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86

第86章 诸葛亮手上拿柄羽扇之谜

在戏曲舞台上,诸葛亮出场时,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手拿一把羽扇,这已成为他的一种“标准造型”,而且,这一形象最迟在唐代已出现。除了诸葛亮,另外一些风流儒雅的大将形象也往往是手执羽扇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东吴大将周瑜时就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来突出他镇定高超的指挥才能和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的造型总少不了手执羽扇呢?

自东汉之后,统治阶级内部危机日益加深,倾轧日趋激烈,贵族和知识阶层为了远身避祸,往往不谈现实,专务“清谈”。所谓“清谈”是专门谈论一些玄虚深奥的命题,既不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又可以显示学问修养的高深。在清谈时,为了显示儒雅风度,用姿态帮助说话,手中常常抓一些道具,如羽扇、如意等。这些道具就被称为谈具。 《具书?艺术传》载:吴猛渡江回豫章时遇上大风浪,但他镇定自若,一点不慌张,还用羽扇轻轻划水,显示出临危不乱的风度。

古代的羽扇形状和现在差不多,较早的羽扇用木骨作柄,柄比较短,上面排列十根羽毛。到东晋王敦时,改变了羽扇的样子,做成长柄,以便于手握,羽毛也由十根改为八根。

魏晋时期,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这些人往往既是武将又是文人。如杜甫的祖先杜预,既是名将,又是研究《春秋左氏传》的专家,当时号称“左传癖”。他出外则领兵打仗,回朝则与风流名士终日畅谈。注重人的风度气质是这一特定时代的风尚。当时的武将出外打仗时,也追求一种镇定自若的风度,时时带一柄羽扇在身边。西晋顾荣与陈敏作战时,顾荣拆毁了桥梁,陈敏率领部队万人乘船渡河,但还没来得及渡完,顾荣一挥羽毛扇,陈敏的部队就溃不成军了。这简直是奇迹,一把羽扇就挥退了万余雄兵。虽然,这里面包含着夸张,或掺杂着神话,但可以看出人们对武将手挥羽扇、镇定自若这种风度的崇拜心理。

和顾荣相似,陆法和也有一把神奇的扇子。《北史》载陆法和隋梁元帝作战,准备纵火烧毁敌人的船舰,但不巧风向不顺,陆法和就手执羽扇一挥,风向立即改变,帮助他们火攻成功。这个故事无疑对后人描写诸葛亮手执羽扇,“借东风”攻曹营的故事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出山之前也是名士,他还是蜀国军队的主帅,因此,他和魏晋时期出身于名流士族的将帅一样,也常常手执羽扇指挥战争。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妒)在渭水边上摆开阵势,准备打仗,诸葛亮乘着素装小车,摇着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也禁不住连声夸奖诸葛亮好风度,不愧为名士后代。手摇羽扇成了诸葛亮指挥作战时的特征,戏剧舞台上也就将它形象化地沿袭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