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4805500000017

第17章 敢于“异想天开”,突破固定思维(1)

这里的“异想天开”并没有贬义成分,它是向人们传授一项成大事的非常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事情只有靠一些奇招、怪招才能解决。通过这些奇招、怪招,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异想天开”的好处。

1、“化整为零”制造奇迹

有些时候,一些表面上不可实施的行为,实质上却能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人们具备灵活的头脑,利用非常手段,实现这一目的。

今天分期付款买汽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汽车销售行业仍是一条极其有效的销售策略。最先用这种方式销售汽车的人的确很了不起,事实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这一“高明手段”的确也引领了一个时代。

推销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这是任何一名推销人士必须承认的市场规则。

艾柯卡从做推销员的第一天起,就明白没有推销就没有经营的道理。而他本人在实践中也身体力行,丝毫不苟。他事业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扎实的推销基本功,关于这一点,他从来都没有否认过。

艾柯卡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福特公司的一员。1947年6月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美国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城,成为一名福特公司的见习工程师。

福特公司有一个传统的制度,这个制度规定每一个见习工程师必须在全公司各个部门锻炼,它的目的是要求工程师们在每个部门停留几天,熟悉制造汽车的每一个步骤。

艾柯卡对公司的安排表示理解,他很愉快地和同行们来到全球最大的制造厂,锻炼学习。但是,现实远远没有他想像的那样美好,这倒不是说他受不了这种苦,而是他接触不到自己所喜欢的营销部门。

虽然,艾柯卡仅仅待了9个月,但这期间,他从制模厂到试车厂,从铸造厂到采矿厂,从炼铁厂到汽车装配线。不到受训时间的一半,他对制造行业失去了兴趣。因为这些训练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感觉自己的才华被白白浪费掉了,他渴望去的是销售部门而不是工程部门。

经过深思熟虑,艾柯卡终于决定向公司提出到营销部门工作的要求。公司很快就给出明确答复:“我们希望你能留在福特,也不反对你的意见,但如果你决定走销售这条路,你必须先证明你的能力,出去推销你自己。”

艾柯卡很快就被分到纽约区的汽车销售部,开始从低层柜台做起。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高兴,因为他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

艾柯卡自认为遇上了好时机,他这种分析也不无道理。因为在“二战”时期不生产民用车辆,汽车成了当时的稀缺货,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当时,汽车立刻成为抢手货,需求量大增,每一辆都以定价卖出,而且只多不少。

虽然艾柯卡的职位不高,但像纸片一样飞来的新订单却使他的工作举足轻重。看着一辆辆全新的汽车到处走动,艾柯卡的工作兴致更高,他与众多希望成为百万富翁的汽车经销商打成一片,与他们共同分享推销技巧。

没过多长时间,艾柯卡就以出色的业绩而被公司提拨成为得州胡克贝茨城的经理。他和经销商继续保持了以往的密切合作方式,因为他明白这些经销商是美国汽车的灵魂所在。他们也是福特公司固定的销售渠道,因此他以最好的售后服务来回报他们。

艾柯卡认为他之所以取得了这样一些成绩,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是因为他了解经销商的作用,因此他在工作中努力使经销商感到满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他的工作越做越好,经销商对他也越有信心。

二是得益于他自己提出的化整为零的销售方式。

1958年新型福特汽车刚刚上市之后,销路还没有打开,几乎收不到任何订单,尤以费城地区销路最差,迟迟打不开局面。

面对这种行情,艾柯卡忧心如焚,以前在费城当过几年推销员的他一边推销汽车,一边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在这次调查中,他收获颇大,原来,并不是这个地区的居民不想买,而是他们的收入除去生活费以外,就所剩无几了,哪里敢奢谈买汽车。

艾柯卡经过研究,决定改变以往的销售方式,针对这个消费层的顾客,他设计出了一种灵活多变的方法,即要他们在这些日常开支之后,再增加一项以日常开支方式购买1958年新型福特汽车的办法,首先交相当于总售价15%的订金,以后在4年之内,每月付款58美元,在4年之后这辆车便属于顾客本人。

这种方式优点在于使那些工资不高的消费者敢于购买。除此之外,他还为此配了一个既醒目又动听的广告:“一个月只要付出58美元,就可拥有福特58型新车。”这句广告名言一出便奏了奇效,打动了千百万消费者的心。

