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一分钟推理
4828200000035

第35章 谋略力(6)

客商着急起来,便四处打听寻找。可一直找到傍晚,也不见驴子的影子。他不得不住下,第二天继续寻找。又找了两天,还是没找到。于是,这位客商便把丢驴的情况报告给了县衙。

河阳县县令名叫张坚,他接到这一案子,立即命令差役把寻驴告示张贴在各主要街口,告诉偷驴的人把驴赶快放出来,并要知情人到县衙告发。告示贴出的头一天,没什么动静。第二天,张坚又叫差役把寻驴告示贴进大街小巷,声言要进行搜查。因为追查的风声越来越紧,私藏客商驴子的人在晚上把驴子悄悄地放出来了。

这天早晨,客商在大街上忽然见到了自己的驴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找到差役说,还有一个新驴鞍子备在驴身上,现在不见了,准是叫偷驴的人藏起来了。

“驴找到就行了,一个鞍子才值几个钱!”一个羞役不耐烦地说。

“驴鞍子是个死东西,不能像驴那样会自己走出来。再说,鞍子那么个小玩意,藏起来,很难找到。”另一个差役说。

两个差役满不在乎的样子,让客商十分不快,他就又来到县衙,希望张坚能帮他再找到鞍子。张坚很有把握地告诉他:“既然驴子都找到了,驴鞍自然就有线索可查了。”果然,第二天,张坚就找到了驴鞍。你知道张坚是如何找到驴鞍的吗?

张坚叫两个差役去专门看管驴子,并告诉差役不得给驴子喂料,经过一天一宿之后,驴子已经被饿得直叫,第二天傍晚,张坚命令差役将驴子放开,随它任意走动,几个差役跟在驴子的后面。驴子又饿又渴,便径直跑到这几天饲养它的那一家去。差役跟着进去,一搜查,便找到了鞍子。

巧还耕牛

唐朝时,一向断案如神的张允济被派到武阳县做县令。

一天,有个青年人来到县衙前击鼓报案。衙役将这个青年人带到县令大堂。

张允济见堂下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便问道:“你要状告何事何人呢?”

“小人要告我的岳母。”

“你把告状的理由说给本官听听。”

“小人名叫张生,以养牛种地为生。我的岳母曾向我借过一头公牛,一头母牛,帮着犁地。前些时,这头母牛生下了几头小牛,我就去要,可我的岳母就是不还,并说牛是她的,从来没有向我借过牛。”

张允济听了,问张生:“当初你岳母找你借牛时,可曾写有字据?”

“没有!”张生答道。

“没有字据!”张允济有些为难地重复了一句,他看了看眼前的这个青年人,忽然心生一计。

他让衙役蒙住张生的眼,又对其进行了化装。然后五花大绑地押着张生来到张生的岳母家。张生的岳母见来了不少人,便迎了出来,张允济走上前去,只几句话,张生的岳母便说道:“这些都是我女婿的牛,我正准备还他呢!”

张允济说了什么?使张生的岳母乖乖地还了张生的牛呢?

张允济说道:“我们抓捕了一个偷牛贼,正在挨家挨户地核对,好查清楚每家牛的来源”。

秘密公差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对流浪汉解庆宾和解思安,因犯法被流放到扬州。弟弟解思安躲过看守的士兵逃走了,解庆宾怕看守追查,就冒认了城外一具死尸,谎称是自己的弟弟被人杀了,而把尸首领回来安葬了。因为死者的相貌与解思安颇有点相像,所以见到的人都分不清真假。

为了更加真实,解庆宾一不做,二不休,又向扬州府写信诬告看守士兵苏显甫和李盖,说怀疑是他们杀了自己的弟弟。扬州知府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对两名士兵严刑拷打,经不住皮肉之苦,苏显甫和李盖只得承认解庆宾所告是实。马上扬州知府将案子呈报到了上级主管淮南都督李崇。李崇看了案卷后觉得该案颇有疑问,就指示扬州知府先不要判决,他需再次提审解庆宾。

