经文或佛教图像等,并堆放于玛尼堆上。玛尼石刻极具地域民族特色,在西藏美术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西藏历史

藏传佛教历史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历史大体以朗达玛灭佛为分界,之前为前弘期,之后为后弘期。依据佛教传入的路线差异,西藏后弘期佛教又分为上路弘传与下路弘传。

藏传佛教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由卫藏和原西康一带再度传入,西藏佛教渐复苏起。史称后弘期。经过这几百年,佛教在吐蕃扎根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到公元十一世纪时,西藏佛教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发展到十五世纪初期,以格鲁派的形成为标志,藏传佛教诸派别渐次稳固,主要有五大支派,即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是指从当时所称的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这一时期有几位比较著名的僧人对藏传佛教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是降秋沃、拉喇嘛意希沃、阿底峡和仁钦桑波等。其中阿底峡着《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的理论发展是一大贡献。后来创立噶当派的仲敦巴即为其弟子。此外,在阿底峡的大力下,观音和度母信仰在西藏渐流行开来。仁钦桑波的贡献主要在翻译了大量佛经典籍并崇建百余座寺庙。

朗达玛灭佛

朗达玛,西藏吐蕃时期末代赞普,公元838至842年在位。原名达玛,《新唐书》亦作“达磨”。他在位时期展开了大规模禁佛运动。朗达玛之后佛教经历了将近百年的“黑暗时代”,史称灭法时期。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大昭寺变成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被埋藏,文成公主被指为魔鬼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大量佛寺壁画、佛像及佛经等遭毁坏,。禁佛运动使当时正在兴起的佛教受到沉重打击。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是指经由西藏阿里地区传入之佛教。洛敦·多吉旺秋、赛尊、索南坚赞和卓弥译师释迦意希等是在其中有过重要贡献的几位历史人物。

西藏民族

西藏自治区民族众多,藏族占绝大多数,但并不是唯一的民族,在这里世代生活的民族还包括门巴族、回族、珞巴族和汉族以及夏尔巴人等。

门巴族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历史文化悠久。信仰苯教和喇嘛教,使用门巴语言,通用藏文,其民间文学内容丰富。水稻种植和狩猎、畜牧兼有,擅长木碗与竹藤器制作编织。长期以来门巴族和藏族有通婚的习俗,因而渊源关系很是密切。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到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察隅、隆子、墨脱、朗县等最为集中。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约三千人。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阿迪”、“塔金”、“邦波”、“德根”等。“珞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建国后正式定名为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

西藏人物

松赞干布

吐蕃赞普,生卒年不详,约公元617-650。《新唐书》又称器宗弄赞、弃宗弄赞、弃苏农赞等。被认为是吐蕃王朝的缔造者。他在位期间,一举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西藏奴隶制度,创制了一系列法律、政治制度,重视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与唐修好,先后迎娶尼泊尔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在西藏推广佛教,并创制文字。与墀赤松德赞、墀祖德赞并成为吐蕃三大法王。

墀松德赞

吐蕃赞普,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继位。是吐蕃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赞普。他执政时期,厘定法律,强化奴隶制,大力发展经济,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吐蕃王朝渐臻于全盛,民众安居乐业。另外吐蕃医学也有很大发展。名医倍出。兴建桑耶寺,诏令全民信行佛教,颁布《佛教大法》。。晚年退位后,赴苏卡修行。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并称吐蕃三大法王。

墀租德赞

吐蕃赞普,旧译可黎可足,又称彝泰赞普。816年(一说817年),墀德松赞去世,可黎可足立为赞普。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2),与唐朝举行会盟,至今会盟碑仍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史称“长庆会盟”。因过度的崇佛政策,838年遭大臣杀害。是吐蕃三大法王的最后一位。死后其弟朗达玛嗣位。

寂护

又称静命,印度佛教名僧。原为孟加拉萨霍尔王之子。后于那烂陀寺出家。主中观论。743年应赤德祖赞之请首次入藏。749年再度入吐蕃后促成了了西藏第一座佛寺桑耶寺的建成。之后,为吐蕃7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即历史上所说的“七觉士”。着有《摄真实论》等。其佛学思想对藏传佛教发展有直接影响。

