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全集
4826600000074

第74章 清朝(9)

冯子材刚到前线,就被诸军将领推为前敌主帅。经过实地勘察,他选定镇南关内8里处的关前隘为诱敌聚歼的战场。关前隘形势十分险要,两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关口易守难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冯子材决定在此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他亲自率领军民在隘口前抢修了一道三丈多长的长墙,把东西两岭围在墙内,并在墙外挖了深达四尺的沟堑,使敌人不敢接近;山岭险要处构筑5座炮台,居高临下,威势无比。

冯子材又进行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前线兵力总计60余营,3万余人。冯子材帅主力正面迎敌,王孝祺、苏元春、王德榜等将领分别率军驻守山口周围各处,交战时相互接应。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法军自投罗网了。

3月中旬,冯子材得到法军要入关攻打龙州的密报,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率军突袭文渊,引诱法军前线指挥尼格里来攻。清军的主动出击打乱了法军的进犯计划,尼格里决定不等援军,即刻向镇南关发动进攻。

23日,法军分两路趁天降大雾之机向关前隘扑来,一路进攻东岭炮台,一路直奔长墙。在大炮的掩护下,法军攻占了东岭炮台,然后在东岭炮台用大炮轰塌了长墙,关前法军持枪冲将过来。冯子材沉痛大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人。”于是率众将奋勇拼杀,终于遏制了敌军的攻势。

24日晨,法军乘势猛扑长墙,当法军先头部队已经爬上长墙的危急时刻,冯子材下令“凡临阵败逃者,一律杀无赦。”自己则不顾年老,“以帕裹首,赤足草鞋”,亲自手持大刀,带领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从长墙跃下,高声叫喊着冲入法军阵中。全军受到了鼓舞,纷纷出击,与法军展开了白刃战,战斗异常惨烈。

中午,王孝祺率军从小路绕到敌人侧面,从侧翼攻打法军。王德榜部、越南义军、边境各族人民也赶来助战。

尼格里见法军三面受敌,伤亡惨重,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弹尽粮绝,只得丢下1000多具尸体和无数辎重,仓皇南逃。

接着,冯子材率领军民乘胜追击,很快收复了被侵略军强占的文渊、谅山、谷松、北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镇南关大捷。法军战败的消息后来传到巴黎,茹费理内阁被迫辞职。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则诱引中国出兵,准备挑起战争。7月23日,日本借口“改革朝鲜内政”,闯入朝鲜王宫,俘虏国王,扶植傀儡政权,进一步威逼中国,清政府被迫派兵增援。

7月25日拂晓,“济远”、“广乙”号战舰完成了护送运兵船到牙山,支援叶志超、聂士成部队的任务,从牙山起碇返航。当两舰驶至半岛海面时,与日本海军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相遇。日舰不宣而战,向济远、广乙两舰突然开炮,妄图乘其不备,将“济远”、“广乙”击沉,从而燃起了战火。

清政府对日军的挑衅,忍无可忍,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8月8日正式向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本也向清政府宣战。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战斗在大同江南岸、玄武门外、城西南三处展开。日军主攻玄武门,总兵左宝贵登城指挥,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当晚,叶志超等弃城而逃。到26日,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日本海军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海军也出动至黄海西部。9月上旬,清廷由海路运援兵赴平壤,北洋舰队奉命护航。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与日舰遭遇,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10艘,日本海军12艘。

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多艘军舰,北洋舰队中“致远”号也受重伤,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致远”号向敌先锋舰“吉野”号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

黄海海战,战斗共5个多小时,日舰首先撤离战场,北洋舰队旋亦返回旅顺,双方各有损失。中国舰队致远、经远、超勇被击沉,扬威、广甲自毁,另有6艘受创,死伤将士千余人,但主力尚存。日舰旗舰松岛及赤诚、吉野、比睿、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舰长以及官兵600余人。李鸿章借口“避战自保”,命丁汝昌率舰队躲进威海卫港,坐守待毙。从此,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公元1895年1月,为消灭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从正面封锁了威海卫港口,占领了炮台,并用鱼雷将北洋舰队“定远”舰击沉。2月11日,丁汝昌召集水陆将领开会,要求将所剩军舰炸毁,后见众将贪生怕死,便自己服毒而死。日本占领刘公岛后,将军港中的11艘军舰和其他军械虏入日本,北洋海军从此覆没。

3月13日,李鸿章奉命乘船到日本谈判。与日本的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朝政府中慈禧专权,光绪软弱,清政府昏庸腐败,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康有为得知《马关条约》的部分内容,与梁启超商议后,连夜奋笔疾书,起草了一封长达1.4万多字的上皇帝书。当时,有1300多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名。1895年5月2日,千名举子来到都察院门口,递送万言书,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之后,康有为又写成上皇帝的第三书和第四书。光绪帝看了第三书,颇觉得符合清朝需要。于是,维新派开始取得光绪帝的支持。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命令,宣布变法。因为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又叫“戊戌变法”。变法开始后,一份接一份诏书向全国颁布,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

六月,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后,授他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实为光绪帝的顾问。七月,光绪帝召见梁启超,派他主持译书局,负责翻译外国书籍。九月,光绪帝提拔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为军机处章京。在这批新生政治力量的操作下,在短短几个月里,一共颁发了110多道新政措施。

变法的内容主要有:裁减政府多余人员;废除旗人的寄生特权;设立农工商局,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制度,办国家银行,编制预决算;修建铁路,开采矿产,兴办邮政;裁汰练营兵将;废除八股;开办京师大学堂;奖励发明创造和著作;提倡广开言路;准许自由办报刊和上书建议等等。

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一件提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改革,但是它带来了除旧变新的气象。

