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4833000000010

第10章

父亲对男孩的严格要求和纵容放任不能交替进行。例如,要求男孩做完作业才能玩电脑,晚上十点之前就要睡觉等,就应当经常让他遵照去做,不打半点折扣,养成习惯。否则,男孩就会认为父亲的意志薄弱或要求不一致,使教育无能为力,即使使用最严厉的“最后通牒”,男孩也可能不会认真接受。

5.及时化解与男孩的隔阂

一般来说,只要父亲与男孩不存在很大的“冲突”,男孩大都会很合作,依照父亲的意愿办事。所以,当父亲与男孩之间存在隔阂时,父亲应主动寻找机会与男孩化解。比如,当男孩明显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时,可通过给男孩写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在此期间,父亲应注意从生活方面多关心男孩,让他感到父亲对他的爱。

6.让男孩自己选择

给男孩选择的自由是与他合作最快方式之一,父亲可以让男孩学会自我约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比如:“你是愿意先拖地,还是先擦干盘子?”你也可以让男孩选择做事的顺序。比如:“你想先做什么?换上睡衣还是刷牙?”你还可以让男孩来选择做事的时间。比如:“你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篮球?一点还是两点?”如果男孩提出了第三种选择,你只需要回答道:“那不是一个选项。”然后把你的话再说一遍。如果男孩拒绝从中选择,你就可以为他选一个,当然,态度一定要好。

7.改变教育方式

根据男孩的年龄特征采取应对的方法只是种策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亲还要积极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父亲过分溺爱男孩,使男孩变得任性、无理,与父亲对着干,拒绝与父亲的合作。有的父亲过分专制、严厉,男孩顺从得像只“小绵羊”,对父亲的某些要求虽然不满,但还是被动合作。有的父亲则经常这样对男孩说:“你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听话!”经常受到父亲否定的男孩往往会拒绝听从父亲的任何要求。

作为父亲,不要过度保护、苛责男孩,要让他经历各种磨炼,适应不同的环境,以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习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男孩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时,应予以尊重和理解。这样,他们也就会懂得对别人合理的、正确的要求应该予以合作的道理。

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解读他的心灵密码

生活中,很多父亲提起与青春期男孩的相处,就会用“苦死了”、“累死了”、“烦死了”、“火死了”、“急死了”、“伤心死了”等来形容自己被男孩折腾的程度。他们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从前那个爱问爱笑的孩子不见了,突然变了一个人,早上去学校,晚上回来吃饭做功课,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问问他,他不作声,或者简单敷衍一下走开。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我和孩子之间,真有一道无法回避的心灵屏障吗?”

父亲不能和男孩进行有效的交流,没有给男孩的心理足够的“爱”,不仅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反而让孩子与自己成为“敌人”。其实,只要父亲多观察、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不懂他的心。

其实,每位家长都是心理专家。在一次演讲中,著名心理咨询师胡优君讲了一件真实的事。四川某县读初中的一个男生,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他的很多同学、老师都在地震中离开人世。灾后整理时,他到了现场,帮助有关部门辨认死者身份。第二天开始,男生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表情木讷,不吃饭,不会笑,一闭上眼睛,就是同学们一排排的尸体。更要命的是,谁和他讲话,他都不回答,只是默默地念叨着去世同学的名字。胡优君问在座的家长:“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家长,你会怎么做呢?”

家长们分成A、B、C三组讨论。“他是在自责。”C组里面,一位家长最先说话。“不光是自责,还有孤独感。很多同学、老师都离开了。”另一位家长补充。“如果这时候让孩子发泄好不好?”没等说完,这位家长又觉得不对头:“发泄不适合,他不是苦闷,而是要卸下包袱……”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工夫,课堂就成了辩论赛场。

这是一场考验家长智慧的比赛。A组家长代表在黑板上写下:语言安慰、让他发泄、到同伴中间、写信给失去的同学。B组的答案是:陪伴、消除自责心里、鼓励。C组的答案是:心理疏导、运动宣泄、回到大自然。

