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4806300000030

第30章 长寿秘诀(5)

古代民间隐士、道家百岁寿星及致仕者(退休官员)多按上述作息养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晚年隐居河南洛阳香山时,和七老、九老终日相聚,年皆7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蹄洛僧人如满90岁,他们无政务在身,常可按时作息。如白居易诗中说:“晨光上东屋,……叩齿三十六”“晚出看田亩,间行旁村落”“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瓶茗,或吟两句诗”。白居易青壮年时既患胃病又生眼疾,身体虚弱,正因他坚持按时作息,兼以调养,所以成为著名诗人中寿命最高者,活到75岁,而当时一般人平均寿命才33岁。说明按时作息、规律生活确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十二时辰作息表中还有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强调卯时起床叩齿三百下,巳时又练叩齿咽津术。这不仅是牢齿固齿的好方法,选择这段时辰叩齿咽津,还利于延年益寿。三国(220—265)时道士蒯京就坚持早起叩齿咽津,活了178岁。皇甫隆跟着这样作,也活了百多岁。

当今百岁老人也十分注意生话规律。如:

上海市102岁的工程师范鹤亭老人,耳聪目明,能看书报,写文章。他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早晨六点钟起床,七点钟早餐,饭后去公园散步,九点钟喝牛奶,十一点钟吃中饭,下午一点钟午睡,三点钟喝一点麦乳精之类的饮料,六点钟吃晚餐,九点钟上床睡觉。平时他的工作再紧张,也不轻易打乱这种规律的作息。范老认为“生活有常,青春长驻”。机器规律运转才经久耐用,人也是这样,若忙闲不均,为所欲为,人体生理活动规律就会遭到破坏,组成人体的零件就会受到损害。范老是工程师,所以他像维护机器一样爱护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他身体的各大零件——心、脑、肝、肾都正常,因而精神矍铄,生机旺盛,具有青春活力。

广州108岁的廖富辉老人更有一张详细而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4:00起床、洗脸、喝茶、伸肢展腰。

5:30下四楼,步行一千公尺去茶楼吃早点(早点是六个肉烧麦、一壶香茶)。

7:00卧床休息1小时。

8:00室内活动,读书看报两小时。

10:00吃点心(一杯牛奶冲一个鸡蛋)后,在室内活动,自我按摩。

12:00午餐(饭一小碗,家常菜,喜欢吃鱼,但不偏食。)

12:30午休一小时。

13:30下四楼,去茶楼喝茶、聊天、吃点心。

16:30室内自由活动,看下棋或与重孙对弈、聊天、看画报等。

18:00晚餐(一小碗饭、一小碗汤。)

19:00看电视。

22:00消夜(糖水一小碗,或面条一两)。

22:30睡觉。

廖老年轻时经商,来往于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解放后定居广州。三十多年来都照这张作息时间表饮食起居,至今双目炯炯、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宏亮、走路步履矫健、上下四楼不喘气、步行数里毫无倦意,对生活充满信心。

为什么规律的作息能使人健康长寿呢?原来宇宙间天体运行,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潮汐涨落,以及一切生物,从小球藻到人类,都有自己的活动规律,按照一定的节奏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就像“时钟”那样。科学家们把生物的这种规律称为“生物钟”。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稳定,就受着“生物钟”的控制。现已发现人的生理节律、心理和体力的变化以及寿命的长短等,都同“生物钟”息息相关。因此规律地生活、规律地作息,就能保持健康、延年益寿。廖老的作息时间,包括起居、饮食、活动、休息都有一定的规律,与生物钟同步运转,这就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如果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被骤然打乱,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英国一位叫托马斯·伯尔的寿星,他的头像曾作成士忌的商标。当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很想亲眼目睹这位寿翁的丰采,便派人去接他到王宫。寿星到了王官尽情吃喝玩乐,完全打破了他在家时的生活作息规律。就这样,本来120岁身体还很硬朗的寿星在王宫享福不到一周就陨落了。

乐天遐龄仁者寿高

《内经》在总结上古百岁老人长寿的经验时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意思是说,精神乐观、心情愉快、无思想负担、不患得患失、安然自在,就能使身心健康,活到百岁。

《内经》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疾病、危害生命的重大因素,指出不良的情绪可以损伤人体的脏器:“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因而提出用“恬快虚无”的原则,调节情绪,使“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世养生家据此原则,提出了保持乐观的许多具体方法。明代养生家石天基提出了保持心境恬愉的六个“常存”

;汪认庵提出了保持精神乐观的“天地乐事”。这些都是对中国古寿星精神调养经验的总结。

心理调养的六个“常存”:

