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4819900000004

第4章 一句箴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强求(3)

另一位同行者得知此事,安慰他说:“你不要难过,佛陀也会被人毁谤。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间的人,只要他认同的,就觉得是真、善、美;不认同的,就斥责为丑陋、恶魔。毁谤有时也是一种肥料啊!”

大师闻言释然。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欲以“毁谤”损人,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静下心里做自己的事,事情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曾文正公说:“喜誉恶毁之人,即大丈夫患得患失之心,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是呀,受点委屈就怒火中烧,又能有多少能力做事呢?

数十年前,星云大师经常带着青年男女下乡布教,当时一些好事者经常在背后说一些难听的话,为此曾被一些教界同道揶揄说大师是“女性工作大队的队长”,甚至有些人以轻蔑的口吻将比丘尼说成是“寄佛偷生”。幸好他们都很争气,目前佛光山许多学有专精的比丘尼甚至在大学任教,在男众佛学院授课,而且著作等身,辩才无碍。而在台湾首先发行的《佛光大辞典》,也是由一群比丘尼一手编辑而成,他们斐然的成绩不但赢得世人的赞许,更粉碎了恶毒不实的“毁谤”。

有时,生活中的小误会,小委屈,要辩解则显得矫情,不辩解又觉得很委屈。修得宽心豁达,淡然处之,则能安详于生,安心于事,善果终会来临。

“忍耐”并不是胆怯,而是在面对为理想忍耐,还是逞一时之怒气凭莫大勇气做出的选择“忍耐”并不是退缩,而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人间一些不平的境界。忍耐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面对毁谤讥讽,还能择善固执,无怨无悔。

6.嫉妒心灵抹不掉的病毒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相互友爱敬重者固多,而相互嫉妒暗恨者也不少。有嫉妒心重者,见不得人好,笑人无,恨人有。有嫉妒心轻者,见人成就,多少不舒服。

其实,很多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偶尔,有过嫉妒之心。嫉妒之心,有如毒药,既妨碍人情友谊,又妨碍事业发展,那毒药,也能毒掉快乐欢喜。

嫉妒使人寸步难行

嫉妒是一种毛病。它让你变得不思进取、怨天尤人,它让你忙于打击嘲笑无心工作,它让你的朋友远离。嫉妒,会使我们失去内在的双腿,走在人间路上,没有支柱,寸步难行。嫉妒,是弱者的名字。使我们无法肯定自己的尊贵,同样地也丧失了欣赏别人的能力。

老和尚患了风湿病,两条腿酸痛不已,他的两个徒弟为了表达孝心,每天轮流替师父按摩双腿。大徒弟负责按摩右腿,小徒弟负责左腿。老师父很感谢徒弟们的照顾,因此常常在大徒弟面前赞美小徒弟,按摩的手法很灵巧,让他的左腿减少很多疼痛;也在小徒弟面前夸赞大徒弟,按摩时很用心,使他的右腿日渐康复。

老和尚原是一番美意,希望师兄弟彼此勉励,相互学习。可是两个徒弟却误以为师父赞叹对方,就是不欢喜自己,因此双方产生强烈的嫉妒心。有一天大徒弟来按摩时,趁着小师弟出门办事,就把老和尚的左腿打断了,心中洋洋得意,这下你没有左腿可以按摩,师父就只能靠我了!小师弟回来以后,看见自己按摩的左腿被打断,不禁怒火攻心,可恶的师兄,你把我按摩的左腿打断,让我没有机会亲近师父,我也要把你按摩的右腿打断,让你从今以后无法帮师父按摩。

老和尚的双腿都被打折,再也不需要徒弟们按摩了。

人的嫉妒心像一把刀,你举起它时,虽满足了伤害别人的目的,但也使得自己鲜血淋漓。宽心者自和善,一切有心无心,只有常怀宽心,心境开阔,方知自我进取,才能搬掉嫉妒这块绊脚石。

除却嫉妒拓宽心量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总容易产生嫉妒之心,而星云大师说,佛教不称为同行,称为同道、同修。所谓同道,就是共同走在真理的道路上,好比搭乘在同一条船上,行至江心,如果船上的人有二心,一定会覆舟灭顶。所以,佛教中的同道是亲家而不是冤家,彼此之间应该忧戚与共、患难同当。