胡优君不得不赞叹:“你们都是心理专家,甚至比专家还专业,你们把我想讲的内容都讲出来了。”不过,正如一位爸爸的困惑:说别人的事,想法一大堆,放到自己身上,就傻掉了,不知该怎么办了。

要么是事后诸葛亮,要么是当局者迷,胡优君接触过许多有相同体会的家长。她的感觉是,家长还不够“用心”,要做到当局者清,必须是有心人,会察觉、会发现、会隐藏。具体来说,父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从而解读男孩的心灵密码。

1.端正态度

想走进青春期男孩的内心世界,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就在“态度”二字——走不走得进孩子的内心,完全取决于父亲的态度。作为父亲,如何看待孩子的那些叛逆行为?是把自己弄得很暴躁,一味地大动肝火,对孩子说:“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以一颗平常心,把孩子的叛逆看成是青春期年龄段中正常的心理反应?是觉得孩子“长大了”?还是认为孩子“太反叛”,需要管教?

要知道,当父亲对一个对青春期男孩的表现抱着消极观点的时候,事实上已经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屏障,这个屏障就会导致问题了:因为有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叛逆”的这个有色眼镜,孩子在家长眼里自然就会“变”得很反叛。这样一来,家长无意当中就会把对待一个“反叛+叛逆”的孩子的态度带出来当觉得孩子不够好的时候,在家长眼里,他就会变得“更反叛”。因此,父亲要用积极的态度与青春期男孩相处和交流。

2.不要总是训斥男孩

青春期男孩需要父亲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给男孩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求父亲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让孩子接受父亲。而父亲要想被男孩接受,就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不要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或是没头没脑地训斥孩子一番。否则,孩子就会在心里对父亲产生反感,会从心里排斥父亲,试想,当男孩对父亲有了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听父亲的话的。

有个上初中的男孩说:“我一听到父亲的训斥,心里就烦,恨不得把耳朵堵上,不得不听时,我就在脑子里想别的事情,想一些能让我高兴的事情;有的时候必须边听歌边听他们的‘魔音’,要不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有想摔东西的欲望。”

还有一个男孩,总结出了“对付”父亲训斥的经验:每次父亲让他站着开始训话时,他就找来两团棉花塞进耳朵里,面对着墙,脑子里面开始神游。一会儿游到课堂上,一会儿游到网络游戏里,想到开心的事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而父亲的话,他一句都没听进去。

3.与男孩的老师、同学交流。

父亲经常与男孩的老师交流,除了对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有一定帮助外,还能及时了解到男孩的学习表现和思想素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施教,可以有效制止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和同学交流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都交到哪些朋友,可以知道孩子在和同学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并给以及时的指导。这对培养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是有很大好处的。

此外,经常到学校还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说谎。如果父亲长期不到学校,男孩在学校的表现仅靠他回家的“汇报”,是很难得到正确答案的。因为不少孩子在学校做错了事或表现不好,如实说了,害怕会受到家长的批评和责骂,有的甚至要挨打,他们当然就会想办法说谎骗大人。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孩子很多不良的习惯。

4.了解男孩的需求

要想了解青春期男孩最需要什么,父亲就需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每次去和男孩沟通的时候,就是了解他内心需要的最好时机。父亲通过逐渐学习、观察之后,就不难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和他沟通、交流就并不是一个难题了。

经常沟通,成为男孩的“铁哥们”

父亲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着儿子快乐地成长,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他分享点点滴滴的快乐,成为儿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对工作忙碌的父亲来说,与儿子相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父亲只在晚上回家后才能与儿子相处,有些父亲甚至连晚上的时间都无法与儿子相处。因此,怎样在有限的相处时间内,跟男孩说说话,给男孩正确的教育呢?这就需要父亲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事实上,父亲和青春期男孩沟通,目的是促进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教育、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沟通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天生的教育家,父亲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而沟通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很多父亲却没有认识到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近70%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存在烦恼和困惑。38%的孩子表示,他们很少主动把学校的事情和家长说,年龄越大这个百分比就越大。有19%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陷入紧张、困难和无奈的境地。有23.6%的家长因为“孩子小,道理讲不清”而构成沟通困难,还有35%的家长则面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讲话他不太愿意接受”的烦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青春期男孩的心里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尽管父亲也有小时候的经历,但是,不同的时代以及年龄的悬殊,使父亲很难真正了解儿子的心理。因而,很多父亲就会使用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与男孩交流,使教育适得其反。一般来说,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有以下几种:

