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4805500000015

第15章 靠胆略谋划大事,用细心筹划大局(4)

1963年底,精工集团终于取得了到瑞士参加钟表大赛的资格。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纽沙蒂尔天文台举行钟表大赛虽然历史悠久,但都是瑞士钟表互相角逐,外国的钟表向来都是被排除在外的。虽然四年以前瑞士已经向外国产品打开了参加比赛的大门,但是,到那时为止,还没一种外国的产品参加过这种比赛。日本精工集团能够参加比赛,的确是属于破天荒的事件。

从实力上而言,精工表在日本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参加国内比赛的意义不大,所以他们及时把注意力投向了瑞士,决定到瑞士去拼一拼。

精工表在瑞士的比赛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消息。在机械表方面,精工表的确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结果还是“大败麦城”,只获得了可怜巴巴的第144名。很多钟表行家都认为,有关发条式的钟表,瑞士的确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日本人不服气,精工表的制造者们更不服气。他们下定决心,经过三年的准备,一定要雪耻。

1967年,经过精心准备的精工表参加了纽沙蒂尔天文台的钟表大赛。按照惯例,参赛的厂家要按照规定时间将参赛的钟表当面交给这场国际比赛的组织部门,经过评委会45天的检查,就会把参赛厂家钟表的测定结果送给厂家,下一年公布比赛结果。

可是,事事难以捉摸,精工集团左等右等,测定的结果就是没有送来。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精工集团才收到一封从瑞士评委会寄来的信,内容极为简单,大意是:本年度的钟表比赛不公布名次,从下一年起,终止这种比赛。

精工集团对此大惑不解。不久,测定的资料送来了,精工集团的情况如下:石英表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机械表取得了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很明显,因为精工集团的钟表成绩很突出,瑞士纽沙蒂尔天文台就不公布比赛名次,并且从此取消了这项历史悠久的比赛。

从1860年开始,这项比赛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了。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不惜终止这项著名的比赛,可见瑞士方面是何等心虚。

第三、力求大众化,平民化。

精工精团看到这种没有竞争意识的保护主义在作怪,就下决心离开这种比赛。日本的钟表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种胆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否则,恐怕我们现在就不会看到日本强大的钟表实力了。

精工集团的决策者们看到,一块石英表价值只有十美元左右,随时都可以丢弃,而每个月的误差都在15秒以内。机械表之王的“劳力士”,价值昂贵,而月误差不会少于150秒。两种表进行比较,毫无疑问,石英表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他们因此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石英表一定能够在市场上广为流行。

1969年,精工集团把石英电子表投放到世界市场,一时间名声大振。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显示式的电子表。一句话,精工集团不断推出各种款式的钟表,价格也不断下降。手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精工表大量畅销海外,瑞士的手表处于被动招架的地位。精工集团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下面是精工集团的一些大事记录:1974年,服部谦太郎出任精工集团第四任总裁,开始了小批量、多款式的“密集型发展”战略,使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和爱好的人都喜欢和戴上了手表。

不久,他又推行“多样化发展”策略,不仅向医学、电脑等方向发展,还向国外输出技术,精工集团正在全面发展。

1980年,精工集团收购了瑞士名列第二的钟表公司,开始了宰割世界钟表帝国的进攻战……日本就这样把瑞士从“钟表之王”的宝座上请了下来,而自己成了钟表市场的新霸主,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就是胆略和气魄,靠的就是不断进取。

9、抛砖引玉,以小换大

以小换大,一本万利才是成功的理想境界,更是精典之作。可话虽如此,许多人在利益面前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占有欲望,此非大智慧者所为。聪明者,可以将自己的意图隐藏得非常严密,最终用小利换取大利益。

日本人坪内寿夫曾经被称为“电影皇帝”和造船大王,其实他的高明之处只有一点,就是让别人感到他可以给别人更多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陷入了贫困的深渊,人们对天皇的御旨已经不是那样感兴趣了,他们需要的是吃饭和穿衣,也就是脱贫,解决温饱问题。

当时,坪内寿夫刚刚从苏联西伯利亚的日军战俘营里被释放出来,早已饿得精瘦,很想发一笔大财。可日本不是遍地黄金,而是遍地要吃饭的人。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干,只得跟着父亲经营一家很小的电影院。可是观众都没有心思看电影,上座率很低,他们一家人的生计都很难维持。

怎样让观众来看电影,这是坪内寿夫天天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场电影放两部片子。

一般的情况是一场电影放一部片子,现在坪内寿夫的电影院放两部片子,观众觉得占了便宜,就连本来不想看电影的人都来看了。在短暂的时间内,坪内寿夫的电影院就赚了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好转,文化事业也百废俱兴。坪内寿夫对这一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在此方面大干一番。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资产修建了一座电影大厦。他的这座电影大厦有四个放射状的影厅,可以同时放不同的四部电影,影厅里用红、绿、橙、蓝四种颜色来区别。四个影厅只有一个入口,一个放映室。这样不仅减少了雇员,还给不同兴趣的观众提供了选择不同影片的机会。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在电影院还专门开设了咖啡店、冷饮店、快餐店等,并且在这座电影大厦里还有美观整洁的卫生设施。在当时的日本,这样的电影院是绝无仅有的,有不少观众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来参观和欣赏这座电影院的设施和服务。

