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4806000000029

第29章 心态之八宽厚容人(1)

“宰相肚里能撑船,元帅肩上能跑马”说的是一种气量,一种涵养,这种气量与涵养是一种容人之量。

容,即包容、宽恕。伟人能容,涵盖天地;军事家能容,赢得士为知己者死;商贾能容,可赢来丰厚的利润。

由此可见,能容是成大事的首要条件之一。

1.宽容做人,宽容成事

一个人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事业;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成大事者就是这样,他们的心胸能容纳百川,能汇溪流成江海。

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大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功,因功勋卓越,战绩辉煌,成为当时倾倒朝野、名扬天下的名将之一。而蔺相如呢?是门客出身,大智大勇,多次在赵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赢得了赵王的青睐。此时,廉颇便居功自傲起来,以为蔺相如以区区口舌之劳而位居相位,实在是令人不服。于是,经常做出一副姿态和脸色故意让蔺相如看。而蔺相如却极力回避,不与廉颇发生争执,虽廉颇视他为敌人,而他则退让之,以国家大事为重,个人私利为次之。僵持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来还是廉颇主动认错了。

廉颇听蔺相如的舍人说,蔺相如不愿与自己争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一个共同利益——赵国的大局。一旦两人窝里斗,岂不给强秦制造了一个消灭赵国的大好时机?于是,坦率的廉将军便身负荆条,主动去蔺相如府上请罚。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赵国抵抗秦国的侵略做出了卓著贡献。这一故事使人们明白了化敌为友的重要性。

敌人和朋友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很难说清楚。也许,人们为了利益之争会结成各种各样的集团、组织和阶层、阶级,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走到一起,又行动一致、思想大致相当,因此成了朋友。而敌人呢?可能是有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也可能是具有无法避免的冲突对象。这样,朋友与敌人的关系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核心。父母、妻子、子女肯定会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竞争者也很可能成为敌人。但这只是我们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种关系是不断调整,随时都可能有变化的迹象。

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托马斯·潘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我们也没有永恒的利益,我们所有的是共同利益,一种与英联邦一致的共同利益。”可见,敌人与朋友,只是相对而言的,也只是暂时的,并非永恒不变的,那种幻想拥有永远的朋友或怀有永久的仇恨者,是超现实的,是无法做到的。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相反却被分割成无数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于是,形形色色的个人、个人组织、团队、集团、阶层、阶级充斥了社会的各个地方和角落。

为了谋取集团、阶层的最大利益,他们拼命地合抱起来,结成朋友关系以对付别的集团、组织。一旦他们获取了利益,便往往有一批人要分离出去,去寻找更具体、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集团,历史上新兴利益集团便是最好的明证。于是,这种动性很强的朋友关系便说明了利益之争是各种关系的根源。而敌人呢?则完全可能成为朋友。

前些年,南京周围有四家较大规模的化纤工厂,为了争原料、争市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因此,各个公司都为此感到力不从心,望“洋”兴叹。江湖恩怨几时休?后来,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蜂拥而入,给这几个公司的领导人当头一棒,他们才清醒地意识到,原来真正的敌人却是来自海外的“狼”,于是,四家公司马上调头,目标一致对外,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集团。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他们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了。

因此,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将那些过去与你是竞争对手的人,纳入到共同利益里,壮大力量才能夺取更大的胜利。朋友和敌人,从来都不是绝对和永恒的,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甚至是同病相怜,都可以结成朋友,而结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会的奋斗和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多的机会。

敌人,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错觉所致,或是我们由于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所致,而你一旦想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却是难上又难。所以,这一切全靠你的勇气和非凡的远见与卓识,与朋友团结,与敌人握手。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社会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你不妨去冷静地观察,努力寻找你的朋友和能够成为朋友的敌人。或许,你是位个人主义很强的人,很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自我奋斗,或许你是位理想主义者,视而不见世间敌人的阴险与毒辣,而将这世界想象成如何美好与安静。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而且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的残酷总有一天会击碎那理想主义的光环,使你认识到集团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力量之单薄,使你知道宽容才是真正的力量。

2.宽容是金,成事于“心”

生活中有的人特别喜欢强调和注意别人身上的缺陷。他们似乎以找出别人的错误为乐趣,并以此达到自我满足,常常表现为商业伙伴相互拆台。然而这种寻找乐趣的方式代价太高,因为这会渐渐抹杀一个人的宽容心。而成大事者却不是这样,他们总能化敌为友,把不利的形势,变成有利的利势,并结合成一个强大的对外一致的联盟。

什么样才算有宽容的心呢?一个古老的寓言解释了一切:

一位神秘的长者,他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洞悉事物的观察能力。你问他任何问题,他从来不会答错。

有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个调皮的男孩,把其他男孩都聚集了其他的男孩子在一起,大言不惭的吹牛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一定可以难倒那个‘智者’。我抓一只小鸟藏在手中,然后去找智者,我要问他,我手上的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他回答是活的,我就即刻将手里的小鸟捏死,丢到他脚边。如果他说小鸟是死的,我就放开手,让小鸟飞走。”打定主意之后,这群孩子跑去找这位智者。

一见到智者,这个调皮的男孩子立刻问:“聪明人,你告诉我,我手上的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这位聪明的长者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小男孩,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掌握在你手中。”

这就是宽容。你是否愿意宽容,掌握在你手上,因为你有能力去思考。你可以选择仇恨、批判或责难,或者你也可以宽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多注意他们好的一面,而不要老是挑剔不好的一面。

