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4806300000007

第7章 保健按摩(7)

白带是指妇女经常从阴道流出如鼻涕、唾液样的黏性分泌物。少量分泌物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持续不断、量多,有腥臭味一就是病理现象,多数继发于某些妇科疾病。

中医则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病。临床以白带、黄带为多见,若白带中混有血色则称为赤带。寒湿伤于气分多见白带,湿热下注多见黄带,湿热人于血分多见赤带,按摩疗法主要适用于白带。

手法

1.搓八器: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单手掌按抚于胝部的八髂穴处,上下搓按,反复50次左右,直至患者有发热感,并向小腹部传导。

2.戳长强:体位如前,医者用单手食、中指并拢,中指微屈,使两指端平齐,戳按长强穴,稍用力,以调任脉,强腰肾。

3.捏肾俞:体位同前,医者双手捏按肾俞穴,使之有沉胀感,用中度或重度指力。

4.揉小腹:患者仰卧,医者用单手按揉患者小腹,反复数次。手法由轻到中等力度。

5.捏血海:体位如前,医者用拇指捏按患者两侧血海穴。

6.点三阴交:体位如前,医者单手顺势下移点三阴交穴。手法5、6,可以做完左侧再做右侧,或双侧同时做。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女月经病的统称,又称月经失调。实际上包括月经先期,月经频至,崩漏,月经不定期,月经后期,月经稀发,闭经,甚至还包括痛经在内。虽然有其特殊性,但都是因为冲、任脉失调所致。而按摩治疗也是从调理冲、任二脉人手,除痛经另述外,其他按摩手法是一致的。

引起月经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情绪影响、性生活过度、生育过多、饮食不节、过于疲劳。此外,也可由外界的寒邪、热邪、风邪、湿邪等外因所致。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上说:“天地温和经水安,寒凝热沸风荡然”。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外界环境(致病因素)对于月经生理的影响。

月经不调,不但表现在月经周期的异常,而且经量的多少、经质的稀稠,有无血块、以及经色的变化,例如色淡、色红、色暗、色紫等,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也表现为虚、实、寒、热交错等证型。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漏经类月经失调、闭经类月经失调两种。漏经类月经失调,也就是月经次数偏多,量偏多,甚而崩漏不止。闭经类月经失调,也就是月经次数偏少,量偏少,甚而月经闭止。而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类型,又会随不同因素而向两极转化。从寒热属性来说,漏经类月经失调偏于热,闭经类月经失调偏于寒。

上面所提到的月经先期,是指月经每次提前10天以上者(正常周期为28—32天);行经频繁,次数增多,称为月经频至;月经来势猛,有如血崩或淋漓不断,称为崩漏,属于西医所说的功能性子官出血范围,月经周期不准,有时先期,有时后期,称为月经不定期。月经愆期不来,推迟10天左右,称为月经后错;月经次数稀少,称为月经稀发;月经超过一定的时限不来,则称为闭经。年满18岁月经仍未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若月经来潮后,连续3个月以上出现停经者,称为继发性闭经(有人月经两个月一次,周期很规律,其他情况也正常,不算闭经,称为“并月”)。

月经失调,虽然表现为月经周期、经色、经量等不规律的变化,但从其病理实质变化来看,主要是由于脏腑(主要是肝、脾、肾)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血津液、天癸生化的失常,所以在按摩治疗时,也是从调理脏腑气血、冲、任二脉人手,使之恢复正常。按摩对于虚证、寒证者疗效尚好。

手法

1.捏肾俞:患者俯卧,医者用双手拇指捏按患者的肾俞穴口先左后右,使之有沉胀感,以词理肾气。

2.按命门:医者用双手按压患者的命门穴,使之有沉胀感,并向小腹传导。

3.揉八髂:医者双手顺势下移,至八髂次处,用中等力度按揉八髂穴,在患者能耐受情况下,用重手法。

4.揉气海: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揉按气海穴,反复数次。

5.点三阴交:体位同上,医者用手点三阴交穴。先左后右,使之有沉胀感。

痛经

痛经是一种自觉症状,指月经期间及月经前后,感到腹痛难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常与月经不调同时并发,也可以单独表现为痛经。

痛经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从月经初潮就开始有腹痛者,称为原发性痛经初潮以后,过一段时期才发生痛经者,称为续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因精神紧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口狭窄或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的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移位症等所引起。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不通,冲、任二脉滞塞不通,不通则痛。情绪影响,寒热之邪侵袭,或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都可以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在临床上还应分清虚实。

按摩疗法一般对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较好。

手法

1.点气海:患者仰卧,医者用拇指点按患者的气海穴,根据痛的程度适当加力。点气海以通调任脉,疏气止痛。

2.揉小腹:医者用手掌轻轻按压患者的小腹部,并揉小腹。对于实证胀痛明显者,按顺时针方向揉;若见气短、乏力、腹部酸痛者,属于虚证,则按逆时针方向揉小腹,以缓解腹痛。

