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4805500000022

第22章 明方圆之道,懂做事心机(1)

一个成大事者要精于做人做事之道,该方时要方,该圆时要圆,只有方圆结合才能把事办得更周全、圆满。

1、风头不可出尽,便宜不可占尽

李白曾说:“人贵藏辉”。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就会招来怨恨与妒嫉,更容易树敌,聪明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刻意夸耀自己、不故意锋芒毕露,而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低调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若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保全自身、适者生存,就应该懂得适时低调。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够冷静、务实地做人,这也是低调做人的必备要求。

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不但要战胜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狂妄、咄咄逼人的张扬行为,还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凡事低调一点,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冷箭;不露锋芒、不抢风头,才可以在“林”中独秀一枝,才可以解得开天地所布下的罗网。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天,国王与许多人一起出游,他们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来到一座景色迷人的大山上,山上住着很多小猴子。

国王与随行人员沿着小路走上山来,小猴子们见到行人后便纷纷向四处躲藏起来。然而,却有一只小猴子不但不逃走,反而跟随着国王,从一棵树上蹦到另一棵树上,好像是在引起国王的注意。

国王没想到会有小猴子在身后跟着他,他走着走着,突然决定在此打猎助兴。国王拿出弓箭,拉满弓,然后向远处射。没想到这只小猴子竟然跳了起来,朝着国王射出弓箭的方向冲了过去,它恰好接住了那支箭。

国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又拿出一支箭,搭到弓上,选了一个距离猴子比较远的一棵树,上面站着一只红嘴巴的鸟。

国王的箭迅速地朝着红嘴巴的鸟射去,但是小猴子的反应非常灵敏,几乎是与箭同时腾空而起,向箭的方向迅速飞跃过去,不偏不倚,恰好又把箭抓到了手里。小猴子用手举着国王的那支箭,摇晃着脑袋,满脸的得意,似乎在向国王挑衅。

国王看着这只淘气的小猴子,很生气,他召集随从们一起准备好弓箭,然后一声令下,随从们向着小猴子的方向万箭齐射,小猴子来不及躲闪,被乱箭射死。

国王看着被射死的小猴子,沉思了片刻,然后说道:“这只猴子本来很有灵性,动作灵巧、敏捷,若是再多修炼几年,必成大器,但是遗憾的是,他总想炫耀自己,这是过分炫耀自己的下场。”

树大招风,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不会处处显示自已比别人有能耐,特别是关键时刻,都会小心谨慎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以避免惹祸上身,这样做人才不会吃亏。

商代末期,商纣王终日沉浸在“酒池肉林”、“声色犬马”之中,凡是直言进谏的忠臣都一律被处死。有一次,他宴饮数日而忘记了当时的日子,问左右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于是,他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心想:“一国的主人竟然让本国的人们忘记了时间,这个国家就要面临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间,而惟有我一人知道,那自己的处境就更危险。”于是,他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具体的日子。在残暴昏庸的纣王面前,箕子如果为显示自己的记忆,“清醒”地说出具体的时间,他的“清醒”恰好是商纣王“糊涂”的反衬,未必会得善果。

商界巨子李嘉诚在儿子步入商界时,曾经这样训导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成功人士都深谙“风头不可出尽,便宜不可占尽”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哲学。

聪明睿智的人大多不张扬,而是以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展示自己,而是以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不会总是表现自己的勇猛,而是以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不会过分宣扬自己的财富,而是以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不会骄傲,而是以谦让自守。做人如果可以做到这种地步,就会避免招致损害与摧残。

好多人往往追求个性张扬,喜欢率性而为,不懂得委曲求全,结果却处处碰壁,甚至惹祸上身。做人处世,适度地保持生命的低姿态,对于许多事情,要明白一些轻重,分清一些主次,学会内敛,少出风头,可以避开一些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掩饰自己的“秀”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就是精明内敛,使自已免受伤害。

2、低调历练,厚积薄发

韬光养晦的基本要求是掩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也即必须把目标和动机“藏之胸臆,秘而不宣”,而且,时间上要足够长,忍的功夫要到家,这样才可以实现厚积薄发。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与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一大亮点,是低调做人的一种优秀策略,它的意义博大精深。

无数实践证明,采用韬光养晦之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的作用十分重大。可以说,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绝大多数都是深谙韬光养晦的高手。历史上,因为成功运用韬光养晦的谋略而胜,因为不懂韬光养晦的道理而败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韬光养晦是一种生存策略,有时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谦卑,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而一个骄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也可能失去了长远发展、取得突破的机会。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当条件不成熟时,就需要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等待机会,可以麻痹对手或者转移对手的注意力,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同时,也使对手骄傲轻敌,以为自己软弱无能,其实自己在暗中使劲,然后趁其不备,出其不意,进行反攻,使对手措手不及。懂得韬光养晦之道的人,会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然后等待时机,图谋发展,一鸣惊人。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为王,震动整个草原,这给它的邻邦东胡形成了一种震慑。为了扼制匈奴的势力,东胡向匈奴不断地发起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个个雄猛、强悍、善骑。匈奴人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此马日行千里,曾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听说此马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匈奴人一致反对。

