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4833000000021

第21章

别封住青春期男孩的嘴,要倾听他的心声

在青春期男孩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与其做一个巧言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倾听是父亲与男孩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男孩会将深藏心底的话语全部倾倒出来,让父亲更加了解他。

做大耳朵小嘴巴的父亲

教育界有句名言:“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意思是说,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地帮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非常喜欢音乐,但他的亲人则认为他是一个音乐白痴。在他们听起来,男孩拉的《小夜曲》就像锯木头的声音。但他并不沮丧,于是找一片松树林悄悄地、偷偷地练习。开始,他拉得并不好,甚至也觉得自己是个白痴。

后来,一位面部和蔼的老人来到这片安静的林子,男孩认为他打搅了一位老人安宁的生活,感到抱歉。老人似乎看出了这些,便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耳聋,希望他不要介意。于是,男孩便放下心来,拉起了曲子,对着这唯一的听众,男孩显得很投入。拉完后,老人对他说:“真不错,我的心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男孩兴奋极了,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别人夸他的音乐。他便努力地拉奏,但他的亲人依然把听这种音乐当做一种折磨。

直到有一天,男孩学音乐的妹妹突然发现哥哥的演奏变得好听起来……男孩一直珍藏着这位老人美好的心灵,他永远感谢自己唯一的听众。

在家庭教育中,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然而,很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据某校的一项调查,70%以上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不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其实是对孩子的不重视,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很伤孩子的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造成沟通困难。另外,家长不倾听孩子的讲话,也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因为孩子对着家长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曾组织过一次“倾听儿童心声”的活动。活动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闻官员查尔斯表示:“今天我们对‘训导孩子’应有不同的理解,应转变为教导孩子、关心孩子,而实现这一理念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该恪守的准则,就是当孩子带着问题找到你的时候,你应当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情来回应他们。如果你当时实在是太忙了,那么你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并且告诉他们什么时间可以专门来谈这个问题。全社会都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因为这是为孩子的成长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

青春期男孩的世界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绝不像父亲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家庭教育中讲讲民主,听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尊自信、善于沟通的孩子。

一位父亲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早上,妻子对我说,昨天儿子的手上破了一点皮。我很心疼地问儿子,什么时候弄的?怎样弄破的?怎么没告诉我?儿子委屈地说:‘我昨天起床的时候跟你说了,你说知道了。’听了儿子的话,我的头嗡地一下,飞快地回忆着昨天起床时候的事情,却始终想不起儿子是否找过我,也记不得他跟我说过什么。我尴尬而惭愧地面对他们母子俩说:‘真是对不起,我昨天可能没注意到。’说完,我赶忙查找儿子手破的原因。原来,儿子手上有几根肉刺,中午他没事时,用手撕手上的肉刺,结果不小心把手指上皮给撕破了。于是,我赶紧找了一个剪指刀,细心地把儿子手上其他的小肉刺剪掉,以防止再把皮给撕破。虽然做了这样的补救,可我心中还是感到很愧疚,儿子肯定和我说过这件事,可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呢?想到这儿,我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负疚感。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倾听儿子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儿子也越来越爱和我说心里话。”

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学生,青春期男孩每天可能都会有很多不开心的事,有一大堆的“心理垃圾”,影响心情和学习效率,甚至会感到生活无趣、阳光怎么这么刺眼、功课怎么这么难……他需要及时把这些消极情绪清除出去,宣泄就是很好的方法。而向朝夕相处的爸爸宣泄他的情感、吐露烦恼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他渴望得到父亲认真的倾听与包容,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因此,“大耳朵、小嘴巴”的父亲是最受青春期男孩欢迎的。

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可以帮助父亲找到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父亲要定期给青春期男孩“专门的倾听时间”,这意味着你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开始倾听他急于摆脱的紧张及其他感受。开始倾听时,几乎所有的父亲都会感觉非常困难。因为父亲现在学着要给给予男孩的这种关怀与倾听,是大多数父亲自己都不曾得到过。在这陌生的领域中,父亲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的反应就是父亲的向导。每一次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倾诉,每一次充满探索或笑声的“专门倾听时间”,都会说明:父亲寻求的与孩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强。

另外,倾听的时候,父亲要让男孩知道,父亲很支持、关心他,还要适时地帮孩子排解困惑。对于男孩的委屈,父亲要尽量给予解释。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帮助他建立健康的情感,让他学会不计较得失。这样,委屈、怨恨等不良情绪就不会在孩子心中越积越多,得到了排解,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长。

男孩也有心事,父亲要常听他诉说

生活中,很多父亲总是一味地强调要让孩子听话,却很少去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就是父亲忽视了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简单的问题——沟通。沟通的方式不是父亲多说,而是多听孩子诉说。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里的烦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心理学家认为:倾听能减除心理压力,当人有了心理负担和问题的时候,能有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之一。父亲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肺腑之言”,才能知道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也才能及时的给孩子做心理辅导。

很多父亲在儿子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地引导男孩多说话,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但当孩子真正成长为会说话的青少年时,父亲却有意无意在剥夺男孩的话语权,多数时候缺乏听孩子说话的耐心,总是否决孩子的一切发言权,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愿跟父亲说了,他的心里话只向自己的要好朋友或网络朋友倾诉,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一道深深的心灵鸿沟。面对这样的情况,父亲要么就是指责孩子“不听话”,要么就是自责自己无能为力,要么抱怨儿子不愿意和自己说话,自己想听孩子说话都没有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倾听孩子说话的机会就在父亲简单粗暴的呵斥中,在父亲不断的催促“怎么还不做作业?”中错失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亲听的,但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往往就在父亲话语中的呵斥、催促中被父亲自己关闭了。