经过5年的奋斗,坪内寿夫就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电影皇帝,口袋里的钱足够他进一步大展鸿图了,但他的目光又开始四处扫射……

他的目光盯住了日本的四国岛。在那个年代,四国岛的渔业生产一般都是夫妻店。一条小船,一对夫妻,虽然披星戴月,但还是难免贫困度日。他们希望能够打到更多的鱼,需要更换更好的船。

发现这种情况后,坪内寿夫决定开办一个造船厂。此时正好有一家名叫“来岛”的很破败的造船厂准备出卖,坪内寿夫立即买下了这家造船厂。

要使一家破败的造船厂与其他大的造船厂在竞争中取胜,没有点新的招数是不行的。当时,日本政府对500吨级以上的船只审查很严,有各种手续。坪内寿夫决定在这一点上做文章。他把渔船的吨位定在499吨,与500吨只有一吨之差,这样就可以为渔民减少很多繁杂的手续,又可以让渔民的船有足够的吨位。因此,很多渔民都想买这种船。

坪内寿夫的这艘渔船很快就造出来了,可是很多人都想买船又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坪内寿夫经过分析认为,这些长年在海上漂泊的渔民都是比较淳厚的,一般不会出现赖账的问题,于是他出了一个新招:分期付款。

方针一经确定,坪内寿夫立即动员全体员工趁渔民在家过年的时候深入家家户户,大力宣传购买这种渔船的优越性和这种分期付款方式的好处。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很多渔民都加入了买船的行列,买到船的渔民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又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买船的行列。

一个小小的“来岛”造船厂,随着四国岛渔业的发展,一起发展起来了。8年时间,“来岛”造船厂异军突起,一下子就进入了日本五大造船厂之列,名列世界造船厂业的第22位。

坪内寿夫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就是让顾客觉得在坪内寿夫那里自己占了便宜——坪内寿夫的妙处就在这里,而实际上,这只是一招“障眼法”,最终受益的还是坪内寿夫。

10、敢于走冷门、烧冷灶

成大事不要轻易地追热,要敢于“走冷门、烧冷灶”,因为冷门之中也蕴含着很多成大事的机会。

在泰国有个养鳄大王叫杨海泉,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华侨家庭。父亲杨水青早年前往泰国谋生,为人佣工,母亲做挑担小贩,育9子3女,杨海泉排行第四。由于家境困难,他只断断续续上过一年小学,从10岁起就做童工,先后做过照相馆佣工、客栈的店小二、金铺的伙计,还做过小生意。

他小小的年纪就饱受了生活的煎熬……

他的祖籍是广东省惠来县,旧时属于潮州府。现在的潮州是个好地方,可在古时潮州是贬官放逐的地方。在那个地方,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鳄鱼”的传说。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因为给皇上上了一封谏迎佛骨的奏折,被贬为潮州太守。韩愈毕竟是有责任心的忠臣,虽然被贬,他并没有沮丧,而是写了这样一首诗直抒胸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其中蕴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精神千载之后犹令人感动。那时,潮州的鳄鱼成灾,这些鳄鱼或栖息在岸边,或潜伏在草中,不时偷吃家禽和袭击乡民,百姓深受其害。

见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官,韩愈心急如焚,为消除鳄鱼的危害伤透了脑筋。后来得到了成为“八仙”之一的侄子韩湘子的帮助,写下一篇名叫《祭鳄鱼文》的咒符,在江边进行祭拜,据说,整条江的鳄鱼就此销声匿迹了。

这些鳄鱼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当地人说,鳄鱼受到感化,都“过番”(广东人把下南洋谋生叫做“过番”)去了,因此南洋一带盛产鳄鱼,特别是秦国的鳄鱼最多。这自然是传说,目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一种寄托和愿望。

杨海泉对这个故事是很熟悉的,可是他要“养鳄积恶”,这还是后来的事情。15岁那年,杨海泉在别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主要收购当地的土特产转卖给商人,但是没有多久,杂货店就关门了,这是他生意场上的第一次失利。他总结出一条经营之道,即: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独辟蹊径,大胆开创冷门生意,这样才能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冷门在哪里呢?

一天,杨海泉遇到了一个以猎杀鳄鱼为生的旧相识,两人在一起谈起鳄鱼,谈出了兴趣。那人介绍道:鳄鱼的全身都是宝,捕杀鳄鱼的人发了大财,但是现在鳄鱼已越来越难捕了,就连小鳄鱼也在捕杀之列。

杨海泉灵机一动,立即想到:如果这样滥猎滥捕,即使是一座金山也会被挖空的,何况是动物呢?如果把鳄鱼的幼仔饲养起来,就像养羊养猪那样,长大了再杀,不就可以“无穷无尽”了吗?然而畜养鳄鱼自古未闻,家人和亲友对此都不屑一顾,对他冷嘲热讽。

可是杨海泉毫不动摇,说干就干。他一面扮作猎鳄者,到鳄鱼产区去廉价收购幼鳄;一面很快就在自家的地里修筑了一个养鳄鱼的池子。小鳄鱼不值钱,杨海泉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得到了那些猎鳄人的好感,很多人就白白地把小鳄鱼送给了他。

小鳄鱼不断多起来,但是杨海泉很穷,连很少的鳄鱼饲养费都拿不出来。亲戚朋友看到杨海泉的这种“反常”举动,都纷纷前来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