短短3个月内,这种新型汽车在费城的销售量一路飙升,很快就居全美国各地区之首,艾柯卡也因此一跃而成为福特公司华盛顿地区的经理。

艾柯卡这一举动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人们看重近利的心理,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宣传一个月只需58美元就可以买一辆新车,这无疑是一个对人们有很大诱惑力的宣传,因而获得了成功。

广告具有软硬之分,花钱做的硬广告虽然可以风行一时。但是,构思精巧的软广告却有可以传遍市场每一个角落的优势。艾柯卡正是这样一个善于运用软硬招数打开广告之门的人。

在很多顾客的心目中,艾柯卡是一个与他们非常亲近的人,他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每一款新车的问世,他想到的总是符不符合顾客的要求,总是请顾客发表意见,以便改进。

艾柯卡是真正为顾客着想的人,这种关怀是诚恳的和发自内心的。他经常邀请所辖地区的顾客到汽车厂作客,并请他们对新汽车发表评议。在这些客人中,有收入比较高的白领,也有收入中下的蓝领。但艾柯卡对待他们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有一次,当一些顾客对新型车发表感想之后,策划人员发现白领阶层的夫妇非常满意型号为“风神”的车型,而蓝领工人则认为车虽然很好,但买不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引起了艾柯卡的注意,后来,他请他们估计一下车价,几乎所有的人都高估至少8000美元左右。他由此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风神”车太贵就不会有很多人买。当他告诉客人“风神”车的实际价格只有2500美元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诧异:“开玩笑?我要买一部!”

艾柯卡知道定价既是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制定一个既符合公司利益也使普通顾客能够接受的价格,最重要的就是要摸透消费者的心理。据此,他最后将“风神”汽车的售价定为2000美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企业目标确定之后,广告宣传活动就成为开路先锋。艾柯卡是一个非常重视广告策划、宣传的企业家,为了推出这种新产品,他委托桑斯广告公司为“风神”的广告宣传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广告策划。

艾柯卡在新型“风神”车上市的第一天,就根据既定计划,安排180家权威报纸用整版篇幅刊登了“风神”车广告,旨在突出这款车的物美价廉。

这部广告重点突出的是便宜的价格和良好的性能,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此艾柯卡把广告定位在这一点上,在广告画面上:一部白色“风神”车在奔驰。在右上方,大标题是“出人意料”,副标题售价2000美元。这一步广告宣传,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为主,进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基础。

艾柯卡还邀请各大报纸的编辑到迪特南斯为新车大造声势,他供给每人一部“风神”车进行大赛,同时还邀请200名记者亲临现场采访。这样还同时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间接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

艾柯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使用了障眼法,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赛车活动,实际上,这是一次极富广告韵味的宣传活动。事后有数百家报纸、杂志争先恐后地报道了“风神”车大赛的盛况。

艾柯卡并不仅仅满足报纸传媒的造势。他把精心策划的宣传攻略,进一步拓展到了电视领域。选择电视媒体作宣传,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广告宣传的覆盖面,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使产品家喻户晓。从“风神”上市一开始,各大电视网就不厌其烦地每天重复播放“风神”车广告。

这部电视广告片也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而且艾柯卡还花巨资,启用了国内广告界最强的阵容。它是由汉森广告公司制作的,其内容是:在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中,一个渴望成为一流赛车手的年轻人,驾驶着漂亮的“风神”车在飞驰。随后飞扬的风沙逐渐形成了广告词“出人意料”。这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令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久久难以忘怀。

艾柯卡的目标是让在每一个角落里的人都能了解“风神”汽车的优越性,因此他还竭尽全力在美国各地最繁忙的17个飞机场和360家假日饭店展览“风神”汽车。以实物广告形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并且选择最显眼的停车场,竖起巨型的“风神”广告牌以吸引过往的行人。

在上述计划完好地付诸实施以后,艾柯卡还向全国各地几百万小汽车车主,寄送广告宣传单和实物。此举是为了达到直接促销的目的,同时也表示公司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的态度和决心。

毫无疑问,艾柯卡导演了一部称得上具有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之势的广告巨片,在上述几大步骤实施后的一周内,“风神”便轰动整个美国,风行一时。在“风神”上市的第一天,就有超过数以万计的人涌到福特代理店购买或预定,大大突破原先设想的销售量为8000部的广告指标,后来销售数字增加到20万,取得空前的成功。