大宝法王

明朝时期授予藏传佛教之噶举派活佛的称号。明永乐年间,(1406),噶玛噶五世活佛德银协巴至南京朝觐皇帝时,明成祖授封其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称号,简称“大宝法王“。后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专用之尊号。并沿用至今。

大慈法王

明朝政府授予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称号。。公元1415年,明成祖朱棣授予释迦耶希(系宗喀巴大师大弟子,曾代表其师进京应诏)“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称号;1429年,释迦耶希再度应邀进京,此次在留住内地建寺传法,1434年经明宣宗皇帝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即“大慈法王“。

大乘法王

明朝政府授予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的称号。1413年,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至南京,接受明成祖册封,称“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即“大乘法王“。

大智法王

明朝政府授予藏东地区佛教高僧的称号。明永乐初年,藏族高僧班丹扎西应朝廷之邀入内地长驻。明宣宗时受封“净觉慈济大国师“。明英宗时又受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代宗受封为“大智法王“。

白莲

藏名为白玛噶布,藏传佛教主巴噶举派活佛,汉地称为白莲。着述很颇丰。代表作有《主巴白莲教法史》等。

墀尊公主

尼泊尔公主,古尼婆罗国王光胄之女,名毗俱胝(Bhrikuti)。藏族历史上称墀尊公主。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时,派使臣前往尼婆罗国求婚迎娶了墀尊公主。墀尊公主入藏时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对西藏的佛教传人有一定作用。拉萨大昭寺即是此时兴建。西藏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她的故事。

白兰王

西藏萨迦派首领的世俗王爵,为元朝时中央政府所敕封。白兰王一共世袭四世,分别是恰那多吉、索南桑波、贡噶勒贝迥乃坚赞贝桑布和札巴坚赞。白兰王地位亦有高低差别,颁以金、银等印以区分。其权力限于吐蕃地方,可直接向中央皇帝呈报西藏事务,并召集地方官员权力。

金城公主(698-739)

唐中宗的养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随行的除锦缯器物等,还有杂伎百工和龟兹乐。金城公主入吐蕃三十30年,为促进唐与吐蕃之间的和平来往,有积极贡献。唐蕃和亲历史上是一位与文成公主一样重要的人物。公元773年,唐、蕃在赤岭(今天的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约定双方互不相侵,并于甘松岭举行互市。

文成公主(?-680)

本为唐朝宗室之女。唐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据说文成公主自幼受家庭熏陶,聪慧美丽,知书达理。她入吐蕃后,在西藏受到很高尊敬。

尺带珠丹(698-755)

藏名又叫墀德祖赞、赤德祖丹。是吐蕃第三十六位赞普。公元704-755年在位。曾遣使入唐,请和亲。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与他,此后仍多次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后双方会盟,“和同为一家”。并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树立界碑。

萨班·贡噶坚赞

生于1182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位祖师,藏族著名高僧、学者。幼年起便学习佛典和梵文。青年时代即精通藏族五明之学,着述甚丰,后人编有《萨班全集》,其中以格言体诗集《萨迦格言》最为著名。被尊称为“萨迦班智达”。1251年圆寂于凉州。

公哥朵儿只

藏文名Kun-dgah rdo-rje,噶尔氏贵族出身。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任搽里八万户万户长,地址在今拉萨东南,为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弃官出家。公哥朵儿只博学多才,一生着述甚丰。代表作有藏族通史着作《红史》。

贡嘎岗堆·钦则钦莫

藏族著名画师,15世纪中叶人。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山川日月、飞禽走兽节能能准确描绘。后潜心于佛教绘画,风格独特,自成一体。其艺术手法上直承14世纪以来流传于后藏地区的尼泊尔绘画样式,并注入自己的创新。成为钦则画派的创始人,在西藏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5)

西藏政治家、学者,第五世第司。也是一位具有极高学术造诣的学者,他在佛学、天文、历算、医学、医药、法律等方面都有着述,比较有名的有《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黄教史》、《五世达赖喇嘛传》、《法典明鉴》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等,还整理校订了《四部医典》。还在拉萨药王山建立了医学利众寺,开设课程,注重实践和交流,有不少后来著名的藏医学者都在此地学习过。另外他任职期间,负责西藏地方政务,布达拉宫的红宫即是主持营建的。在西藏,第司·桑吉嘉措是一位深受藏族人民尊敬和怀念的第司。

