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疯狂口才
4824000000008

第8章 疯狂实战技巧(2)

如果是因为双方互不了解,不知谈什么得体,那么就应当主动作自我介绍,并使交谈涉及尽可能广泛的领域,从中发现双方的共同话题。

如果因双方过去曾经发生的磨擦或隔阂而造成了沉默,那么就应该高姿态,求大同存小异,或者干脆把过去的隔阂抛在脑后,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热情地与之攀谈,增强信任和友善的气氛。

如果是刚刚发生了争论而出现了沉默,那么就应当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些无分歧的问题;如果局势太僵,则可暗示在场的第三者出面积极调解,打破沉默。

(4)找合适的地方说话

如果对方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他发表意见,那么可以换个环境,也许他就愿意敞开思想来谈。如果对方认为环境中的个别因素妨碍了交谈,在可能条件下,可以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使对方积极地参与交谈。

疯狂提示:

俗话说“沉默是金”“金口难升”这时候,只有你开口讲出的是金,你才能引出别人的“金”来。

二、赞美他人

1.洞察他人心——赞美他人的前提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除去其中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消极因素,“看人说话”有其积极的意义,看什么人说什么样赞美的话,更会令我们在交往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1)什么样的山,你就唱什么样的歌

赞美别人,不单单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更重要的是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求、所处背景、角色关系、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性别年龄、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恭维、赞美对方。

1889年,清廷任张之洞为湖北总督。新任伊始,适逢新春佳节,抚军谭继询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宴招待张之洞,不料席间谭继询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争论不休。谭继询说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三,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气氛紧张,席间谁也不敢出来相劝。这时位列末座的江夏知县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台、中丞说得都对。”这句话给俩人解了围,都抚掌大笑,并赏了陈树屏二十锭大银。

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面子。这种赞赏就充分考虑了听者的心理和当时的境况。

话要因人而异,必须考虑几点因素:

①听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知识水平不同,对说话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要表述对社会嫉贤妒能现象的认识,听者为知识分子,可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但这就不能再照搬讲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而可以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的俗话,对方会更容易接受,讲话才会有效果,赞美人同样如此。

②听话者的个性性格。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可以多赞美他,他会很自然接受;如果对方比较内向、敏感、较严肃,你过多地赞美他,会使其认为你很轻浮、浅薄。因此,在赞扬对方时要注意这一点。

③听话者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交谈双方各有欲望,要迎合对方的需求讲赞美的话。一个不喜欢淑女型,喜欢个性鲜明,男孩子气的女子,你夸她如果长发披肩,长裙摇曳,定会娜婀多姿,美丽迷人,她也许不会感激你,还有可能骂你多管闲事。如果了解她的心理,夸她短发看起来又精神又有活力,她一定会开心。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她们进剧院看戏,仍然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对剧院的要求女客脱帽的规定她们不予理睬。剧院经理一日灵机一动,在台上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请听清楚——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脱帽。”此话一说,全场的女性全部自觉把帽子脱了下来:谁愿意承认自己年纪老呀!

这位聪明的经理正是利用了妇女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感情需求,使原先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

④听话者的性别特征。与不同性别的人讲话,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体胖的女子,你说她又矮又胖,一定会令人反感;但你夸她一点不胖,只是丰满,她会得到几分心理安慰。不会因为自己胖而自卑。对同样体型的男子,你说他矮胖子,他也许会置之一笑。

⑤听话者的年龄特征。你若想打听对方的年龄,不同年龄要采取不同方法。对小孩子可以直接问:“今年几岁了?”对老年人则要说:“今年高寿?”对年龄相近的异性不可直接问,要试探着说:“你好像没我大?”对年纪稍大的女性,年龄更是个“雷区”,问得不好讨人厌。一个40岁的中年女子,你开口道“快50了吧”,对方一定气愤不已,你小心地问“30出头了吧”,她一定会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⑥听话者的心境特征。俗话说:入门休问非荣事,观看客颜便得知。在夸赞别人时,要学会察言观色。一个为事业废寝忘食的年轻人,一夜未睡,便可以称他“以事业为重,有上进心”;一个为了债务焦头烂额,心绪不宁的企业家,你夸他“事业有成,春风得意”,对方也许会认为你是在讲“风凉话”。这种赞美便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除了以上因素,还要考虑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列宁说:“对马车夫讲话应该不同于水手,对水手应该不同于对排字工讲话。”陈毅某次出访东南亚,一宗教界人士送他一尊菩萨,他见机谢道:“有了菩萨保佑,我更不怕帝国主义了。”这里陈毅借用宗教术语,显示了对宗教的尊重,对宗教界人士的谢意,有深意而不乏风趣幽默。