这一显赫的成绩,使艾柯卡一举成为“风神车之父”。由于艾柯卡策划有方,取得了成功,他被破格提升为福特集团的总经理,很多美国人把他看成是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任何一名成功的营销人士都懂得理解顾客的客观处境,因为这对企业而言,就是制定灵活多变的营销政策的根据,也是企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利”与“善”的因果关系链的终端就是令人心动的机遇。电视广告作为传媒业新兴的骄子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艾柯卡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投入巨资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他不仅推销出一辆辆崭新的汽车,更把自己成功地推向企业管理的前沿。

2、淘金不如“分金”,东方不亮西方亮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只要你心态是正的,不搞“歪门邪道”总会有成就的。

1850年,大批淘金者来到美国旧金山淘金,到处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些人大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副疲于奔命的样子。他们尽管种族不同、语言各异,但是满脑子里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美梦:淘金发财。

自从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便掀起了“淘金热”,世界各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向这里涌来了。

在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中,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叫李维特·施特劳斯,他是德国犹太人,抛弃了自己厌倦的家族世袭式的文职工作,跟着两位哥哥远渡重洋也赶到了美国来“发财”。

就像今天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去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打工一样,现实并非李维特想像的那样:来这里淘金的人多如牛毛,淘金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他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心里盘算开了,做生意或许比淘金更容易赚钱。于是他就开了一间卖日用品的小铺。

从德国来到美国,异国他乡,一切都是新的——那样的新鲜,又是那样的生疏。要开好这个小店,他得向当地的美国商人学习做生意的窍门,还得学习他们的语言。犹太人是个做生意天赋极高的民族,他们自从被赶出家园之后,在世界各地流浪很多年,就是靠高超的经商头脑,才在世界各地生存下来,因此,他们的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长处,李维特也不例外。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一个地道的小商贩了。

一天,有位来小店的淘金工人对李维特说:“你的帆布很适合我们用。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裤子,更适合我们淘金工人用。我们现在穿的工装裤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很结实,又耐磨,又耐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就把李维特点醒了,他连忙取出一块帆布,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了裁缝店,让裁缝用帆布为这个工人赶制了一条短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帆布工装裤。

就是这种工装裤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服装——牛仔裤。那位矿工拿着帆布短裤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维特已经考虑成熟了:立即改做工装裤!

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像诗人说的:“妙语本天成。”

这许许多多的偶然,对无心者来说,犹如一阵凉风吹过,转眼就不见了。而对于有心人来说,这就是无价之宝,他们常常会抓住这一瞬间“电光”,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热核爆炸”。成功人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紧紧抓住很多偶然的东西,做出惊人的成就。

李维特就是这样:帆布短裤一生产出来,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热烈欢迎!这种裤子的特点是坚固、耐久、穿着舒适……

大量的订货单雪片似的飞来,李维特一举成名。

1853年,李维特成立了“李维特帆布工装裤公司”,大批量生产帆布工装裤,专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

顾客的要求就像上帝的旨意,否则,就会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失去优势,甚至一败涂地。

李维特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从帆布工装裤上市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产品的思考,哪怕是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更新的创意。

他亲自到淘金现场,细心观察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让矿工免受蚊叮虫咬,他将短裤改为长裤;为了便于矿工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时不会裂开,他将原来的线缝改为用金属扣钉牢;为了让矿工们更方便装东西,他又在裤子的不同部位多加两个口袋等。

通过这些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李维特的裤子越来越得到矿工的欢迎,生意也因此更加兴隆了。

后来,李维特发现,法国生产的哔叽布具有与帆布同等耐磨力,但是比帆布柔软多了,并且更美观大方,于是他决定用这种新式面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将这种裤子改缝得较紧身些,使人穿上显得挺拔洒脱。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矿工们更加欢迎。经过不断的革新改进,牛仔裤的特有式样形成了,“李维特裤”的称呼也渐渐改为“牛仔裤”这个独具魅力的名称。

李维特本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如此激烈的竞争,成功者肯定是少数,不如在这些人身上打主意赚点钱。这正应了那句话,全世界犹太人最聪明、最会做生意。东方不亮西方亮。淘金不成,可以“分金”,这样的手段的确高明。

3、人弃我取也能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