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4825000000061

第61章 《中国新闻周刊》

[创刊时间]2000年1月1日。

[创办地点]北京。

[创办背景]

《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新闻》的周末版,是中国新闻社第一次以资本运营的方式开拓国内新闻市场的产物。1998年底,中国新闻社决定办周刊,刘宁、李玉玲夫妇决定投资中国新闻社属下的公司与新世纪成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合作,成立一家新公司,负责《中国新闻周刊》的发行、广告等。同时,这个公司便负责这本杂志的印刷、人员、办公、企业宣传等开支。中国新闻社只负责杂志的编辑,享有稿件的终审权。刘宁夫妇准备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并且声称,不指望它赚钱,办好了,有影响就行。

1999年9月开始,《中国新闻周刊》以每月一次的速度连续出版了二期试刊,一函三册,市场反应热烈。2000年1月起,《中国新闻周刊》正式面世——双周刊创刊号的印刷量就达到5万册,实际销售率也在80%左右。开局几乎是国内所谓同类杂志作了数年努力后才达到的水平。2001年1月,《中国新闻周刊》改为周刊,为降低印制成本,一函三册改为一册形式。

2001年,拖欠大笔印刷费而不能正常上市。期间,作为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向印刷厂做经济担保,以保证杂志连续出版。2001年8月下旬,中国新闻社与刘宁的新世纪成功集团再度签下合同,刘宁承诺分两期再投资700万元人民币,继续拥有《中国新闻周刊》的经营权;中国新闻社设定了退出机制,对双方的责、权、利严格限定。合同签订后,刘宁的第一笔投资350万元人民币在规定时限的最后一分钟打入银行账号。但刘宁以自己在美国为由。命令没有他的批准,禁止动用资金。据他的财务人员称,实际上,这笔资金已经被悄然抽走。此时,中国新闻社还蒙在鼓里。9月,工资仍在拖欠,印刷费更无力支付。编辑、记者“罢工”,《中国新闻周刊》休刊两期。中国新闻社和新世纪成功集团为经营《中国新闻周刊》而成立的公司,在总经理刘宁“执政”期间,负债累累,数以千万计(刘宁单方面宣称,现在总计亏损1400万元人民币)。因为拖欠印刷费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已经接到法院的传票,《中国新闻周刊》难以为继。2001年11月19日,《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45期出版的日子,中国新闻社决定,休刊整顿——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协办方新世纪成功集团解除合作,经济责任交由法律分清。此时离《中国新闻周刊》满两岁还差6周。

2002年3月4日,《中国新闻周刊》复刊。其高层人士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保持“新锐、前瞻、深刻、权威”的办刊风格,基本保持已有的品味,避免流俗,适当增加财经内容。向办成中国第一流的、权威性的、指标性的刊物的方向努力。

[作者小传]

(不详)

[创刊词原文]

《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的新闻的周刊,是中国人民给新世纪的情书,是人类倾诉世间情愫、追求真理的物证。

我们也许有更清晰的理念,就是我们要做有影响力的、主流的新闻类周刊,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角度以及用中文的传播方式。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一种来自中国的声音。

[焦点评析]

《中国新闻周刊》创刊词宣称这是“中国人民给新世纪的情书,是人类倾诉世间情愫、追求真理的物证”,“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角度以及用中文的传播方式,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一种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新闻》原是中国第一号报纸,刊号为CNll—001。早在1999年二号样刊上,当读者问到《中国新闻周刊》到底是报还是刊时,编辑部就回答:“《中国新闻周刊》是一张与普通期刊开本相同的报纸,是作为报纸在有关部门备案的。”那时的《中国新闻周刊》是作为《中国新闻》的周末版出现的。《中国新闻》创刊40多年只刊登中新社的通告稿,一般只面向新闻机构及党政机关发行,在社会上很少见到。杂志正式创刊后,主管部门要求《中国新闻周刊》用刊号做杂志。中新社把两本定位基本相同的杂志《视点》和《华声》合二为一,把《视点》的刊号腾给了《中国新闻周刊》,到2000年9月,杂志刊号手续才正式办完。不过,由于新闻出版总署没有批准带“中国”二字刊名的权限,从2001年1月开始,《中国新闻周刊》开始在封面加上蓝色斜角,遮住了“中国”二字。2003年以来的杂志封面上则干脆就没有出现“中国”二字。但这样一来,就时刻面临着与美国《新闻周刊》同名的尴尬。2004年8月,随着《中国新闻周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务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国新闻周刊》可以用“中国”二字。这期间一颗黄色五角星的位置变化见证了这个过程。最早黄色五角星在“中国新闻”和“周刊”之间,表明是《中国新闻》周末版,后来在“新闻”和“周刊”之间,现在则位移到“中国”和“新闻周刊”之间,凸显出《中国新闻周刊》对“中国”二字的珍重,也显现出《中国新闻周刊》要做中国头号新闻周刊的“激情”与“梦想”。

作为姗姗来迟的《新闻周刊》,以“一函三册”(新闻版、生活版、特刊版)的另类形式和一个世纪婴儿的封面形象正式登场。有人这样生动地描绘这个“世纪婴儿”的视觉形象:一个天真烂漫戴着纯白雪绒帽的孩童忍不住与新世纪一起诞生的喜悦,把帽檐盖过了双眼,惬意地露出笑容满面的脸颊、整齐洁白的乳齿和调皮着仿佛要品试新世纪味道的舌尖。《中国新闻周刊》与其他新闻周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新闻周刊是做硬新闻的,它直面时政,涉及到政治中许多深层次的东西。

(1)大时政类:中国时事新闻、政治走势和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前者以中期策划为主,后者以短期策划为主,尤其前者的策划为《中国新闻周刊》赢得专业声誉,并成为他们的题材强热。如《毛泽东世纪》、《常委看戏》、《高官新方阵》、《温和的中国》、《口碑力量》、《朱总理五年》、《中国走向》、《邓小平:我们时代的立宪者》、《新老交班》等。温和、理性、中国立场也成为《中国新闻周刊》做大时政新闻的识见垄断。从《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以来的200期来看,约有80多期的封面报道属此类。占40%多,充分显示了新闻的锐度。

(2)新民权: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对民间力量的关注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另一题材优势。以突发事件策划为主力,如《国难当头》、《习惯犯罪》、《第三次革命》、《草根民主》、《劳资紧张》、《自由迁徙》、《藏金于民》、《业主:一颗炸弹》、《2003:新民权运动》、《新土地革命》、《广东怪病恐慌》、《孙志刚死亡真相》、《人权入宪》等。在这些标题中已看出对此类新民权话语的占有。200期中这类封面报道约有30多篇,占15%多。其实,这些所谓“新民权”的报道也属于大时政的范围。

(3)新人种:关注新兴的年轻群体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新闻周刊》的另一种策划重心。如《酷生代实录》、《网络民兵》、《新人种、新香火》、《星一代》等。

《中国新闻周刊》一如创刊之初衷,大有重构中国精神的意向。如在创刊第200期就鲜明地打出“重构中国精神”话语,这是一个长期策划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大时政和新民权的真正阐释。

《中国新闻周刊》不愧是新世纪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该刊执行主编钟诚语)。

[附]影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