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4807700000018

第18章 战役筹划现在时(9)

在第三帝国的生死危急关头,希特勒是不打算让隆美尔消失无踪,退出战场的。今日招来隆美尔就是想让他再上西线,再干一番。

见到隆美尔走进他的地下办公室,两人简单寒暄几句后,希特勒便谈到西线形势,说道:

“敌人若是从西线进攻,那将是这场战争的决定性时刻”,他转身走到地图旁,又加上一句“事实上,他将决定战争的前途。”

不等隆美尔答话,他接着上述话题又说了下去:

“如果敌人登陆成功,我们就输了这场战争。甭想再有什么指望。在东线地域辽阔,丢点地盘,甚至失去很大一块地盘,还没什么要紧,对帝国还不致产生致命的后果。西线则不然。如果敌人得胜,我们很快就会感到其严重后果了。”

“但是”,语调一转,希特勒来了劲头,又激昂说下去,“同盟国是不会得逞的。我们有办法战胜他们。一旦被击退,他们就不再可能组织新的入侵。一旦把他们击退,我们就把全部兵力投到东线的战斗中去。我们可以调去四十五个师。有了这些师,东线形势就会发生变化,战争将会改观。而且,击退盟军的这次入侵,还将给帝国提供一份最宝贵的礼物:时间。这将为我们的工业争取一年多的时间,那样的话,我们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随后,希特勒向隆美尔交代了新任务:去检查“大西洋壁垒”的进展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击退盟军的进攻。希特勒还暗示,如果战斗打响,可能让隆美尔担任战术指挥。

短暂的会见很快结束了,隆美尔在这次吉祥的会晤中获得了巨大力量,兴高采烈飞回了他的司令部交代工作。在日记中他兴致勃勃地写道:“元首的精力多么充沛!他给他的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坚强的信心。”

1943年12月1日,隆美尔及其参谋班子在慕尼黑车站登上专列。他们用了二周时间巡视丹麦海岸。那里的粮仓贮存的粮食充足,物质丰富,令人眼馋。德国空军在那里占有优势,因此盟军决不可能入侵丹麦。

12月8日,隆美尔检查团到了法国。这是自他1940年离开“魔鬼之师”后第一次回到那里。从那时起,局势已对德国越来越不利。如今希特勒所面临的是大英帝国、美国和苏联,以及已经倒戈的意大利人。现在,每天两、三千架轰炸机的空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数以百万计的盟军士兵已齐集英伦,准备进攻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留给隆美尔改进防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隆美尔在法国作了大范围检查,费时一个多月,走遍了法国海岸线(包括比利时、荷兰)。检查中他发现许多问题,主要印象有以下几点:

陆军部队几乎没有足够的兵力构成强有力的防御,空军和海军也非常弱。除了重要港口,其余地区没有统一的防御计划,就是在重要港口,也并非必要的防御措施都得以付诸实施。

三军在许多防御细节问题上都没有进行密切协同。陆上和海上都未敷设足够的地雷和水雷。几乎每个指挥官都有自己的主张,但又并不完全清楚如何保卫各自防区。

他和龙德斯泰特不同,他要到现场去,每天都在现场,而且工作专心到只有与防御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他的兴趣。他头一次去一个宽阔的海湾视察时,部下无论怎样劝说,也不能说服他舒适地呆在后面或抽时间看看附近具有神话色彩的圣·米歇尔山。到了一个著名修道院,他并不关心这些建筑的历史,他指着修道院的尖顶说的是“从下面顺延至尖顶部分需要布置两个高炮连”。

这次视察中,有一次大家在圣马洛的一幢别墅里吃午饭,这别墅原属于一英国实业家。在座的有一位德国著名工兵专家威廉·梅斯将军。饭后一名高级参谋给隆美尔看自己搞到的一个古董花瓶,这花瓶是塞夫勒驰名的瓷器厂生产的。隆美尔脸上顿时容光焕发,“瓷器!梅斯,我们为什么不用作地雷的外壳呢?”