(2)“拍马屁”别拍在马腿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关系不同,说话方式就不同,赞美的方式也就不同。对朋友可以真心诚意地夸他,对领导要含蓄适度的赞美,否则会认为是“拍马屁”,对爱人要甜言蜜语地称赞,对长辈要恭恭敬敬地讨好,对小孩可以和蔼可亲地夸奖他。

有一个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从小一起玩的苦朋友来向他求救。

一个见了朱元璋后说:“我王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某将军。”

朱元璋听后,心里十分高兴,就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另一位苦朋友听说此事以后,也想到朱元璋那里讨个一官半职。他见了朱元璋,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起来:“我王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煮熟,大家便抢了起来,结果罐子打破,撒了一地的豆子,汤泼在泥里。你只顾满地捡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送到嘴里。叶子便在喉咙里,苦得厉害。幸亏我出了个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到肚里去……”

朱元璋在大殿上听了这些不顾体面的话,不等说完就喊道:“推出去斩了!”

两个穷朋友,叙述了同一件事,一个做了大官,一个丢了性命。归根结底是前者注意了角色关系,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前他们是一起玩耍的伙伴,但如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贫民,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话语交际中的角色关系,按关系来源可以划分为六类:

姻缘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儿媳关系,女婿关系等。

血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血亲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母女关系、父子关系、姐妹关系、兄弟关系、兄妹关系、姐弟关系等。

情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因感情的缘故而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业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职业的缘故而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同事关系、同行关系。

地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以地域为联接钮带。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

学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师兄弟关系等。

在交流中我们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判断自己与交谈对象是否存在以上关系。又要注意判断面对的几个交谈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还要判断交谈对象如交谈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关系,只有准确、清楚地判断这些关系,才能使交谈进行通畅。

《红楼梦》里人物繁多,关系复杂,因此许多人的话语都能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而掌握分寸、区分对待。如第56回写总管贾府内务的王熙凤因病休养,王夫人只好让探春、李纨料理家事,由薛宝钗协助。探春提出了加强修理节约开支的主张,大家都赞同。这时平儿该怎么说呢?作为王熙凤的心腹,不能不维护主子的威望,也不能不赞扬探春的能干;既要附和说好,又要考虑实行新规定的困难和矛盾。若不多一层考虑,怎能说明自家主子为何没想到这个好主意呢?平儿于是说:“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艺儿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平儿确实有心计,有口才,怪不得宝钗称赞她:“远愁近虑,不卑不亢。”

(3)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来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福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也没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讲的确是真话,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掌握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跃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服务员的态度,常给顾客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说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与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喜怒哀愁,才会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会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那么人的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呢?较全面、有影响的研究要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如欲望是多种多样,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的,归纳起来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吃、睡、性及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工作、身体、老年生活的安全保障,要求生命财产不受损害;(3)群属需要,也叫社交需要。指希望亲友、同事关系融洽,希望自己归属到某个群体或集团,或为其中一个呐喊,有所依靠,得到照顾;(4)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成就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尊重需要的满足程度形决定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程度。因此,对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也许是微小的,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巨大的。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一班大学生里挑出一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了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她的学习成绩和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

赞扬和鼓励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你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如上面的那个姑娘,她以前是那么卑微、胆怯,这样的人需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

这样的人同样也需要,并且会时常为之感动,除了那些每月总在他左右极尽奉承的人。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这样的人还需要别人的关怀吗?然而下面这件事就体现出他与一般人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那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他要去的那块地前一天插上松蘑。第二天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仅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秀吉这个人对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殆的。但这次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

看来,“大人物”也需要别人的关怀和赞美,并非都是不可一世的。而那些“小人物”,尤其是一些言行放荡,不大正派的人,其实也需要尊重的。

几个不三不四的人拦住了一个漂亮的女子,领头的一伸手摘掉了姑娘的帽子,显然不怀好意。姑娘没有破口大骂“流氓”,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说:“你……喜欢我的帽子,是吗?”

“当然,帽子和人一样漂亮。”领头的戏弄道。

“那最好给你的女朋友也买一顶。我想她戴上也会很漂亮。你不会随意戏弄人的,对吧!”姑娘沉着地说。

领头的脸有些脸红:“当然,当然是。”

“那么,你可要保护好她,省得帽子也被人摘去。”

“对对,这……还给你。”这一群人灰溜溜地走了。

这位姑娘摆脱了这群人的纠缠。因为她给予他们尊重,让对方在没丢面子时赶快收场。

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尊重,需要赞美,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美好的赞美话,能使我们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

(4)细微处入手,润物细无声

了解他人的心理不仅要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波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功夫,利用细小的刺激来影响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使赞美既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又有极强的针对性。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团秘密访华,进行打破中美中断20年外交僵局的谈判。来华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为他们设想这次会谈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滚出东南亚。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