常存安静心:就是安静不妄想的意思。不贪求、不妄想、不患得患失。所以石天基说:“嗜欲若少,则心自安静。试看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

常存善良心:心地善良的人,常以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都要想想有利于人否?有损于人否?人邪我正,人坏我善;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如此,问心无愧,心理自然恬适。

常存正觉心:知邪与正,明是与非,正邪不两立,是非勿混淆。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明眼亮,自然排除烦恼纠纷。所以石天基说:“学人唯具觉心,诸幻自退,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得此妙法,不独病痊,而且寿长。”

常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之事,不伤和气。要像白居易的诗那样,“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要笑口常开,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常存和悦心:人以和为贵。对人态度和蔼,谦虚谨慎,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也乐。

常存安乐心:凡人一生少有不遭逆境者。遇逆境要善于排解。阎非台先生有养生延寿之妙语:“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缺东而少西,时刻过去不得;退一步想,只吃这碗饭,只穿这件衣,俯仰宽然有余。上旬是不知足的苦境,下旬是知足的乐趣。此即“退后一步自然宽”,“知足常乐”。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甚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

十大天地乐事

静坐之乐:业务之余,静坐片刻,万虑俱消,逍遥恬适,自有许多乐趣。譬如一潭泥水,终日搅拌则终日混浊,静置一时,则定然澄清矣。

读书之乐:学问日深,道理日新,读书乃天下最乐之事。尽使愚者因之而贤;昧者因之而明。孔子读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赏花之乐:春之桃李,秋之桂菊,夏冬之荷梅,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赏。最可爱者花中之月季,开则难谢,谢而复开,四时不绝,可名为“长寿花”。房前屋后,广种林木,赏鉴之趣横生,心境自然欢乐。

赏月之乐:好古玩者,无不爱周鼎汉玉,然皆不及月之古老。李白诗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所以好古玩者不如赏月。当月白风清之时,对月高歌,望月吟诗,恍若置身仙景,其乐无穷。

观画之乐:观画应将身置画中。青山绿水,花鸟楼台,恍惚亲临其景。夏观雪境,令人心骨清凉;冬观夏景,令人神体暖炽。人物观其神情,花卉虫鸟观其生态。寓心于画,自有无穷之乐趣。若能自行作画,更有益于心身。

听鸟之乐:鸟鸣晨林,兴趣盎然,莺歌燕舞,美不胜收。心随鸟儿飞翔,口随鸟音歌唱,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狂歌之乐;凡乐心诗歌,熟读几首。或登高而歌,或临溪朗诵,随心所欲,纵情欢唱,乐从中来,心胸豁然开朗,一切愁烦尽付东流。

山水之乐: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河山锦绣,良辰美景无处不有。游山玩水,其乐无穷。漫步楼台亭阁之间,发思古之幽情。看千峰竞秀,万壑藏云,景色人目,顿生清新之感。鱼乐人亦乐,泉清人其清。天宽地宽心更宽,山美水美人更美。

琴弦之乐:拨琴弄弦,慰人心思,寄人情怀。孔子在齐闻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琴弦钟鼓之乐,感人至深。琴弦娱心身,心娱寿自长。

舞蹈之乐:孟子(约前372~约前289)日:“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吕氏春秋·古乐篇》将舞蹈作为一种锻炼身体,开畅情怀,调和气血,解郁闷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百岁老人擅长和爱好琴棋书画者不少。前述汉代窦公就是因为终日鼓琴,心境恬愉而赢得180岁高寿的。明代冷谦除了善于按摩外,还擅长音律,享寿150岁。明代潮州女诗人郭贞顺,喜欢吟诗作赋,活到125岁。进士出身的林春泽,精于礼经,善于诗文,著有《人瑞翁集》。诗歌使他心身康乐,因而活到104岁。江阴人何澄,善于画梧竹、蒲石,也年及百岁。

当今百岁老人也都是“乐天派”。我们调查了三百多位百岁老人,没有一位“愁寿星”。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身处逆境,经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仍豁达大度,开朗乐观。如著名的北京大学教授马寅初,四川著名的百岁中医罗明山。“十年浩劫”他们几乎是在被批斗中度过。正真做到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逍逍遥遥活过了百岁。

乐天派的人,也多是心地善良、道德高尚的仁者,而仁者是可获享高寿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雍也》中首先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后来又肯定地指出“大德,…

…必得其寿”。意思是道德修养好的人,会健康长寿。孟子继承和发展孔予的学说,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内经》也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人,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德全而不危”。所以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后世医家和养生学家,大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说:“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这六点除了第四点外,说的全是道德修养问题。明代吕叔简在《呻吟语》中指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石天基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