1.迁就讨好型沟通

迁就讨好型的沟通方式,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的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家长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家长。

2.指责埋怨型沟通

指责埋怨型的沟通方式往往使问题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的事件越多,家庭生活就越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具有破坏功能的沟通方式,孩子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

3.唠叨啰嗦型沟通

唠叨啰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亲不太关心孩子真正的情感,他们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与孩子的谈话沟通基本有3种情况:一种是只有家长说,孩子不说;第二种是孩子与家长顶嘴;第三种是大家有商量地谈话。相信大家都愿意选择第三种沟通方式,但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和孩子往往都是处在第一或第二种的交谈模式之中呢?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家长与孩子的地位不平等,一高一低。在很多家长说了算的家庭中,孩子就不说,而孩子开始顶嘴的时候,其目的无非就是想“站”起来,与家长对抗。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平等的沟通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关注男孩

父亲要注重观察男孩的感受、情绪与看法,不要总是说“他知道什么”,“他懂什么”,“他能说出什么东西来”这些口头禅,要用认真的态度跟孩子说话、商量。每天孩子放学回来时,父亲不要说:“今天在学校又闯什么祸了?”之类的话,而是应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吗”,给孩子一个尽情抒发感情的机会。

2.避免使用绝对性词语

父亲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绝对性词语,比如,“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等,当男孩听到这些绝对性词语的时候,会感觉父亲在指责自己。

3.及时引导男孩

当男孩说到高兴的事情时,父亲要由衷地表现出自己的高兴,同时进一步引导孩子。比如,老师夸奖孩子上课守纪律,父亲可以对孩子说:“儿子,你做得真棒,你如果天天都能这样做,让老师每天都夸奖你,就更好了。”如果孩子有不高兴的事情,家长应该详细了解心情不好的原因,并加以疏导。

4.注意沟通的语调

孩子是敏感的,父亲要经常想一下自己是用怎样的语调和朋友交谈的,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父亲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

5.选择恰当的沟通时机

父亲在与男孩沟通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的时候,是不宜谈严肃话题的。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出现一些平常少有的行为时,考试后得知结果时,孩子想与你聊天时,都是沟通的好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亲便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孩子。

父亲放下架子,儿子更愿交流

生活中,很多父亲喜欢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男孩。胆小的男孩会吓得唯命是从,叛逆的男孩则会“奋起反抗”,与父亲对着干,家中会硝烟四起。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父亲喜欢用自己的权威去教育男孩呢?一般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长制在我国延续数千年,家长观念根深蒂固。在我国历史上,家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俨然一国之君主。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一些观念积淀在国民的深层心理结构中,至今仍影响人们作为家长的角色意识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权威化的价值取向推崇家长权威,父亲习惯于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孩子,而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习惯于训斥、发号施令和严格的监督与惩罚;家族化的价值取向使得父亲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顺从、听话才是好孩子。

其二,家长的角色行为习惯。父亲先于孩子走上人生旅途。年龄所受的教育、社会阅历、经济实力与孩子都不可相提并论。孩子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渐渐成长,父亲眼中的儿子永远是孩子。因而,很多时候,父亲过于关心儿子,以教训的口吻对待儿子都是出于角色行为习惯。

父亲总是用自己的权威教育孩子,对融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是极为不利的。有个中学生16岁,在家里不是耷拉着脑袋不吭不哈,就是吹胡子瞪眼暴跳如雷,见了同学却不尽然,眉开眼笑、侃侃而谈,和家里判若两人,他的父亲始终搞不清和孩子之间怎么就会有无法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