宽容的心,简单地说,就是接受别人原来的样子。富有宽容心的人,多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很少看到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评估,正面价值多于负面价值,鼓励多于责难。然而奇怪的是,愈来愈多的人总是期望别人从不犯错。在他们心里已将自己的雇员或朋友,塑造成理想的完美形象。因此只要朋友犯错,或行为不理想,那么他们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就粉碎了,他们就一定会生气和失望。彼此开始互相猜忌,自我意识强烈,不为对方着想,专爱挑毛病,渐渐摧毁了他们的未来。

对于注重数字的犹太人来说,判断一个人好坏与否的分数是64分。一般说来,学校计算成绩时,以100分为满分。犹太人对神及机械的要求为100。而对于人,按照犹太人的78:22法则,78的78%约为64,故犹太人仅以64分作为评判人的标准。

犹太人虽然2000多年流离失所,痛失家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信条,那就是犹太教。犹太人宛如基督徒一般,对自己的宗教顶礼膜拜,因此犹太拉比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是神圣而伟大的,犹太人之间发生的任何争执,最后都由拉比来裁决。拉比的裁判无论公平与否,犹太人都会绝对服从,不服从拉比裁决的人,会被犹太人逐出犹太社会。

犹太拉比具有如此的权威,按理说,一旦出现了失误或犯了罪,犹太人大概是永远不会原谅他们吧?答案却出乎很多人意料。

一次,纽约破获一起重大走私案,检举出一位将钻石藏在牙膏皮内的拉比。按普通观念来说,这种行为简直是对犹太教的玷污,犹太人肯定不会放过他。在日本,假如高僧干了这种勾当,他的信徒一定会放火烧掉寺院。然而,犹太人对这种事情的反应却极为冷淡:“拉比也是人,人难免犯错误,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总之,对于他人,犹太人总是持宽容的态度。犹太人给自己定下了613条戒律,而为了和非犹太人和平共处仅对他们提出7条各个民族都通用的约束。

宽容的人,永远是心态平和的人,他们看世界的万物,就像是祖母看着调皮的孙子一样,眼神不禁流露出一种慈爱、关切;也像是他们看着踩了你的脚、歉意地说着“对不起”一样,充满着理解和体谅。但是很可惜,要是超过了这个限度,一般的人就开始叫苦不迭,甚至咒骂起来了。所以在没有包容氛围的环境下,人们彼此看着都不顺眼,除了自己谁都是白痴,自己的所作所为怎么想怎么有理,而别人的行为简直就是无头苍蝇。于是乎,大家就冷眼相见,虽然面子上嘻嘻哈哈,但背后就嘲笑他是没有头脑的猪。如果在其中加点利益冲突,其结果更不可想象,甭指望会有什么斯文了事,没有刀光剑影已属万幸。

一个温暖的春天夜里,在美国东岸的一个城市,有位年轻的学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当他自邮筒走回去时,被十一个不良少年围起来,拳打脚踢狠狠揍了一顿,不幸的是救护车来到之前,他就断气了。两天之内,警察将这十一个不良少年一一逮捕。人们呼吁严惩这些不良少年,报纸也希望采取最严厉的惩罚。后来这位死者的家长寄来一封信,他要求尽可能减轻这些少年的罪行,并成立一笔基金,作为这一群孩子出狱重新生活及社会辅导的费用。

家长不愿仇恨这些少年,这是内心经过激烈斗争的结果,而且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够宽容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只恨控制这些孩子内心的病态性格。他希望让这些孩子从残暴、粗鲁、仇恨、病态的虐待性格中重生,甚至还提供金钱来帮助这一群孩子。他恨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人。

这就是一个家长的宽容,于人于己同一标准,宽己同样能够宽人。了解别人,并不是指容忍所有错误的行为及不正常的性格。如果你能够学习“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人身攻击”,那么你会发现培养宽容心态是多么容易。

宽容作为一种修养,是非经过艰苦的修身养性而不可得的。因为要做到宽容,那就应该既宽容善美,也包容污垢。但是后者对很多人来说不可想象,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污垢只能是被消灭掉。但是,如果世界是善恶分明的话,那就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是非了。

读过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读者,可能对里面那位高利贷商人夏洛克记忆优新。在文人笔下,犹太人被丑化成了一个充满仇恨,有仇必报的民族。其实,这是对犹太人的一种曲解。长期以来,犹太人惨遭迫害乃至屠杀的历史可谓血迹斑斑,却没有写任何一本控诉怨恨的文献典籍,那是因为犹太人大多不会耿耿于怀。

宽容的最高境界,不是压抑内心的厌烦勉强忍耐,而是做到无欲无我。宽容,是那种真智慧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显现,没有半点做作和强加,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如果一个人能像水那样,含污而不失本色,甘愿居卑地而处,那大概就是圣人了。

也许成大事者就符合了圣人之言,他们即使财务被窃,也绝对不会去惩罚窃贼。他们宁可关心如何索回失窃的财物,却无意针对窃贼施予报复,倘若钱财讨不回来,那么就拿对方的汽车、手表作为补偿,但绝不会要求对方以手腕或心脏之类来抵帐,因为成大事者很清楚那是没有用的东西。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类本是四海一家,属于一个整体,所以不能因为自己右手做事的时候割伤了左手,左手就反过来割右手以做报复。只有宽容才能有效地把两只手握在一起,形成拳头。

3.宽容别人也是在宽容自己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

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一个人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如何以柔克刚,尽显本色,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青年人是否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要看他是否能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控制自己,是否能够以柔克刚。

能宽容别人,以柔克刚,才会有将来的成功。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管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诛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