不久,有两个外地公差风尘仆仆地找到解庆宾,对解庆宾说:“我俩是北边管理治安的人,在巡查时曾遇到一个人来投宿,夜里和他聊天时,发现他有点可疑,经过追问,他才说是从流放地逃跑来的,叫解思安。我们要把他送交官府,他苦苦央求,说:‘我有个哥哥解庆宾,现住在扬州相国城内,嫂嫂姓徐。您如果可怜我,请帮我报个信,说说我的处境,我哥哥知道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今天我们俩是来核对这件事的,如果他说了谎,找不到他哥哥,就把他送官府治罪。如果你真是他哥哥,并且愿意给我们一些好处,我们就放你弟弟;你如果不信,现在就可以跟我们去见他。”解庆宾听到弟弟解思安在外面又被抓住了,吃了一惊,吓得不得了,赶紧好好款待这二人,说解思安是他弟弟,请这二人务必帮忙放了解思安,他愿意送些钱绐这二人作为酬谢。那二人答应了,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天,李崇让扬州知府把解庆宾带来一审,解庆宾当即就招了供,承认他弟弟没有死,那两个士兵也是自己诬告的。很快,解恩安就被抓住了。两个士兵被放了出来。

李崇是如何侦破这个案件的呢?

那两个去找解庆宾的外地人是李崇秘密派去的。他们装扮成外地的公差,预先套取了解思安的口供。

两锭假银元宝

五代时期的郓州城内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当铺,自开张起就生意兴隆,信誉非常好。

一天中午,烈日高悬,天气炎热,街上的行人非常稀少,当铺内的伙计因没有生意做,便都在柜台内耷拉着眼皮昏昏闭目养神。这时,一位穿着华丽服装的青年人走进了当铺。他来到柜台前,从兜里取出了两个明晃晃地大银元宝放在了柜台上,很傲气地说道:“伙计,我来当银子!”

正在闭目养神的伙计听到说话声,连忙睁开眼,一看柜台上的大银元宝,不禁吓了一跳。还未等他说话,那个青年又开口了:“我听说你们这个当铺是这座城里最大又最有信誉的当铺,我现在急需现钱,不知可否用这两个银元宝兑付些现钱,几日后我再来赎回。”

伙计听罢连连说:“可以兑,可以兑。”同时用手抓起了银元宝一掂,心中暗自称奇:好大的分量呀,起码可当10万钱。这么大的数量他一个伙计可不敢做主,连忙把老板召了出来。

老板一见,又问了一下青年人典银的原因,便马上答应了。随后,他让伙计将两锭大银元宝在称上称了一秤,价值20万钱,依照当铺的规矩,开出了当票,兑付了10万钱。

青年人拿到钱后便道了谢扬长而去,临出门时,留下了一句话:“10天后我来赎银元宝。”

做成了这样一笔生意,老板非常高兴,回到后房,就跟老板娘讲了一遍。老板娘有些好奇,就来到了店里要好好看一看这两个大银元宝。可她手一滑,一个大银元宝“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一旁的伙计捡起一瞧,发现银元宝表面脱落了一块,里面黑糊糊的根本不是银子。伙计急忙告诉了老板,马上,老板就来到了郓州府衙报了案。

郓州府衙的主帅是这一带赫赫有名的清官,名叫慕荣彦。听了老板的报案,略一思索,便让老板回去了,并告诉老板只要我贴了一个告示后,不出几日,就可破案。果然,几天后,这个青年骗子就被抓住了。

慕荣彦是如何抓住骗子的呢?

慕荣彦让衙役在街头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道:本城的一个当铺因不慎被盗。一些值钱的抵押品都被偷走。现府衙想请各界人士协助捕盗,发现疑迹立刻告官。几天后,那个青年见到了这张布告,心想:当铺被盗,那当铺的假银宝就无证可对,我马上去兑付,当铺拿不出银元宝,就得赔偿,于是,他来到了当铺,准备再敲当铺一笔钱,可他一到当铺就被老板和伙计抓了个正着。幕荣彦轻松地用计就破了案。

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宋朝有个着名的清官,名字叫包拯。因为他判案公正,人们都尊敬地叫他包公。当时,在官衙门外放着一面大鼓,如果谁有冤枉,可以到衙门口来敲鼓,这就叫“击鼓喊冤。”