随着维新运动的日益高涨,维新派的新政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与地方的腐败官吏纷纷联合起来,抵制新政。除湖南巡抚认真执行外,其他的总督、巡抚相互推诿,彼此观望,使新政难以推行。

为了防止维新派利用变法掌握大权,也防备光绪皇帝利用变法把各省实力人物拉过去,慈禧逼着光绪皇帝连着下了三道命令:一是罢了翁同龢的官;二是让新任命的二品以上官,面见太后谢恩;三是派慈禧心腹荣禄到天津当直隶总督,掌握天津一带的兵权。这样慈禧掌握用人大权和兵权。

9月1日,光绪帝一怒之下,将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名官员撤职。身居颐和园的慈禧太后是容不得光绪如此做的,便与握有重兵的荣禄策划政变活动。不久,荣禄秘调聂士成的军队进驻天津,又命董福祥的甘军驻扎北京城西南的长辛店,作好政变的准备。

9月14日,光绪帝进颐和园向西太后请安,察觉西太后有变。随即召见杨锐,命他与康有为设法挽救大局。众人商议之后,想拉拢袁世凯诛杀荣禄,保卫皇帝。

袁世凯是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是个心计多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9月18日谭嗣同冒死前去见袁世凯,并试探问:“你对皇帝印象怎样?”袁说:“当今皇上是从未有过的贤明君主。”

然后谭嗣同诚恳地说:“现在皇帝大难临头,只有你有能力救他。”袁正颜厉色地说:“营救皇上,我也有责任!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万死不辞!”谭说:“只有杀掉荣禄。”袁说:“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有什么难的?”

谭嗣同放心走了,但是袁世凯明白掌权的还是皇太后,他相信这次争斗最终还将是慈禧占上风,于是便向荣禄告密。荣禄听后脸色骤变,立即去颐和园将情况禀报慈禧。

9月21日清晨,慈禧闯入紫禁城,痛斥光绪帝后,将其软禁于中南海,自己临朝听政。并调兵300名,关闭京师的9个城门,停运京津铁路,发出通缉令,大肆搜捕维新派和倾向维新的官员。新变法自此失败。这次变法从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仅103天,因此又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一起英勇就义了。后来人们称他们是“戊戌六君子”。

■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致使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疯狂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大量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狂潮下,山东成了受害最深的地区。甲午战争时山东就是主战场之一,深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之后,德国又率先强占胶州湾,英国跟着就强租了威海卫,接着整个山东都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各列强在这块土地上掠财产,屠杀人民,侵占农田,拆毁民居,甚至挖坟掘墓,将无数农民赶出家园。

在这种情形之下,忍无可忍的农民终于在1899年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他们打起了“替天行道,国民捐助”的大旗。一时间应者云集,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青年妇女等全都戴着红色或黄色的头巾,手中拿着大刀、长矛,从乡村涌向城镇。起义军提出“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的口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情和支持。

义和团最初是山东、河南、直隶、苏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之一。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了清政府的一块心病,于是清政府下令山东巡抚毓贤带兵镇压。毓贤很快诱捕了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朱红灯,并加以杀害。随后对义和团进行大肆剿杀。

毓贤血腥屠杀义和团,反而使革命烈火越烧越旺。毓贤看到武力镇压无济于事,便改变策略,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地位,准备用软的办法控制义和团。老百姓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特别是对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看到官府的态度,便停止了与清廷的对抗,明确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慈禧等人害怕一味“剿办”,会“激成变端”,于是使用招抚的办法企图解散、收编这支武装力量。义和团在斗争中无形地争得合法地位,不久迅速在北京、天津附近发展起来。

被起义军在北京的行动吓得惊恐万分的外国侵略者,企图以屠杀的办法阻止运动的发展。侵略者的这一行径,遭到了义和团的英勇回击。西什库教堂被义和团围困了63天之久。同时,义和团还进攻各国使馆,狠狠地给西方列强一个教训。

这时对义和团无可奈何的侵略者,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慈禧太后一向敌视人民力量,对侵略者又十分害怕,面对义和团如此浩大的声势,慈禧太后深知在京城动刀兵是过于危险的事。于是慈禧使计弱化义和团的力量。

慈禧太后先假意对外宣战,表面派清军配合义和团去进攻使馆,而事实上执行保护使馆的命令,牵制义和团的进攻。同时,清政府假借抵抗外国侵略的名义,不断把北京的义和团调往通州、天津等地,从而削弱、分化了义和团的斗争力量。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但慈禧不想抵抗,而是向侵略者乞降。她一面打击义和团运动,一面命人通知各国统帅,乞求停战。随着侵略军的推进,清军望风溃逃,仅少数部队抵抗,而京津沿线的义和团战士则顽强地战斗。一方面是清军的绞杀下,另一方面是列强的侵略,义和团在腹背受敌的状态下艰苦作战,进行斗争。

后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慈禧临阵脱逃,而义和团的人民却在城中浴血巷战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随着北京失陷,八国联军到处烧杀淫掠,扩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决心对外彻底投降,对义和团“痛加铲除”,颁发“剿匪”上谕,通令官兵剿办义和团,做到斩尽杀绝。

由于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的相互勾结,共同绞杀,使义和团名存实亡。然而,义和团运动以它独特的斗争内容和斗争形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震惊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八国联军进北京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开始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八国联军的侵略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北京,义和团和爱国清兵先后将在京挑衅杀人的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处死。6月15日到20日,义和团和清军又向西什库的外国教堂及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起猛烈的攻击,狠狠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在人民反抗帝国侵略战争热火朝天的时候,清政府对外敌的态度却异常低调,消极抵抗。因为自从1840年中英战争以来,洋人坚船利炮,大清的大刀长矛是无法抵挡的,所以清政府对联军一再妥协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