冒顿明白东胡的挑衅用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他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于是决定忍痛割爱,将宝马献给东胡。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向我们要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匹千里马又算得上什么?如果拒绝东胡的要求,这样有失邻邦和睦。”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虽然表面上冒顿不与东胡做对,但暗地里他却在偷偷地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灭掉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狂妄。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东胡王听说后,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匈奴群臣闻此消息后,无不感到羞辱与愤怒,大家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

冒顿非常气愤,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明白东胡三番五次向自己发起挑衅,是因为东胡的力量强大,如果双方一旦发生战争,实力悬殊,匈奴必会战败。

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说:“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邦的友谊?”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随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群臣听冒顿分析,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朝政,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千里马与美女,他认为冒顿懦弱胆小,于是更加骄奢淫逸,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导致实力日益衰弱。而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精心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其实力已经相当雄厚,远远超过了东胡。

东胡王更加放肆,第三次派人前往匈奴,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东胡的使臣来到匈奴后,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不明白这次他将采取何种态度,都低头沉默,有人试探地说:“邻邦友谊可能重于一切,我们就把千里土地送给他们吧。”

冒顿听此提议,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到:“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王霸我皇后,索我土地,抢我千里马,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在东胡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消灭。

冒顿将屈辱视为一种磨炼,把忍耐作为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通过曾经所受到过的耻辱刺激群臣,鼓励群臣和百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

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之后,一味地意气用事,凭着自己弱小的实力与东胡对抗,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被推翻。但是冒顿没有这样做,他韬光养晦,暗中蓄积力量,最后灭掉了东胡。

韬光养晦的策略既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又是人类社会谋生存、求发展、图强大的醒世、警世恒言,更是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

常言道:“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没有背后的忍耐与低调历练,没有暗中的努力与等待,是不可能实现厚积薄发的。

人生在世,有时可能会受到强势的压迫,韬光养晦便是发愤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作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战斗的武器,韬光养晦,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隐忍形色,掩藏真实意图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大都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依然可以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

隐形于色的要点是:一是喜怒哀乐不露于形,让别人看不出来你的真实意图。二是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流露,而是给人一种反面的效果,混淆对方的思维。隐形于色、含而不露必须要把握住迷惑对手的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影响自己办事的效果。有时,可以采取“虚则虚之,实则实之”来扰乱对方的判断,但是应该让帮助你的人能明白你的真实意图,否则,也会贻误时机。

人各有志,品性各不相同,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毕竟是少数,面对周遭的种种起落,能够懂得适时隐忍形色,确实需要一种修养与胸怀。

成大事者大多会将自己的情绪隐形于色,处事老练的人都有察言观色的本事,并且会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适当地调整与其相处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看着他人的喜怒哀乐可以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说话、做事,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由此可见,喜怒形于色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控制。

萨达特是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后,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的话,他总是唯唯诺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与情绪,就因为如此,纳赛尔称萨达特为“是是上校”,并且对于他的这种态度表示出不满。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与纳赛尔的信徒始终保持一致。

后来,纳赛尔考虑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西提名为继任者。但三年之后,经再三权衡,纳赛尔竟然选萨达特为继任者。纳赛尔去世之后,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这些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互不相让。后来出于政治妥协,萨达特被推上了总统宝座。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看来不起眼的萨达特,自从继任总统后,竟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迅速控制了政府权力。

萨达特平时喜怒不形于色,因为他明白低调做人要善忍的精髓,要想在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避开矛头,就必须避免暴露自己真实的意图,应该首先懂得保全自己。

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关键是要做到含而不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他人弄不明白你的真正意图。攻之,可乘其不备,防之,可措置裕如。政治家往往城府重重,深不可测,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含而不露。

韩非子认为,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有喜好与憎恨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在君主面前有所掩饰或者有所显示,就会按照君主的欲望去投机取巧。因此,他告诫君主应该喜怒不形于色,静观风云变化。

对于那些听到别人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机者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对于那些一听到某类言语就不由得发怒的人,有心机者便会故意激怒他,使他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失去风度;对于那些一遇到委屈就伤心落泪的人,有心机者会利用他内心的脆弱来博取同情,或者故意打击他的情感脆弱处,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不懂得隐形于色,就会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世事纷繁复杂,人心难测,有时,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因此,要想保护自己,不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隐忍形色,理性、冷静地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生活中总有失意或者得意的事情,人们总有烦恼忧愁、快乐喜悦的时候,无论怎样,如果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就会偏离生活的方向,有时做出错误的决定。对于高兴的事可以表现在脸上,但是如果把所有悲伤的事情都表现在脸上的话,则会加剧情绪的恶化,使人不能承受其中的分量,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也影响了人际交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他人看,使自己处于了被动的位置。

不管自己的心里如何波涛起伏,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汹涌澎湃的想法藏在心里。因为,自己心里的事情是属于自己的,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他人看,影响他人的情绪,让他人与你一起承担这种情绪是不公平的。而且,什么事情都藏不住的人是不可能被委以重任的。

在为人处世中,没有一定知识和阅历的人,应该加强磨练,尽量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马上就改变脸色或者发泄出来,可以采取缓和的态度慢慢说出来,这样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不快而影响了大家的情绪,大家反而会佩服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会为你出谋划策,帮助你解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