一个初二的男孩说:“爸爸为什么总不知足?在我学习完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候,爸爸总是会对我说:‘儿子,还玩哪?你就没有一点危机感?’他还总说‘竞争激烈,那么多人下岗,你如果学习不好,以后怎么办’。我知道他的意思,我也有危机感,我知道学习重要,可我每天才看半个多小时的电视呀!我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这个‘六一’我也打算在家里复习功课,我马上就要上初三,要面临中考了,如果上不了一个好的中学,将会对我的一生有影响。本来这些我都可以和爸爸说的,但是他一对我这么说话,我就什么都不想说了。”

在很多家庭中,父亲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来认真地听孩子的心里话。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家长一周内,认真听孩子说什么的时间不到30分钟。教育专家周弘说:“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

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钥匙,但很多父亲都忽视了这一点。一项以“倾听孩子心声”为主题的对10省市两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中小学生想说心里话时,首选倾诉对象不是父母。因为他们觉得家长只注重学习,注重考试分数,根本不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名高考在即的男孩说:“高考即将来临,爸爸希望我考上一本。其实我也很努力地向这个目标奋斗,但有时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在上学的路上,爸爸总会提及到高考这个话题。或说某某一模考了500多分,某某某在班上学习多好这类话,听后总觉得心里很烦。到了周末,做了一下午的题,想在吃饭前看一会电视轻松一下,爸爸却又开始说,你们老师不是说不让你们看电视吗?他还老让我吃这吃那,说对身体有好处,可是真的很难吃,为了这个,我还常常和爸爸闹矛盾。有几次生病很难受,我很想在家休息一下,爸爸又说你旷了一天课,会不会对成绩有影响,你一定要补回来等。有时候坐在家里学习心里很烦,很想站起身调整一下状态,爸爸又会说:‘你学习的时候怎么静不下心来!’唉!爸爸怎么就这么不理解我,我真想和爸爸好好聊聊天,一起出去走走,可他一开口就是‘分数’、‘高考’。我多么想对他说:‘爸爸,我知道努力学习,请听我说说心里话吧!’”

教育家孙云晓认为,家长让孩子多花时间学习是必要的,但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整天不停地学习,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青春期孩子的学习本来就紧张,压力也很大,再说大多数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薄弱科目。家长对成绩的过分担心和忧虑,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后,已经对学习感到疲惫,家长应该让孩子好好放松几天,帮孩子找回学习的热情。要多和孩子谈谈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为孩子制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你们总是很忙,每次放学回家,我都是先打开电视,然后再进屋写作业,免得房间太静。你们都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一次和朋友闲谈,谢先生讲起他16岁的儿子对自己讲的话。谢先生说,当时自己听完这番话,第一感觉就是儿子突然就长大了。其次,也对自己平时对儿子的忽视而感到懊悔,感觉自己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父亲不要总是抱怨儿子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应该把功夫下在平时。平时给孩子多点儿时间、多点儿耐心、多点儿平等,慢慢养成多听孩子诉说、多听听孩子想法的习惯,切忌不用心、不耐心、不适时正确引导孩子。这样做,一是有利于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信息,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加深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有利于孩子不良情绪的合理宣泄。这样,父亲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拉进和孩子的感情距离,达到与孩子无话不说的地步,有利于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听听男孩的志向,让梦想伴他成长

多彩的梦想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天地有多大。有梦想的人,天地就广阔。梦想一旦萌发,就梦牵魂绕,无论能不能实现,始终是一种激励。

几乎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孩子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往往会神采飞扬、美不胜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却常常对孩子的梦想不屑一顾,甚至大泼冷水。一个初一的男孩曾对父亲说,长大了要去当舰长,而父亲却说:“瞧你那糟糕的成绩,打扫军舰都轮不到你的份儿。”孩子的梦想被父亲的讥讽伤害了。

有的父亲面对孩子的梦想,会说那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在他们看来,有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梦想。在一次调查问卷中,面对其中的一个问题“长大后想做什么”时,有92%的孩子回答“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大部分孩子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所有本属于他们的激情与幻想都无影无踪,似乎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要考虑工作与生存的“小大人”。家长把生存的压力过早地传播给了孩子,孩子也就自然开始压制自己内心的激情与渴望,甚至对生活冷淡,他们过早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一旦“大学”不是眼中的“最好”,工作不是自己心中的“最佳”,就开始抱怨、灰心丧气,觉得活得没有意思,甚至寻死觅活,这是十分可悲的。

我们暂且不说孩子的梦想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梦想更多接近于一种幻想,而不是成人概念中的理想,今天老师讲了科学家的故事,他可能梦想自己将来是科学家;明天老师讲发明家的故事,他就梦想自己能成为发明家;后天老师讲童话作家的故事,他就希望自己成为童话作家,总之,孩子的梦想具有不确定性。他们有很多很多的梦想,但可能与将来要从事的行业一点都沾不上边,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拥有梦想,孩子是梦想的天使。

梦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不辍,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据对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成就卓著的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在小时候,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早年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如果我有了出息,有可能会出国留学,到英国去留学。那时,爸爸、妈妈和哥哥都不用为我担心了。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你就永远不会失败。’我会努力的,希望爸爸、妈妈、哥哥支持我,我会回报所有关心我的人……”

这段话如果出自一个优秀学生之口,我们一定会带着赞赏的口吻,找出许多理由来夸他,诸如“思想决定行动”,这孩子从小就这么有志向,将来一定有出息的;“三岁看老”,这孩子的发展前途不错等等。可这是一个在班上倒数第二位的后进生——文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