在海岸防御状况的视察中,隆美尔初步形成了他的抗登陆作战的方案。隆美尔是纳粹指挥官中唯一与美英军队打过几年交道的人,对盟军的作战特点有深入了解,特别对现代战争中盟军所创造的合成战法、盟军的火力配备等都心中有数。

根据对盟军作战的经验,隆美尔认识到盟军一开始进攻,在他们强大的海空军火力压制下,己方的后勤补给线很可能被切断,也就无法把飞机、汽油、火箭、坦克、大炮和弹药送上前线,这也就排除了在陆地范围内作战的可能性。唯一有效的防御是在海滩地带,只有那里,敌人力量最为薄弱。

隆美尔心里的打算是在整个“大西洋壁垒”地带构成一道六英里宽的坚不可摧的地雷阵地和钢筋水泥阵地,这跟他从前的令人生畏的阿拉曼战线一样,但这条防线却有阿拉曼的五十倍长。具体说,他要在有关的海面密布水雷,要用它击沉敌方企图登陆的船只和登陆艇;要在海滩上广布地雷区,这个地雷区可使己方的步兵畅行无阻,而敌方的坦克却无法逾越。地雷区所埋地雷要多种多样:既要有一触即发能杀伤步兵的地雷。也要有一压即爆能炸毁坦克的盘雷;也有靠引线切断才能引爆的地雷,还要埋设遥控的和光线一被遮住就爆炸的(光控)地雷。有些地雷要用有色金属乃至非金属制造,使敌人的探雷器失去作用……

除了地雷阵,隆美尔根据在北非与盟军打交道的经验,认识到要集中力量加强前沿阵地,主要战线就在海滩上。他设计的第一道防线是从低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潮间带开始,沙滩上要打入向海倾斜的木桩和铁桩,并挂上水雷;接着是安放由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呈四方体状的“比利时牛棚门”,堆积有多层排列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碍,遍布由钢梁焊接起来的犬牙交错的“捷克式”巨马,以及其它不可名状、难以形容的障碍物。所有这些障碍物的用途均在于撕裂和刺穿盟军的登陆艇。

隆美尔还估计到盟军为配合正面突击,一定会使用空降突袭。他计划在“大西洋壁垒”后面所有适合滑翔机和伞兵着陆的地区。打上木桩和树桩,并用铁丝网一个个连结起来,再挂上一触即爆的地雷。这种障碍物他美其名曰“隆美尔芦笋”。没有埋树桩的低洼地区则引水淹没。

1944年1月初,希特勒同意隆美尔把敌人消灭在海滩的基本设想和防御计划。希特勒还任命他为B集团军指挥官,获得统率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海岸上所有部队的指挥权。加之适逢龙德斯泰特告假五个星期,顶头上司一走,无人对他指三道四,可以放手大干了。

隆美尔又一次大权在握,可以支配芸芸众生的命运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德国的前途似乎就看他的行动了!

隆美尔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化设想为现实的工程建设中。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力和物力奇缺。人力上不足,他把士兵的训练时间用修工事,但这仍不够,他便采用当地法国人。他告诉手下的各级官员:“只要给法国人以高额工钱,他们会争先恐后来干的,要告诉他们,敌人不可能在障碍物多的地方进攻!法国农民只要钱囊鼓胀就行了。让他们像德国女青年团那样排着队唱着歌去工作,并使他们相信这是为了他们的利益。”靠这一招,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都愿来参加修筑工事,挖壕沟,埋树桩,浇水泥……

为解决物质短缺和施工困难,隆美尔还独出心裁地搞了许多新的发明。他建议用消防车救火水管的高压射流把笨重木桩打入海滩下面。结果这个主意大获成功,收到奇效:在三分钟就能把整根木桩打到沙滩下面,而用常规的打桩机则要花费四十五分钟。

隆美尔创意提出把地雷紧紧地捆在障碍物上,并在障碍物上配制插上锋利的“铁刺”和参差不齐的钢板,这样他们就像罐头刀那样可以把登陆艇的船身撕开,让其沉没海底。

现成的地雷数量有限,隆美尔则想出利用废炮弹的“土办法”,设计出一种破“坚果”地雷:把废炮弹固定在水泥障碍物上,其上安有一块木板,作为临时触发器,一旦船只从旁经过,摇晃的木板就会引发废炮弹爆炸。

为把他设计的那些“比利时牛棚”“捷克式巨马”等沉重的钢筋混凝土障碍物运到较远的海滩上,隆美尔还亲自动手设计了浮漂起重机、滑车等装卸工具的图纸,并绘制了使这些工具与船只、马拉队结合使用的草图,并分发给整个防区的指挥官们加以推广。

由于盟军轰炸,修建防御工事所用水泥运不上来。如诺曼底地区每天需要用二百四十节车皮的水泥,但每天只能收到一、二十节。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就地开矿山、办水泥厂。生产搞得轰轰烈烈。

隆美尔的创业精神和身先士卒的苦干精神在西线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士气。渐渐地,在西线我们还有机会获胜的想法形成了。

自始至终协助隆美尔进行西线防御调查的工兵专家梅斯后来写道:

“隆美尔不仅有作为一个军人的伟大气质,而且在我看来,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了不起的工兵专家。我没有什么值得教给他的,他就是我的老师。”

九、战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