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厚灰学大智慧全集
4823300000047

第47章 厚是秤心斗胆,灰是三思后行(1)

1.大胆冒险迎风上

很少有人会不想有所作为,但又很少有人敢于冒风险。风险的确是冒险所带来的产物,但没有冒险哪有成功。所以尽管冒险是把双刃剑,厚灰之人还会选择“迎风而上”。

人生就是一场搏击,就是一连串的冒险。在发现、创造和把握机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敢于冒险、勇于决策的魄力,否则成功会与你失之交臂,悄然远逝。

瑞查德是美国一位贫穷黑人家庭中的孩子,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他决定把经商作为生财的一条捷径,最后选定生产肥皂。首先,他采取自销的方法,挨家挨户推销肥皂达12年之久,后来,他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即将拍卖,售价是15万美元,他决定买下这家公司。但他在做肥皂生意之前的12年中一点一滴地只积蓄了2.5万美元,最后,瑞查德与那家公司达成了协议:他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然后在10天的限期内付清剩下的12.5万美元。如果他不能在10天之内筹齐这笔款子,就会丧失所交付的保证金,也就是说他将倾家荡产。

瑞查德为了筹集资金,他首先想到他在推销肥皂的12年里,获得了许多商人的尊敬和赞赏,于是他去找他们帮忙。他从私交的朋友那里借了一笔款子,也从信贷公司和投资集团那里得到了援助。然而就在第10天的前夜,瑞查德筹集了11.5万美元,也就是说,还差1万美元。瑞查德回忆说:“当时我已用尽了我所知道的一切贷款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里自言自语,我要驱车走遍第61号大街。”

夜里11点钟,瑞查德驱车沿61号大街驶去。驶过几个街区后,他看见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他走了进去。在那里,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乏不堪的人。瑞查德意识到自己必须勇敢些。“你想赚1000美元吗?”瑞查德直截了当地问道。这句话把那位承包商吓得向后退去。“是呀!当然想喽!”他答道。“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当我奉还这笔借款时,我将另付1000美元的利息。”瑞查德对那个人说。他把其他借款给他的人的名单给这位承包商看,并且详细地介绍了这次商业冒险的情况。瑞查德离开这个事务所时,口袋里筹够了这笔款子。冒险精神使瑞查德不仅没有倾家荡产,而且生意日渐兴隆,渐渐发展成为拥有七家公司和一家饭店主要股份的富翁。

一个穷人发展成为富翁的故事,启迪着急于在商场上乃至人生的战场中求胜的人们:机遇来临时要敢冒风险、放手去做,不要因为过于求稳不愿承担风险而失去机会。

有句话叫做“富贵险中求”,这话很有道理。虽然我们不赞同盲目地冒险,但我们的的确确需要一种冒险精神。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不会前进的,成功的机遇往往青睐敢于冒险的人。

在这个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多创造一个机会,是需要有冒险精神的。因为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前提下,我们不可能有100%的把握做成某事或改变某事。马克思说过:“当有10%的利润的时候,资本就活跃起来;而有了50%的利润的时候,它就敢于铤而走险。”抛开剥削的因素,资本就是在冒险中这样积累的,也是在冒险中成功的。

这样说,并不是让大家不择手段的牟取暴利。君子取材用之有道。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摆明:每个人在发现、创造和把握机遇的过程中,都必须有敢于冒险、勇于决策的魄力。否则,你将与成功失之交臂。

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的。1995年初他偶尔去美国,请人给自己做了一个翻译社的网页,想不到的是,三个小时就收到四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走进人们的生活!