3.捏三阴交:医者用拇指捏揉三阴交穴,以调肝补肾。

4.点捻肾俞:患者俯卧,医者用双手点捻患者双侧肾俞穴,使之有明显的沉胀感,以调肾气。

5.按命门:体位如前,医者用单手接揉患者命门穴,以培元补肾。

耻骨联合分离

耻骨联合分离,多发生于自然分娩的过程,属于骨产道损伤之一。主要症状是耻骨联合部剧烈疼痛,下肢运动障碍,不能翻身,只能仰卧,移动下肢时,疼痛加重。客观检查时,局部组织肿胀,压痛剧烈,并且可以触及耻骨联合部分离约有1.5—2厘米的间隔。患者两下肢略向外展,不敢移动其下肢。有时自觉下肢麻木。目前临床常见的,多属外伤或运动创伤所引起。例如,体操运动员劈叉,芭蕾舞演员做横向劈腿动作,或局部挫伤等。症状不如分娩时所造成的耻骨联合分离严重,但是,往往影响下肢活动和正常训练。一般多表现为耻骨联合处疼痛,不敢分腿跨步,走路时呈摇晃步态。检查时,局部有压痛,不一定能够摸到耻骨联合有分离的间隔,但自觉症状比较明显。

手法

1.按双髋: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于一侧,两手按压患者双侧髋部。动作要轻柔,力量能够传达到耻骨联合部,使之周围粘连得以松解。

2.捋双腿:体位同前,医者用双手,从髋部向下捋按,直至膝部,反复数次,以疏通下半身的气血。

3.分双腿:医者将患者双膝扶起,移向两膝内侧,顺势将其双腿分开,使两足弓相对。

其原理是“欲合先分”。意思是为了达到合的目的,首先要分开,然后才能归合。否则,单纯向内挤合,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4.联合归:医者双手按患者膝部,顺势将两膝向内、向上推拢,直到胸部,并用力向里归合。动作要连续,力度要稳妥,作用力可以传达到耻骨联合处。

5.屈膝髋:接上手法,患者两膝并拢,医者倒手后,一手扶膝,一手托足跟,患者屈膝、屈髋。此为手法6之准备动作。

6.拔伸孵:医者将患者膝部推直,一手按扶膝部,一手托拿双足脚跟,向上拔伸双腿,以舒展下半身之气血。

7.按揉法:接上手法,顺势将其双腿放平,医者用单手三指,沿箭头所指方向按揉耻骨联合部,反复数次。

耻骨骨软骨炎

耻骨骨软骨炎又称非化脓性耻骨炎,或耻骨联合关节炎。多发生于男性泌尿系统手术后,或妇女妊娠后期、分娩期,也是某些运动员的常见病之一。例如,足球运动员的发病率就很高,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也时有发生。

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毒性较小的细菌感染所引起,有人认为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耻骨坏死。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多因下腹部、髋腰、骨盆部肌肉反复牵拉,引起耻骨部的损伤所致。

本病起于耻骨联合处,可以漫延至耻骨,也可累厦坐骨结节。病人多有一侧或两侧耻骨部剧痛或压痛,并可放射至会阴及大腿部,下肢可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本病的病程不一,有时可以自愈,但在发病期间,症状比较明显。采用按摩疗法比较适宜。

手法

点推法:患者仰卧,患侧略向上倾,医者一手推患侧膝部,目的是将患处暴露清楚。另一手拇指点按痛处,按稳之后,再向上略略推移,反复数次。

耻骨拉伤

有时在单腿或双腿起跳、跨栏、劈叉、跨步跑时,容易使耻骨部附称为耻骨拉伤。耻骨拉伤后,不能重复上述动作,不能跨步,影响训练和比赛。

手法

1.捏揉法: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足踝部,一手捏揉大腿根部和耻骨拉伤部,重点在痛处。

2.推合法:体位同前,医者一手推痛点,一手托膝部,使之归合。

3.伸腿法:医者一手拇指点按痛点不动;另一手扶患者膝部,让患者、将腿伸直,反复数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慢性关节炎为其临床特征,属于中医痹证范围。其详细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本病由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所引起。风气胜,则疼痛游走不定;寒气胜,则病有定处,遇冷疼痛加重;湿气胜,则肿胀麻木。如果病程日久。气血瘀滞,筋凝液聚,则关节肿大,活动僵硬,举动困难。

本病起病缓慢,多见于青壮年。开始可有全身不舒服,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关节酸痛,以及低热盗汗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关节肿痛,有的侵犯指(趾)、肘、腺关节。对称关节和多数关节同时发生的,属于周围型,有的发生于脊柱及胝骼关节,初期可有下腰酸痛,或腿部放射痛,后期脊柱强直或驼背畸形的,属于中枢型。有的好发于跟骨、坐骨结节,或第五趾骨等处。局部肿胀疼痛的,属于骨炎型。由于类型不同,按摩治疗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手法