有一天,衙门外来了两个妇人,她们一面争吵着,一面抢鼓槌,敲打衙门口的鼓。其中一个妇人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幼儿,幼儿被吓得哇哇大哭。包公听到有人击鼓,立刻升堂审判案子。

穿蓝布衣裙的妇人,“扑通”一声跪下,抹着眼泪说:“这孩子是我亲生的,可是那泼妇竟然说,是我偷了她的孩子,硬要把孩子抢去,请老爷做主啊!”包公又让另一个妇人说话。那妇人头发散乱,身上的衣服很破旧,她听到包公在问她,嘴巴动了几下,没有说出一句话,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久久不能停息。蓝衣妇人一听,也大声哭起来。

包公想了想,命令差役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说:“我一时也分不清,到底谁是孩子的母亲。既然你们都要这孩子,而孩子只有一个,如今只能让你们自己去抢了。我把孩子放在圆圈里,你们一人拉住他的一只手,看谁把孩子拉出圆圈,孩子就归谁吧。”

蓝衣妇人一听,马上抓住孩子的手拼命拉,另一个妇人呢,却放下了孩子,哭着连声说:“老爷,是我错了,孩子不是我的……”包公一听,马上指着蓝衣妇人,大声说:“来人呀。把这个骗子抓起来!”

包公不经过审问,怎么能判断出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呢?

孩子的亲生母亲,怎么会忍心去拉扯自己的孩子呢?包公巧妙地用画圈的方法,就考察出了谁是骗子,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审问石头

一天,包公访客途经一个小县城。忽然一个卖油条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拦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钱被偷了。男孩说他把油条卖完后,数了一数,一共100个铜钱。铜钱放在篮子里,他靠在路边的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后,铜钱被别人偷走了。

包公听完后,想了一想,对男孩子说:“一定是这块石头偷走了,我来审一审它。”于是就命令跟随的差役重责石头40大板。差役们抡起大板,噼噼啪啪打得石头火星四溅,附近的人见状纷纷围拢过来。包公见人越来越多,便示意差役们住手。

包公对大家说:“这个男孩子丢了卖油条的钱,怪可怜的,我判在场的每个人给男孩1个铜板。”然后,他命令差役端来一盆水,率先将1个铜板扔进了盆里。看热闹的人本来就很同情这个孩子,又见包公带了头,就自觉排好队,一个挨一个往盆里扔铜钱。扔着扔着,有一个人刚把铜钱扔到盆里,包公立刻命令差役:“把他抓起来!”然后指着这个人说:“就是你偷了小孩儿卖油条得来的钱!”

那个人吓得马上撒腿想跑,不想却被众人围住,绑了回来。有人问包公:“你凭什么说这个人就是偷钱的人呢?”包公向众人说出了一番话,大家才恍然大悟。

包公对人们解释说:“你们瞧男孩的手上满是油,他数过的钱上也一定沾满了油。这个人扔到盆里1枚铜钱,水面上立即漂起一层油花。所以,他的铜钱就是趁着小男孩儿睡觉的时候偷来的!我审石头,只不过是要吸引大家围拢过来。”

藏人的木桶

宋朝仁宗年间,河南洛阳城外有个姓李的人家,因发生水灾,在生活无计的情况下,李家弟兄俩便把破衣裳、旧棉被装进一只木桶里,两人抬着到外地谋生去了。

李家弟兄俩在外面苦干了几年,挣了60两银子,还买了许多衣服,他们把银子裹进衣服里,然后装在木桶中,用盖子盖严,准备抬着回家去。

这天,弟兄俩走到天长县,天已经黑了,他们便住进天长县城一家客栈。到半夜,弟弟忽然肚子疼,哥哥就背着他到处找郎中。

天亮时,弟兄俩赶回客栈,想拿些银子付郎中医药费。不料,木桶被人翻过,藏在衣服里的60两银子不见了。这间客房,只有店老板和老板娘来过,不是他们偷的,还会有谁?可店老板和老板娘说这弟兄俩存心敲诈。双方争论不休,就来到县衙打官司。

当时,包拯任天长县县令。他叫人把那木桶抬到后院。他围着大木桶转了转,然后附着一个当差的耳朵说了几句话,又回到了大堂上。

包拯对店老板和老板娘说:“依我看,是他们诬赖你夫妇二人,现在将那只大木桶判给你们,快到后院去抬吧!”