接着,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和信息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当时快要三十岁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义无反顾地下海了。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甚至不知它是何物。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马云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却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毫无疑问马云做成功了,我们有目共睹的。当问到马云为什么,能在几乎所有朋友的反对下,还能敢去做呢?马云是这样说的:“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为人做事更是如此,寻求做四平八稳的事业,岂知商场上风险多,无风险的事也只能做得平平淡淡,没有大的起色。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这在如今是许多商界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冒险和出奇相联,出奇和制胜相伴,所以西方的谚语说:“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许多先前是商界的人,现在常常失落于种种局限之中,面对着风险不敢冲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魄力,险中有夷,危中有利,倘要创立惊人战绩,就应敢于冒险。不冒险,怎么会有机会?

丹麦著名哲学家恺郭尔说过:“冒险就要担忧发愁;但是,不冒险就会失落自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固然不错,但是求稳也不能失进取,事实证明,在做事过程中,特别是在做开拓创新的事业过程中,冒一些险是值得的。因为在冒险的经历中,你或许会发现,风险常常是与机遇之神结伴同行的。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开拓创新的社会,也是一个要想成功就必须冒险的社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求得生存就必须有冒险的精神,规避风险往往会带来致命的伤害。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2.敢为天下先

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敢做!想到的事情经过努力未能做成是不会让人为之后悔的,而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自己而不去尝试,怎能不遗憾终生呢?想成大事者,如果没有点“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能动脑发现身边的商机,最终只能落得个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结果。

1956年,韩伟出生于一户农民家庭。他读书不多,仅初中毕业。他有着不错的木匠手艺,还略懂点畜牧知识。70年代中他被招为三涧镇畜牧助理员。1984年,他辞职下海,创业本金是从亲友处借来的3000元,养蛋鸡50只;同年底,韩从银行贷款15万元,开始兴办养鸡场,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养鸡专业户。他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出这么一笔巨款,原因在于当时大连正在大搞“菜篮子工程”,他的鸡场扩建计划正是“急政府之所急”。从这一点说,韩不愧为一个顺时而动、把握政策机遇的弄潮儿。韩伟白手起家,鸡场第一年产值便达210万元,这也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

邹培灿出身于永嘉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到山东当了两年兵。1981年,退伍后随朋友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哈尔滨。刚来时,他帮人做一些零活,利用小时候学的弹棉花本事,承包来料加工。

当了两年的务工者后,邹培灿创办了一家棉花加工厂,雇用了十来个工人,自己做起了小老板。随后,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到2002年,工厂员工已达一百多人。之后,邹培灿又将自己亲眼所见逐渐成长起来的这家棉花厂出售给别人。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已经看到了另外一个商机,他将部分资金进行“战略转移”,哈尔滨还有他更值得拓展的事业。

用邹培灿自己的话说,对哈尔滨还有“眷恋”,舍不得全部放弃这里的事业。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契机,哈尔滨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商机。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哈尔滨房地产行业。

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总能够先人一步,率先抢占信息,果敢采取行动。

在现代化社会,信息的多寡常常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很难想象,一个闭目塞听、信息不畅的人能取得成功,一个目光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能够在市场上抓住先机。

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介说:“我觉得中国遍地是黄金,想怎么赚就怎么赚。”韩伟和邹培灿就是因为善于发现身边的机遇,紧紧抓住机遇迅速出击而取得自己事业上的辉煌。

商机从来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你不能及时抓住,那么你就有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而商机则常常隐藏在各种信息中,所以大凡成功人士总是能从信息中发现宝贵的商机,然后果断出击,赢得成功的桂冠。

有人称赞,优秀的企业家简直就是“信息动物”,从头到脚、从眼到脑、从鼻到耳,对信息的敏感超乎想象。李晓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信息动物”。

1988年,正在日本的李晓华在报纸上留意到这样一条毫不起眼的消息:“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市场上的价格一路上扬。”他想如果自己能够取得“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权,肯定能赚一大笔钱。

李晓华凭着敏锐的市场判断认定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商机,说干就干,他立即返回中国。经过一番努力,他在短短一月的时间里与“101毛发再生精”的发明者赵章光结成朋友,顺利地得到了生发精在日本的经销权。