中国佛教在隋唐盛世时,各宗派纷立,如百花齐放,众鸟争鸣。各派祖师大德,生于同一时代,如禅宗惠能、律宗道宣、法相玄奘、华严法藏、天台智顗,大家为了佛教,在教理上各自专一精研,并不彼此互相破坏,因而才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灿烂黄金时代。

星云大师曾到日本的道场访问,日本人告诉他,日本宗派很多,各宗派之间彼此竞相发展,但互不妨碍。例如你的宗派开创一间医院,我的宗派就兴办一所学校。你的宗派创办杂志,我的宗派就推行丛书、译藏经;你的宗派建设一千坪的讲堂,那我就建二千坪;你的宗派举行法会,有十万信徒参加,我的宗派就要有二十万人参加。所以,日本的佛教只在事业上互相竞争,不在人事上互相破坏。

在俗事社会中,很多个人或者团体,因为在人事中耳濡目染,从而忘记当初设定的目标理想,以至于着眼处只在比别人好就行了,当然就见不得别人强于自己。最后的结果是损人不利己,不仅打击了别人,自己也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时常检点,保持宽心,不忘记当初的目标和理想,妒忌则不生;而反之,除却妒忌,拓宽心量,也能时时不忘当初的目标和理想。如此,百花争艳,在良性的环境里,才能更早实现宏大的人生目标。

不必拥有只需享有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究竟“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所以说,不管别人拥有什么,你根本用不着羡慕,更用不着嫉妒。

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在位五十年,卸任时无限感慨地说:“我这一生,真正属于自己幸福清闲的日子,只有十四天!”世间,你所“拥有”的,不一定都能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拥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星云大师说,“高楼大厦我一间也没有,但是,你大厦的骑楼下,我可以暂时躲避风雨啊!你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我在远处看它一眼,欣赏它一下,总可以吧!”

“尽管你‘拥有’一个乡镇、一个县市、一个都市,但是我可以‘享受’清风明月,我也可以看日月星辰。我可以周游世界,我可以关心地球,我可以把所有的人类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享有’宇宙虚空,比你‘拥有’一家、一乡、一市,还要更大、更多、更广。”

“你是大富翁,你有亿万家财,你去建电影院、建图书馆、建公园;我是市井小民,我是薪水阶级,但是我可以看电影、看书,可以到公园去散步。我不要‘占有’,也不要‘拥有’,但我可以有无边地‘享有’。”

“你‘拥有’多少,我不嫉妒你、不破坏你,反而赞美你、帮助你、祝福你,你也能‘享受’我的好心、好意、好的祝福呀!”

“高速公路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开车驰骋其上,飞机、天空也不是我的,但我花少许的钱,也能翱翔在天空里呀!”

“想一想,我本来只是孤独一个人、孑然一身地来到这个世间,忽然之间,我拥有了父母、兄弟姊妹、老师、朋友、国家社会,甚至宇宙虚空、大地山河。我不但‘拥有’这许多,更‘享有’他们所给我的方便。我享受了世间给我的这么多好因好缘,因此,我怎么能不感谢、祝福那许多‘拥有’的人呢?”

佛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虚空法界都包融在我们的心中,与我们没有什么利害冲突,有什么不能包容呢?少一分嫉妒,多一分享受,你的生活会更宽心、更自在、更幸福。

7.无我心底无私天地宽

私心,人皆有之,只要做到问心无愧,据己所有,为其所能,倒也无可厚非。只是人生在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无私,真诚待人,人诚待我,不管是事业上、生活上、感情上,在心底无私之人身上,才能真正看到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情景,这样的人,还有过不去的砍儿、趟不过去的河么?

