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好心态才会更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4823100000023

第23章 好心态、好人生——乐观是心灵的天堂(2)

可是父母无力送我上学,我必须自己想办法。我利用冬季捉到一些貂、浣熊、鼬鼠类的小动物,春天来时出售得了4美元。再买回两头猪,养大后,第二年秋季卖得40美元。以这笔钱,我到印地安那州去上师范学校。住宿费一周1.4美元,房租每周0.5美元。我穿的破旧衬衫是我妈妈做的(为了不显脏,她有意用咖啡色的布),我的外套是父亲以前的,他的旧外套、旧皮鞋都不合我用。皮鞋旁边有条松紧带,已经完全失去了弹性,我穿着走路时,鞋子会随时滑落。我没有脸去和其他同学打交道,只有成天在房间里温习功课。我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我能在服装店买件合身而体面的衣服。”

想想当时爱尔默·托马斯面临的处境是多么悲惨,生理的缺陷和生活的贫穷同时困扰着他。但托马斯没有消沉,在克服了自卑之后他的人生之路越来越顺利,50岁那年,托马斯成了俄克拉荷马州的国会议员。

愈研究那些有成就者的事业,你就会愈加深刻地感觉到,他们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会阻碍他们的缺陷,促使他们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报偿。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我们的缺陷对我们有意外的帮助。”

不错,很可能密尔顿就是因为瞎了眼,才下决心写出更好的诗篇来,而贝多芬是因为聋了,发誓作出更好的曲子。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有光辉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她瞎和聋,才促使她奋斗。

“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那个在地球上创造生命科学基本概念的人写道,“我也许不会做到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达尔文坦然承认他的残疾对他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在现实之中,我们不能不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不如人”,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这种现实的差距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低能儿”,更不应把这种差距变为自己失败的借口。

每个人都不会是“十分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陷,但也有自己突出的优点。突出你的优点,正视你的缺陷,这就是你要做好的事。用乐观的态度走出困境

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是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1)做到坚忍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2)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3)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4)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力。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应对挫折与干扰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快乐是内心的富足

快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的。这种追寻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然而,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得到的。

有些外在富足的人可能是最痛苦、最不幸的人。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有近二百万的富人正陷在沮丧情绪中,被迫接受医院的治疗。而一些人员虽然贫穷,们却活得潇洒快乐,很多时候快乐其实是内心的富足,与金钱无关。

在一个神话故事中,有一对贫穷而善良的兄弟,他们靠每天上山砍柴过着艰辛的日子。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上砍柴时,正好遇见一只老虎在追咬一个老人。兄弟俩奋不顾身地与老虎搏斗,终于从老虎口中救下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是一位神仙,他念及兄弟俩的善良和勇敢,于是许愿帮助他二人得到快乐,并让他们每人点一样物品,作为送给他们的礼物。

哥哥因为穷怕了,想要有永远用不完的金银财宝,于是,神仙送给他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任何东西,只要他们用这手指轻轻一触,就会立即变成金子。哥哥如愿以偿地成了富人,买了房子置了地,娶妻生子,过着十分富有的生活。

遗憾的是,金手指也成了他的一个负担。因为,只要他稍一不小心,他眼前的人和物就会在瞬间变成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金子。朋友们都对他儆而远之,家人们也小心翼翼地防着他。守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钱财,哥哥说不出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而弟弟是一个单纯的人,他希望自己一辈子快快乐乐。于是,老神仙给了他一个哨子,并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轻轻地吹一吹哨子,他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弟弟还是像以前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仍然需要与各种艰难困苦进行抗争,仍然需要靠辛勤的劳动获取温饱。但是,每当他感到一些不如意时,他就取出那只哨子,那动听的声音,就像一缕缕和煦的阳光,像一阵阵温暖的春风,驱走了他的忧伤和愁苦,给他带来了快乐。

快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的。这种追寻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然而,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得到的。

当我们没有房子时,就在想:如果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就好了,哪怕是一间小小的平房。当我们住进楼房后,又想:为什么人家有别墅呢?空间又大,又有草地,这个小楼房算什么?

知足常乐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美德。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求。

而要想活得轻松一些,就要凡事豁达一点,洒脱一点,不必把一点点小惠小利看得过重,而要达到这种超脱境界,关键是寻求心灵的满足。如果一心想着个人享乐,贪恋钱欲、官欲,便无异于作茧自缚,不仅自己活得精疲力尽,还会危害他人。快乐若来自于物欲的满足,是短暂而不幸的,物欲没有止境,人生就会永无宁日,为了无休止的私欲,注定得与四周环境为敌。而只有来自于心灵的快乐,才是永久而幸福的,才有宁静、恬淡、平和之感,才有欣赏良辰美景的内在之眼。

用心感受生活的乐趣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享受的东西,可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不是用金钱和权势换来的,有钱有权的富贵们,不一定人人都快乐,个个都会领略生活的乐趣。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享受的东西,可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快乐。

钱越多的人,内心的恐惧感越深重,他们怕偷,怕抢,怕被绑票。权势越大的人,危机感越强烈,他们不知何时丢了乌纱帽,不知何时遭人陷害,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惶惶然终日寝食难安。恐惧的压力,造成心理变态失衡。

过去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而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家里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小老婆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而富翁却因家里再也没有金条,不用防备盗贼,心里变得轻松起来,他们夫妻倒能每天都有好心情唱歌了。看,开心就是如此简单。

铁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大款虽然守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票子,守着一幢豪华的洋房,守着一位貌合神离的天仙,未必就能咀嚼到人生的真趣味。

开心不开心同样也不能用手中的“权”来衡量。有了权,未必就能天天开心。我们时常看见有些弄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逢迎,事事言听计从,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开心?

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拿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上歌厅舞厅“泡妞”,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感观刺激,找到了一时的开心,但却给自己带来了诉不完的懊悔。他们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拿自己的灵魂去换取一段开心快乐的时光,结果变成了傻瓜,他们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和开心。培养你的快乐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奴隶。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

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心理学家M·N·加贝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都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快乐。正如G·肖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