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4805200000015

第15章 篆刻技艺(6)

(2)以石就刀法:就是刀不转动,而印石随点画方向而转动。不足之处是不容易总观全局,如掌握不熟练时,易将款字刻得生硬呆板。早期用单刀法刻款的篆刻家何震、丁敬等,就是利用此法刻款。

单刀刻款法又因书体不同而分以下几种。

(1)单刀刻楷书款:单刀刻楷书款的九种基本笔画如下。

点:用刀右角由上而下,用力一按,即成三角点。第一种是由左上方斜向右下方;第二种是由右上方斜向左下方;第三种是第二种斜点的沿长成为长点。视“点”画形状的需要而选用。

横:用刀右角由右向左斜按入石,即成一短横画;如再将用力由右向左冲去,即成一长横画;如这一横画的左边需要一个起笔的效果,可用同样的起刀法在左端补按一刀即成。

竖:用外刀角由上向下一按入石,即成一短竖画;如再用力由上向下冲去,即成一长竖画。

撇:用右刀角由右上方向左下方斜冲而成。

捺:用刀右角由右下方向左上方斜冲而成。

竖钩:先刻好竖画,刀杆向右外倾斜,用力按下,便成一短竖三角点,使两画相接,便成一竖钩。

竖弯钩:先刻一竖画,再刻一横画,并使之成为九十度的方中寓圆的相接的笔画,刻第三刀时,是在第二刀起刀处的右上方斜按入石,刻成三角点(第一种三角点),并使之相接而成一竖弯钩。

斜钩:刀杆向外向右倾斜,用外刀角向内按入石中,向右下方略带弧势冲刻成一斜竖画,在笔画下端再刻一竖三角点,使之相接而成一斜钩。

耳钩:先刻一长竖画,第二刀刻短横画,第三刀刻斜下点,第四刀向下弧冲,第五刀刻一短捺三角点,接成耳钩。

单刀刻楷书款是刻其它书体边款的基础,要做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其它书体的边款刻法就触类旁通了。

(2)单刀刻草书款:单刀草书款的刻法,一般是先书墨稿后刻。多用单刀刻楷书款法中适用于刻草书款的一些刻法,加上转石就刀法,并按草书的笔序,用外刀角入石,由外向里徐徐进刀冲刻,在刻到笔画转折处或弧笔处,由中指和无名指来控制,将刀角徐徐划过,或推过,接上下一笔画而成字。另一种刻法,是以刀角用力划字,刀、石均不转动,只是视笔画之粗细而随着重轻。刻成之款,刀口较浅,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显得圆润,缺乏边款艺术特有的金石味,少被延用。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是刻这两种草书款的佼佼者。