一会儿,店老板和老板娘又被衙役押了回来,包拯责罚了那对贪心的夫妇,把银子还给了弟兄俩。请问,包拯是怎样找到证据的呢?

店老板和老板娘一听,包拯让他们俩抬走木桶,便高兴地抬起那盖得严严实实的大木桶就往家走。走到半路,店老板回过头,见四下里没人,笑嘻嘻地说:“咱们拿了他们60两银子,还得了这一大木桶衣物,真是发财啦!”

两人正说得高兴,忽然呼啦一声,木桶上的盖子掀开了,从里面跳出一个衙役,对他俩说:“你们的话我都听到了,现在回衙门去听候处理吧!”

就这样,包拯略施小计,就取得了口供和证据,责罚了这对贪心的夫妇。

一口大铁锅

有一天早上,包拯在衙门里正在批阅案卷,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争吵,一个尖尖的嗓音在叫:“我没有偷锅,快放我走!”另一个沙哑的嗓音说:“你偷没偷锅,请包大人审问就知道了!”

包拯放下笔,起身来到门口,看到两个男子拉扯在一起。一个高个儿提着一只大铁锅,另外一个人是残疾人,少了一只胳膊,脚一瘸一瘸的。高个儿说:“小人是卖铁锅的小商人。在院子里放了很多铁锅,最近发现铁锅老是被偷走,昨天夜里我就一宿没睡,等着抓小偷。半夜里,看到这个家伙来偷锅,就把他抓住了,还请老爷发落!”

还没等包拯发问,那独臂跛子喊起了冤枉:“冤枉哪!我半夜起来上茅房,他却一把抓住我,说我偷了他家的什么铁锅,我缺手断脚的一个残疾人,这么大的一口铁锅,怎么背得动呀?分明是他诬陷小人,还请老爷明察啊!”

包拯听了他的话,点点头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分明是商人诬告你,所以本官决定,把这只大铁锅奖励你!”

商人一听,气呼呼地说:“老百姓都说包大人公正廉明,谁知道……”他还没说完呢,独臂跛子早已等不及了,兴奋地拿了铁锅,飞快地奔了出去。还没等他跨出门槛呢,包拯就大喝一声:“偷锅的窃贼,你往哪里走!”

包拯为什么先是说偷锅贼是被诬告的,后来又说他是窃贼呢?

偷锅贼说自己无法背走铁锅,包拯就故意把铁锅奖给他。偷锅贼不知道是计,熟练地把铁锅背在身上就走,揭穿了他拿不走锅的谎话,暴露了窃贼的身份。

被割掉舌头的耕牛

在天长县的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叫李大柱的青年农民。他身强力壮,又很勤劳,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但添了一头肥壮的耕牛,而且还翻盖了草房。

在李大柱家的前面,住着一户姓金的农民,主人金兆来是村里有名的酒鬼。一年到头打下来的那点粮食,都被他卖钱买酒喝了。家里老婆孩子五六张嘴,只能是吃草根,吞树皮,东讨西要。秋收的时候,当他看见李大柱把成车的粮食拉回家里时,心里既羡慕又嫉妒。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农民们都下地了。唯有金兆来不肯下地,独自一人在屋里喝着闷酒。他想:我和李大柱前后院住着,凭什么他比我富有。不行,得想个法子治治他。他寻思了好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个办法。

当天晚上,金兆来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李大柱家的牛棚前,抓起一把青草伸到了耕牛的嘴边。耕牛以为是主人来喂自己,便伸出舌头去卷草。这时,金兆来手起刀落,耕牛的舌头被割掉了。耕牛疼得直叫,金兆来急忙逃窜了。

李大柱一觉醒来,听见屋外耕牛叫唤得不是动静,忙出去察看。来到牛棚,吃惊地发现耕牛满嘴是血,再一细看,耕牛的舌头被割掉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