李晓华垄断了“101”在日本的代理权后,以10美元一瓶的优惠价进货,然后以70美元至80美元一瓶在日本抛售,仍供不应求,真可谓是一本万利。

李晓华也因此成为日本知名人物,因此受到海部首相的接见。海部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智慧的企业家”。

厚灰之人最佩服的就是成功企业家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呼风唤雨”、“左右市场”的能力,其实,在那叱咤风云的表象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关键信息,善于伺机而动。在这个从表面上看,竞争残酷,无从入手的市场,实质上并非“天衣无缝”,也是有“机”可乘、有“缝”可钻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是否有着敏锐的嗅觉。

郑秀康的名字在南方早已经如雷贯耳了,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八十年代初,他辞去不错的公职,准备自己办皮鞋厂,因为他有着明确的目标,看准确了这个项目,也坚信自己的决策。因此为了筹集资金,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家里所有能够值钱的东西(当然包括他老婆的嫁妆)。更加不敢想象的是,他从邻居的老太太那里厚着脸皮借到五百块钱,可又谁知那竟然是老太太的“棺材本”。郑秀康就是凭借这种敢借“棺材本”的魄力,和对事业不懈的追求,硬把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生生地做成了中国鞋业的领头羊。

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要做到善于发现和区别真正的商机,然后紧紧抓住商机,迅速出击,勇敢地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坚持不懈。谁能拥有一双扑捉机遇的慧眼,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3.胆大者创造,胆小者等待

有一句话说得好:“等待机会,是一种极笨拙的行为。”如果因为相信机会一定会来,上帝一定会爱怜自己,于是只是一味被动地等待,这样无疑是在浪费生命。

机会等不来,要靠自己创造。不要以为机会像是一个到家来的客人,她在你门前敲着门,等待你开门把她迎接进来。恰恰相反,机会是不可捉摸的,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她有时潜伏在你的工作中,有时徘徊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你如果不用苦干的精神,努力去寻求、创造,也许永远得不到她。

机会的发现、利用是以主体的努力为代价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曾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法国人尼克尔说:“机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她的人”。不管你等待多久,机会不会自动前来敲门,机会的得来是要靠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企图等待别人为你制造奇迹或期待明天出现奇迹,是不切实际而且必遭失败的幼稚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成功包括下级晋升的成功也是主体努力创造的结果。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处处有机会。只有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知道它的价值,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它的人才能受到它的青睐。你付出的愈多,你抓住的机会就愈多,你成功的可能就愈大;相反,你付出得越少,你的机会就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渺茫。有些人把学业上无建树、工作上无绩效、仕途上不通达,一概归咎于没有机会,还以为自己才华盖世而不遇良机,也只会能“萋蒿隐没灵芝草,淤泥藏限紫金盆”的感叹,永远也不会尝到成功的甜果!

想要创造机会,就必须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特别要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情况,提出自己的困难和要求,这是正当的途径,完全不属于自私和争利的范畴。在机会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而且,作为上司来说,由于其时间的有限性,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也可能仅仅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以至于犯片面性的错误。既然如此,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地帮助上司了解情况,以便帮助他做出更为公允的决策呢?相反,如果你不反映情况,则只能是自己对不起自己。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单位,每一次的晋级、长工资等,名额常常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份。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要向上司主动提出要求,最好是事先作一番调查,看看这次指标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并就部门的各个人选作一番分析。如果说自己的条件很有可能入选,或者说,有50%的可能,但存在着竞争,这样,你便可以,而且应该去向上司提出要求。

如果排队下来的结果自己的希望甚小,那么,趁早自己放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怎么主动要求,实现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而且上司会认为你太过分,不明智。

人贵有恒心。寻求机会要求的是能自始至终对机会抱着高度的敏感性。不能等待,要靠自己争取来抓住眼前的机会,切莫让机会擦肩而过。

4.抓住万分之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