宾就

东女国最后一位女王,羌族。相传宾就在位时主施怀柔之政,不多用兵刑,是一位贤淑开明的女王。

莲花戒

古印度佛学家,入藏僧人寂护之弟子。于寂护圆寂后,应赤松德赞之请至吐蕃传法。曾在印汉僧人的“顿渐之争”中胜出。他认为修行须是经过长时苦修勤修方能达到正智之境界。其佛学思想追承寂护中观瑜伽行见,自中观缘起性空而立,同时融汇瑜伽行派的内容。对婆罗门教弥曼蹉派学说等及佛教之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与中观派、瑜伽行派都进行了批判。主张无相唯识。莲花戒在西藏受到佛教界和藏王的推崇,其佛学思想对于西藏佛教显宗之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传说后遭本教徒杀害。

赞普

吐蕃王号。赞是雄强的意思,普即男子。赞普是最高首领,即吐蕃王。松赞干布仿照唐朝政治,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政治等级体制。吐蕃分裂以后,吐蕃各部酋长也称作赞普。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王是达布聂赛(公元六世纪中叶),囊日论赞(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自松赞干布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至琅达玛吐蕃共十一位赞普,其世系如下:松赞干布(约617~650年),芒松芒赞(弃芒论芒赞,乞黎拔布,650~676在位),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676~704在位),墀德祖赞(697~755年,704~755在位),墀松德赞(娑悉笼腊赞,742~797年,755~797在位),牟尼赞普(775~798年,约797~798在位),牟如赞普(公元·~798年),墀德松赞(牟笛、火弃腊松赞、赛那累,·一818年,约798~815在位),墀祖德赞(可黎可足,公元806~约838年,约815~838在位),朗达玛(达磨、达玛,809~842年,约838~842在位)。

布顿(1290~1364)

藏名 Bu-ston,西藏名僧、学者,所学贯通显密,对藏传佛教教理与历史及文献皆有很深造诣。着述颇丰,有百余种。比较著名的有《布顿佛教史》等。布顿一生精研大藏经,曾制目录,后成为新奈塘版大藏经目录的蓝本。

章嘉呼图克图

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转世活佛。章嘉,系其西藏地名音译,又或译作章佳、张家等,全称意为章嘉地方的圣者。被认为是文殊之化身,为四大呼图克图之一。

智慧轮

西域密教僧人。梵名为般若斫迦,或称般若斫羯罗、般若惹羯罗。九世纪中叶来中国。,有很高的佛学修行,着作有《圣欢喜天式法》、《示教指归》、《明佛法根本碑》各一卷,另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各一卷。

呼图克图

又作“呼土克图”。“呼图克”是蒙语音译,意为“寿”,“图”是“有”之义,合起来是“有寿之人”。是清朝政府授予藏、蒙地区上层大活佛的封号。其名册都要载于理藩院的档案之中,其转世亦须经金瓶掣签加以确认。在西藏大呼图克图有出任地方摄政之资格,地位都低于达赖与班禅。

西藏四大呼图克图

藏传佛教里上著名的四位大呼图克图:昌都帕巴拉呼图克图、察雅罗登西饶呼图克图、类乌齐帕曲呼图克图和八宿达察济隆呼图克图。

松钦巴(1110~1193)

噶玛噶举创始人。塔布拉杰弟子,修习噶当、萨迦等教派之教法,但以噶举派之‘大印’法和‘拙火定’为主。公元1147年,在康区噶玛地方主持建造了著名的噶玛丹萨寺,该派即因此得名。

阿王老藏

藏传佛教著名喇嘛僧。清代西山人。十岁时,于崇国寺出家受沙弥戒。十八,受具足戒。顺治十年应诏入京,曾对番汉佛籍经典翻译多所订正。康熙曾赐号‘清凉老人’。

八思巴(1239-1280)

又称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吐蕃学者,萨斯迦人,元朝第一代帝师。本名洛哲坚赞,八思巴是尊称。也是萨迦派第五祖。

贡唐丹白准美

拉卜楞寺大贡唐三世活佛,才华出众。生于安木多地区,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着作颇丰,比较著名的有《水树格言》。另有《贡唐丹白准美全集》,。

玛尔巴(1012~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