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

“仁者”为何能长寿呢?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之故。明代养生学家王文禄也认为:“存仁完心也,志定而气从;集义顺心也,气生而志固。致中和也,勿妄助也,疾安由作?”可见,仁者之所以长寿,是因为重视道德修养的人,心理安定,意志不乱,气机和调,血流畅达,不易发生疾病,自然会体健寿延。

唐代百岁名医孙思邈就是“仁者寿”的典型。他甘居淡泊,不为名利。隋文帝(杨坚541~604)曾召他去做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高宗(李治628~683)都先后召他进京,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却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老百姓的病痛。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待如至亲。无论富贵贫贱、亲朋好友,一视同仁。无论昼夜寒暑,路途远近,有求诊者,必亲自前往,一心赴救。他不贪财物,体贴病人,不炫耀自己,不攻击他医。正由于他修养好,医德高尚,又善于养生,所以寿至101岁。

有人考证,说他实际活了141岁。

古寿星中有德者居多,如明朝人吕师贤乐善好施,正直侠义,好打抱不平,扶危济困。他能食爱动,步履矫健,寿至103岁。明朝宁波奉化人方德全,自己克勤克俭,却常周济别人,仁慈厚道,宽以待人全家四代同居,百口共欢,都能和睦相处。他年及百岁。

当今中国百岁老人也多爱做好事,助人为乐。尤其是中国农村百岁老人,虽然大多过去家境贫寒,但他们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乐善好施,穷人之间互相周济,一家有难大家相帮。有的虽然自己家里很穷,但遇有需要救济者,也愿罄其所有。

四川百岁中医罗明山原在民间行医,由于他有世代相传的秘方“百草丹”,加之医术高明,前来求医治病者甚多。他对无钱治病的,不但免费诊治,还帮助解决食宿。对生活困难的穷苦农民,他经常解囊相助。有一年山洪爆发,他的药铺被洪水冲走,家产荡然无存。这时一位来看病的人,向他诉说家里失火,生活无着,更无钱治病。他便慷慨解囊,将自己仅有的三个银元送给这位素不相识的病人。一年数九寒天,罗老见一个病人还穿着两件单衣,便将身上穿的棉背心脱给了病人。过去罗老还经常替外地来求医的人付旅馆住宿费。而罗老自己却很节省,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衫。所以当地人都称他“罗善人”。

在百岁中医中这样的事例特别多。湖南省凤凰县吉信乡就流传着106岁的草药医生田中心顺在民间义务行医九十年的动人事迹。田老医生从16岁开始义务行医,从不收费。1958年他被吸收为国家医生后,凡用他家药铺的药,不收药费;凡业余时间,节假日找他看病,不收诊费。田老96岁退休后,仍亲手培植药材或上山采药,义务行医。田老医生还给自己定下了两条规矩:一是不徇私情,不以医受礼;二是不看人下药,对患者一视同仁。田老医生九十年如一日,不仅义务行医,还义务带了30名徒弟,而且教会了自己的儿孙们也成了义务的农村医生。

江苏南通县兴仁乡101岁的中医大夫陈照,河南省泌阳县的一位退休老药工唐道成,都是义务为乡亲们治病,助人为乐。他们的动人事迹在民众中广为传颂,有口皆碑。

品德高尚,助人为乐,不仅在百岁医生中常见,就是在一般百岁老人中也屡见不鲜。

成都郊区农村109岁的叶根莲老太太,百岁高龄仍能穿针引线,经常帮人做针线活。她善于做鞋,人们以为穿上长寿老人做的鞋会长寿,所以纷纷求她做鞋。她有求必应。她说,看到人们穿上她亲手做的鞋,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大邑县100岁的刘清和,原籍蓬溪农村,解放前靠帮人维生。他常见义勇为,见有人仗势欺人,他敢挺身而出帮助穷人。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尽力相助。他说“一个人躯壳内外要好,首先要心性好。心性恶内部必然起变化;心性好,道德好,躯壳五脏都好。”即所谓“德高寿长”。

“德高寿长”,不仅农村的百岁老人如此,城市的百岁老人也是如此。北京大学名誉校长马寅初教授,一生不折不挠为坚持真理而斗争:40年代他反对侵略、反对内战,一马当先;50年代他为“新人口论”奔走呼号;60年代他坚信科学,奋笔疾书;70年代他历经磨难,铁骨铮铮;80年代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辰。马老一生为国为民,追求真理,即使身处逆境仍心志不衰,求素不止。这种毫不为己,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就是大德。“大德必得其寿”,所以马老获享退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