(3)单刀刻行书款:单刀行书款的刻法,与单刀草、楷书款的刻法大致相同。

(4)单刀刻篆书款:单刀篆书款的刻法,与单刀草、楷书款的刻法大致相同。

(5)单刀刻隶书款:单刀隶书款的刻法,与上述楷、草、篆书款的刻法大致相同。

2双刀刻款法:多是先书后刻,用冲刀法沿笔画边缘往返,二刀刻成一笔画,能准确地表达字形笔画。

双刀边款

3单双刀结合刻款法:用单刀刻款法难以将字形刻得完美时,再用双刀补成。特别是要将篆、隶、草书款刻得形神兼备时,非结合双刀刻不可。

综上所述,刻款识主要是采用单刀切刀法,辅以双刀法和冲刀法,才能做到形神兼备,笔意刀味俱全,待熟练掌握后,再进一步达到不受形似所拘的横溢境地。

二、款识的拓法

款识拓印,多采用墨拓方法,效果甚佳,有“乌金拓”之美称。还有一种是简便的蜡拓法。

1墨拓法

将欲拓款面的油蜡或粉尘刮洗干净,若油迹多时,可用肥皂清洗。铺上拓纸(上等连史纸),用左手按住,以干净毛笔蘸清水沾湿拓纸,使拓纸与款面紧靠,如款面光滑不易粘住时,可用白芨水(将中药店购来之白芨片放入热水中溶解,水中略带粘性即可使用)或用米糊加清水稀释后,均匀地薄涂于款面上,铺上拓纸。拓纸要不皱,并着水均匀,如有不着水处,可用毛笔蘸水补抹。之后覆盖上生宣纸或毛边纸,用手按压吸取水分,并使拓纸与款面紧贴,再揭去吸水纸。然后用拷贝纸或毛边纸盖在拓纸上,用棕刷在拷贝纸或毛边纸上反复刷擦,先轻刷擦,后渐加重,用力要适当。拷贝纸或毛边纸如受湿或损坏,应更换,直至拓纸全部陷入石上款字凹处为止。等拓纸九成半干时,即可上墨。上墨前,用拓包蘸取少许浓油烟墨,在白瓷碟等处轻轻扑打,使墨汁均匀地分布于拓包上,且要少而均匀。再用拓包十分小心地从无字处刷拓至有字处,薄而干地一层层地拓,渐次加浓,直至拓印出来的款字清晰,无款字处乌金发亮如黑漆般为止。待拓纸四周潮湿处全干透后,方可揭下。揭时应小心地先掀起一角,逐渐扩大,若揭不起时,可呵一口气,再揭。若破裂,换另一角再揭。拓款揭下后,覆上一张纸,用棕刷刷平,夹置书本中待用。最后应将拓包蘸以清水,挤尽余墨,放置备用,如未拓完,要再用时,可将拓包置于大小相应的玻璃瓶口上,瓶内装水,使拓包墨面保持潮湿。

2蜡拓法

蜡拓法拓款远不如墨拓款识精美,少被采用,如墨拓不方便时,亦可采用。其方法是洗净款面,覆以拓款之连史纸,用左手握定,右手执蜡墨(蜡墨文具店有出售,也可以墨蜡笔代用)在打纸上涂擦,直至款字清晰为止。

刻钮技巧

印钮就是印章顶端雕刻出来的各种造形物象,是组成印章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印钮除具有艺术欣赏作用外,还有便于握掌钤印和钤印定向标记的作用。所以,习印者必须掌握印钮的有关知识。

(一)印钮的演变

古代玺印上端一般都有钮,亦称“印

鼻”,钮上可穿带,便于佩带,称为“印绶”。最早的

印钮出现于春秋战国。那时的印钮多为环状,故称为“鼻钮”。《说文》云“钮,系也。”说明先秦时的印钮的作用主要是佩带。隋唐时的官印加大,印章不能随身携带,加上钤印的需要,便改变了钮制的形式。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趣不断提高,钮制的形式也日益丰富起来。自明清盛行石章治印以来,钮制的造型更加精美,雕刻技艺更加精湛。印钮发展成为雕刻各种造型物象的万千世界,大大丰富了印章艺术的整体艺术性,印面篆刻艺术、款识刻制艺术、印钮雕刻艺术与印材质地浑然组成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欣赏性的艺术品类。

从印钮的社会功用来看,由秦汉至明清,官印多用钮制来区别职位,同用服饰来区别职位等级一样。特别是汉代的钮制,更有严格的规定。《汉制》中记载了这种规定:皇帝、皇后用螭虎钮;诸侯王用橐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用龟钮;中二千石公侯用兔钮;二千石以下、二百石以上则用鼻钮;其他的人就不准用钮。在印绶上(印带上),也分紫、青、黑、黄诸色。印钮成了别尊卑、分官位的一种标志。

历代私印钮的形式和种类,随着当时工艺美术与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如西汉末期王莽时期,手工艺的发展趋向工整精致,钮制也随着精致。东汉以后的钮雕风格与画风相通,整体线条粗犷浑厚、朴拙精巧,以神取形,夸张变形,抽象简括。明清石章盛行之后,出现了不少制钮专家。除通常用的立体雕塑(圆雕)外,浮雕、薄意、镂空、链条等多种技法和仿古染色、上光包浆等工艺,都应用到钮雕艺术中,使钮雕艺术更臻成熟。

(二)印钮的主要制式

历代传世印章的印钮制作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鼻钮:形似鼻孔,成圆环形,以穿绳子作佩带用。主要特点是钮和钮上的穿孔都比较细小。战国玺印的钮环、钮孔细小,秦以后逐渐加大。鼻钮一直沿用至明清。这一钮制形式较为盛行。