1.按揉祛:虑者取坐位,医者立于背后。用单手按揉督脉之上部手法,反复数次。

2.推搓法:体位同,医者用每根推搓督脉,从大推穴推至腰骶部(之下部手法)。

3.搓揉法:体位同前,医者用双手搓揉患者髋部。然后点按秩边、环跳穴。

4.捏揉法:患者取俯卧位,可继续点按秩边,环跳或承扶穴,然后双手捏揉小腿部,从腋窝捏揉到跟腱。

5.戳点法:位同前,医者用肘尖戳点跳跃穴,用手指戳点风市穴。

6.推搓法:体位同前,医者用双手推搓臀、大腿、小腿、后侧正中、内、外三条线路,然后捏揉三条线路。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主要应加强关节的功能活动。所以,除了背、腰、臀、腿部不能自行按摩外,其他能够自我按摩的部位,都应教会和鼓励患者自我按摩。其手法如下:

(1)自我捏揉:患者用右手捏揉左侧上肢,从上到下,反复数次。然后换手,用左手捏揉右侧上肢,反复数次。

(2)捏肘部:单手轮换对捏肘部。

(3)点捻腕:患者用拇指点捻对侧腕部。

(4)拔按指:双侧轮换拔按指关节。

(5)圈晃法:右手拿住左肘,前臂划圈晃动,正向、反向均可。然后换手,左手拿住右肘,前臂划圈晃动。

(6)攥摹法:单手或双手五指伸开,然后攥摹,反复数次。

(7)搓手背:双手对搓摩手背。

(8)抱揉膝:双手抱揉膝部,做完一侧再做一侧。

(9)圈晃躁:患者坐位,右腿搭在左膝部,右手握右躁部,用左握右脚尖部,来回划圈晃动。

(10)捏揉趾:体位同前,用手捏揉脚趾,左右交替。

外伤性截瘫

外伤性截瘫是因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引起的脊柱骨折或脱位,使脊髓神经受到损伤丽造成的下半身瘫痪。由于脊髓受伤的程度和部位的高低不同,瘫痪的程度也不同。因为神经损伤和长期卧床,下肢肌肉萎缩(特别是弛缓性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

按摩疗法多用于外伤性截瘫的恢复期,或手术骨质禽合后,以及防止褥疮的发生、肌肉的明显萎缩等,可以配合下述手法:

1.圈晃法:患者仰卧,屈膝,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按肩,一手扶膝部,划圈摇晃(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开始要缓慢,使患者能耐受力度。

2.拨晃法:患者俯卧,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按腰部,一手托挟膝部,边晃顺时或逆时方向边拔。

3.点按穴:患者俯卧,医者点其双侧肾俞、承扶、环跳、秩边血海、承山、昆仑穴,搓揉八髂和截瘫部位以下的肌肉,反复数次。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是指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状之一,也就是常说的中风后遗症。这类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多为老年人,而且发病突然,常有口眼歪斜、中风不语、半侧肢体瘫痪和神志昏迷等症状。经过急救治疗,神志恢复清醒,有些症状也逐渐消失(肢体功能恢复)。但是有些患者会后遗上述症状。一般讲,后遗半身不遂的症状比较多,而且上肢功能的恢复比下肢功能恢复的时间慢,恢复的程度也比较差。临床多用中药、针灸和按摩进行治疗。手法:实际上是对半侧身体的调整手法。

1.推揉法:即推揉两侧太阳、下关、颊车、风池、攒竹、人中、承浆穴。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立于一侧,用单指或食、中二指,推揉上述各穴,反复数次。

2.捏提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背后,双手捏提两侧肩井穴,反复数次。

3.点捻法①:体位同前,医者用单手点捻天宗穴,反复数次。

4.点捻法②:体位同前,医者一手握肢手,一手用姆指点捻肩峰穴。

5.点捻法③:医者由手法4连续向下施点捻法,即点捻肘髂,内、外关等穴,每处反复点捻数次。

6.点捻法:即点捻合谷穴。

7.推揉法:患者取侧臣位,患肩胛部,医者立于背侧,双手推揉,一直到腰部。再点捻肾俞穴(双侧),之后揉八髂穴。这套手法应连续做下来,可反复数次。

8.点穴法:体位同前,按的穴位图,顺序向下点穴。即点秩边、环跳、承扶、风市、血海、委中、足三里、承山等穴,以及点按外踝缝处的阿是穴。

9.拔晃法:体位同前,医者一手托脚跟,一手握却尖,并沿箭头所示方向拔晃,然后捏揉八风穴。

10.开导放松法:实际上是半侧身的整体性调整手法。具体手法以揉为主,结合捏法、搓法、推法。其顺序是由上而下。操作顺序是:①抱揉肩部;②搓揉背部;③捏揉臂部;④抱揉臀部;⑤推揉大腿,由上到下;⑥捏揉小腿,由膝至踝。

动作要连续,手法要柔和有力,以达到开导经络放松肌肉的目的。

半身不遂的整套手法要求连贯,而且顺序、节奏要有规律。用力的程序可以由轻到重,并随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而调整手法的力度。

运动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