心胸宽广,生活才充实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七章中的话。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应该是做人的很高境界了,以其无私,能成其私,这就是回报。人生来似乎就为了一个“争”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争来争去,人活了一辈子,生死之局无人可逃,所以佛家讲人的重要一关是要了生死,渡生死河至涅槃岸,但真正能悟到的,看破生死的人却寥寥无几。

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的普里埃耶城。一次,当普里埃耶城遭到围攻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珍贵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赤手空拳。居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离开,他回答说:“我的一切都在我身上。”是的,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吗?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切名利都是生命的附属物,人来时空空去时空空,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对他人的关心和宽容,失去生命就失去拥有的一切,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和处理这世上的一切,你就会发现,你的心胸会变得越来越宽广,生活也会越来越充实,这个世界真也是很值得我们热爱和留恋的。

融入到身边的大世界

佛教主张“佛性平等,人人皆得成佛”。所谓“即心即佛”,又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成佛之时,自己已经把精神、生命、真心融入大宇之中,和真理同在。真理是无处不遍,无所不在;佛性真理遍满虚空,在大宇之中。

成佛后的佛陀,一样晨起托钵、经行、教化、入定、静思、运动,慈悲教化众生,把慈悲喜舍融入于一体;他不重空谈、不尚虚浮,他事理圆融、福慧同等;就好像“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身边的大世界。

唐朝的顺宗皇帝曾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常思惟,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后,心中仍有疑虑,于是又问道:“佛向王宫来,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再答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明,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山人,而是心怀度人慈悲心愿的人间沸教行者,从佛光如满禅师与唐顺宗之间的问答诗偈,足以为证。

作为凡人,我们虽然不需要像佛陀那样度化众生,但只有融入身边的世界,才能够放下小我,融入大我,也才能拥有更多;只有融入众人的生活,才能体悟“无我”,博得布施成就,分享众生的欢乐,做到处处有我。

无私无我宽心体悟

事实上,无私无我的经验,不光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心性的把握,是提升内心境界,激发潜在智慧的必要条件。只有无私的般若智慧,才能超越主观客观、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相对绝对的自我中心,没有了自私的立场,人的体悟乃至所有的一切都将无限宽广。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无私无我的智慧。在没有智慧之前,不知般若是什么;有了智慧之后,没有自我、没有执着,因为警悟到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身心,都不是永恒的自我。不过在般若的智慧尚未从心中显现之时,纵然在认知上能够接受无私的观念,却无从体会到无我的状态。甚至一听到般若是空,空即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就会恐惧惊怖。因为既然无我,自己的身心究竟又是谁呢?可是对于已经有智慧者,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实在太好了,能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所以盼望协助那些无智的众生,在尚未断除烦恼之前应当断除烦恼,未得大智慧之前应当开发智慧。因此要用种种观念、种种方法,帮助众生开启智慧,并且鼓励大家,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显现出大智者的功能。

一般人私心较重,在心理上很对自身以外的事物尽慈悲关爱奉献的责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身体、环境、家庭、财产、事业等,失去本来属于自我的一切。正因为此,他们缺乏无我的经验,享受不到无私的般若智慧,享受不到禅悟的快乐。这种心境是很难说明的,唯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真正超越自我,欢喜地获得般若的智慧之时,自然就明白其中道理。

8.凡事随缘生活无处不自在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物欲、名利的纷扰之中。竞争让你我来去行色匆匆,进取使你我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要想生活的宽心、自在,没有一点修行的功夫是不行的。而要想修心养性,不需要庄子梦幻般的意境,也不需要像陶潜般隐居山林,你所要的只不过是一点点佛性、一点点超脱、一点点认知。

凡事随缘才能自在

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放下执着,就能潇洒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世间上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例如养了不肖的子孙、交了不好的朋友,或是被人冤枉、受了委屈、给长官欺负,甚至父母无理、恩爱别离、所求不遂、被人倒闭等等,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想要从无可奈何里解脱出来,一方面是要靠一双慧眼,能够看透看破。所谓“看得破,有得过”。另一方面就是要讲究随缘随喜。世间一切有非真有,无也非真无,要从无限中去扩大,不要在有限中自寻烦恼,要以出世的思想过人世的生活,才不会为物所役!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天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胖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这是赵朴初先生写的《宽心谣》。咀嚼一番,如同橄榄,不仅词句流畅,更感慨词意深刻。

如能凡事随缘,则心量如同虚空界,世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跨不过去的沟沟坎坎;只要你有随缘、随遇的认识,哪又何处不心安,何处不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