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99

第99章 飞将军李广不得封侯之谜

李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结发(20岁左右)与匈奴战”,“大小七十余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成为一名传奇式的英雄。因此后代将士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寒》一诗中赞美道:“但使庐城飞将(即李广)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一诗中也感叹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就是这么一位名将,虽然他的许多部下都获得了公侯一级的爵位,而他自己却终身没有封侯,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李广向一位相命看风水的人请教。这个人问他一生中可曾做过什么亏心事,李广说自己曾坑杀过八百名已经投降的羌人。这位相命先生说:“杀害已投降的人是最大的罪孽,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这个说法迷信色彩十分浓厚,不可信。

第二种说法是李广丢了官职在家闲居,一天夜里,打猎归来已很晚,经过霸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北)这个地方,负责管理地方治安的霸陵不放他通行,李广手下人就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啊!你知道吗?”谁知这位霸陵尉喝醉了酒,他轻蔑地回答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过去的将军!”李广很生气,后来官复原职,带兵打仗,就借故杀了这个霸陵尉。明代人董份认为:李广这种做法太缺少大将风度,因而一生不能封侯。这在封建社会相对来说,只是一个小节,其他封侯者还不知滥杀了多少无辜呢!所以,这条理由也不能令人信服。

第三种说法是讲李广“治军不严”。宋人何去非认为:李广治军,只求自便,纪律松驰,警戒不足,只讲恩,不讲威,因而不能立大功封侯。其实,李广治军,形散神凝,他省去的只是一些繁文缛节、表面文章,对征战大事还是十分严肃认真的。这一点,司马迁、宋人叶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都作过中肯的评价。

第四种说法是:李广是位“常败将军”。宋人黄震、司马光都持有这种观点。理由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的几次战斗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实,司马迁为了突出这位悲剧英雄的不幸遭遇,只是选择了几次“败局”来演染,并非李广的“七十余战”都是吃败仗。若真是“常败将军”?司马迁又怎么会称他为一代“名将”?当时的匈奴士兵又怎么会对他十分敬畏,称他为“飞将军”呢?

第五种说法是:李广不是军事全才,多勇而少谋。但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例来看,李广胆大心细,谋略过人,他多次以智斗摆脱困境、战胜敌人。所以,这一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其实,李广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最高统治者执行任人唯亲的方针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斗争造成的。汉武帝对李广持有偏见,认为他“数奇”(命不好),暗中下令限制他的行动。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大将军卫青出于私心,撤掉了李广的前锋职务,由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担任。公元前114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进攻匈奴,因迷失道路贻误战机,自刎身亡。因此只有联系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来理解,许多历史现象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