2瓦钮:形似筒瓦形,钮孔较大。自秦汉至明清的官私印中均可见到。

螭虎钮

驼钮

虎钮

3桥钮:比瓦钮跨度大,同印章边缘齐,形似桥梁横跨。多见于汉私印。

4坛钮:亦称覆斗钮。见于汉魏玉印。

5台钮:多为多层式的坛钮,顶层有柱。元官印中可见到。

6亭钮:钮制连同印章整体如同一个小巧的石亭。始于战国私印,历代均有。

7柱钮:形似方长柱体,并有孔,可穿绳子。见于战国及曹魏私印中。

8短柱钮:宋元官印加大,不便佩带,便制成不穿孔的短柱钮。

9木弋钮:近似柱钮,但柱体横截面为椭圆形体,无钮孔,是明清官印通用的钮制。

10觽钮:形似牛角状。传世战国私印中可见之。

11环钮:形如圆玉手环,以便携带。见于汉私印。

12人形钮:钮上雕刻着人的形状。始于战国私印。传世罕见,近世喜作。

13龙钮:龙形。传世龙钮见于五代、明、清。今人多作龙钮。

龙钮

凤钮

14凤钮:凤形。汉印中可见之。今人喜制凤钮或制龙凤钮。

15虎钮:虎形。汉以后可见之。今人亦多有制者。

16狮钮:狮形。汉至明清多作之,近现代亦喜作狮钮。

17驼钮:如橐驼即将远征之态。汉至魏晋授给兄弟民族的官印中有此种钮制,私印中可见到。汉初骆驼形态写实,东汉时则变为拙朴写意。

18龟钮:汉初龟钮颈不伸出,后期龟首上昂。《汉旧仪》云:“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二千银印青绶,皆龟钮。”说明汉代不仅以龟钮作为区别职位的一种钮制,而且还说明印绶的颜色也是区别职位的一种标志。

19兔钮:《汉制》曰:“中二千石公侯用兔钮”。

20螭虎钮:汉君主有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意取威猛,以伏臣下。

21马钮:多作成骏马屈腿之状。十六国赵官印中可见到。

22羊钮:传世羊钮见于汉、晋时授给西北少数民族头领的官印中。

23鸟钮:以无名小鸟站立之态作钮。战国玺印和汉印中可见到。

24鱼钮:形如鲤鱼击水之状。见于汉印。

25蛙钮:汉私印中可见之。

26象钮:汉私印“丁苍之印”为此类钮。

27鹿钮:见于汉私印“靳君”一印,其钮制精致。

28蛇钮:如蛇行之态。汉官私印中均可见到。西汉写实,东汉写意。多见于汉授给少数民族头领的官印中。

蛇钮

坛钮

提梁钮柱钮

29辟邪钮:始于战国私印,秦汉以后的私印沿用。取其辟邪除恶之意,多作镇墓兽,形略近于狮,而威严过之。据《后汉书》载有:邓州南阳出土两石兽,刻有“天禄”、“辟邪”之名。

30带钩钮:刻于钩挂佩物的带钩印章上,意在一物二用。

31二套印钮:母印钮作母身,子印钮作子身及头部,套合成整体。也有母印钮作母体,子印钮作子体,套成如母抱子之状的。

32戒指钮:即钮与印章作成戒指形状,一物二用。始于战国私玺,今人制作戒指常仿效此法。

33钱钮:亦称泉钮。雕刻成盘龙之状,犹如巨龙腾空而起。《十钟山房印举》的汉印中有两方这种印钮的印章。

34提梁钮:形作提梁之状。

35穿带钮:为适合两面或多面印而作成的穿绶佩带用的钮式。

36六面印钮:用意同穿带钮式。

37薄意钮:即在印石四周作浅薄的绘画浮雕。

提梁钮柱钮

38钏钮:钏为臂环,形同戒指钮,但比戒指钮大好几倍。印章刻于钏上,一物二用。汉私印中得见之。

从历代印钮中,不但可以得到造型精巧、妙趣横生、款式多样的造型艺术欣赏,还可以借助它来判定印章的年代和鉴别印章的真伪,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手工艺术、绘画风格、雕刻技术及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运用于考古与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是我国古典艺术瑰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篆刻艺术的发展,钮制艺术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印钮的雕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