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81

第81章 说蔺相如是谦让致胜的政治家之谜

战国末期,楚国被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被迫迁都。齐国自被燕将乐毅攻败之后,一直元气难复。秦国越战越强,与其余六国的势力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除赵国外,其余五国均不是秦国的对手,只有赵国,一方面是由于赵国的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于大将廉颇和国相蔺相如的拼力苦战。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专门为他们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其评价是很高的。

廉颇为大将,是积攻城野战之功所致,而蔺相如成为国相,则是由于完成了两次重大的外交使命。

秦国曾接连不断地攻打赵国,可总未得逞,于是,秦王就想采取其他办法来挟持赵国,秦国采取的办法是假意跟赵国交好,再用外交手段把赵国置于被动地位。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就派使者去对赵王说,秦国愿以15座城池的代价去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这使赵国极其为难。

关于这块“和氏璧”,还有一段奇特的来历。据《韩非子》记载,从前有个楚国人,名叫卞和,在荆山脚下得到了一块玉矿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令玉工检验,玉工不识真假,竟说是一块石头。厉王发怒,把卞和处以刖刑,砍掉了他的一只脚。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结果又遭到了同样的待遇,被砍掉了另外一只脚。到了文王即位,卞和不敢再去献宝,只是抱着玉石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了鲜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打听卞和为何哭泣,卞和说:“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脚,而明明是一块宝石,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真诚的人,却被说成是骗子。”于是,文王把玉石交给玉工,再认真琢磨,果然是块稀世宝石。

赵国倒不是爱惜这块玉,而是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白白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损害了赵国的形象,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发兵攻打自己,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时,宦官头目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蔺相如智勇双全,可能会有办法。赵王无计可施,只好把蔺相如召来。

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要求,若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无人可遣,我可以勉强充数。如果秦王把城池给我们,就把玉璧留在秦国,否则我就‘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在宫中接见了蔺相如。秦王高兴地随便坐在那里,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玉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爱之欲狂。蔺相如站在下面,无人理睬,过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交割15座城池的事,便知秦王有意欺诈,就按事先想好的计策说:“璧上有点小毛病,不经指示,很难看出,请让我指给你看。”秦王没有防备,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靠近大殿中的柱子,“怒发冲冠”,大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向赵王索要,赵国大臣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又不讲信义,只是仗着强大,就想靠几句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给你送和氏璧来。但我以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一大国的君主呢?而且仅仅为了一块无用的玉璧,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也是不值得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五天,亲自在朝堂上把国书和玉璧交给了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可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大王却傲慢无礼,态度随便,而且把美玉交给宫女传观,这是污辱赵国;而且你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这是无意交换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来。现在,玉璧在我的手中,您如果一定要强迫我,那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怒气不休,眼睛斜视柱子,准备猛砸。

秦王生怕毁了玉壁,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假装地指指点点。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出于真心,也就来个缓兵之计,要秦王像赵王一样,沐浴斋戒五日,表示恭敬,才能接受和氏璧。秦王看着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一要求。

蔺相如回到官舍,连忙做了周密布置,派人穿着麻衣布衫,化妆成老百姓,偷偷地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回了赵国。

过了五天,秦王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蔺相如走上朝廷,张开双手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从未听过哪位国君讲过信义,我也怕受了你的骗,所以把宝玉送回赵国了。赵国是弱国,秦国是强国,只要秦王是真心诚意用15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是不敢不答应的,只要派一个使臣去,赵国马上就会送和氏璧来。”

秦王和大臣们听罢,十分愤怒,但蔺相如所说句句是实,无法辩驳。看看蔺相如毫不惧怕的样子,也无可奈何,即使杀了蔺相如,也无用,反落个恶名。不如放了蔺相如,倒显得秦国宽怀大度。就这样,蔺相如“完璧归赵”,既保全了赵国的玉璧,又未给秦国落下把柄,还给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蔺相如也因之声誉鹊起。但秦国并不因赵国出了个蔺相如就不再吞并六国。过了两年,秦国又夺取了赵国的两座城池。后来,秦王一想,不如索性与赵国交好,等灭了别国,再想法灭赵。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使者约会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赵王怕做“肉票”而不敢去,而廉颇和蔺相如认为该去。赵王最后决定去,同时让蔺相如同往,廉颇在国内辅佐太子。廉颇向赵王请求说:“这次赴会,吉凶难卜。去渑池来回不过30天,若逾期未归,我可否立太子做国君,以免秦国挟持大王呢?”赵王同意了。

赵王与秦王两人在渑池相会,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天下大事,似乎很投机。酒酣耳热之后,秦王借酒盖脸,开玩笑地对赵王说:“听说赵王精通音乐,请为我弹一弹瑟。”赵王无法推辞,秦王立刻让史官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赵王气得脸都紫了。这时,蔺相如端着一只瓦盆走到秦王面前:“听说大王善于击缶。”秦王立即大怒。蔺相如说:“大王的军队虽多,但现在却用不上,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血溅大王。”秦王看看没办法,只好击了一下缶。蔺相如忙命赵国史官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在整个宴会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蔺相如以牙还牙,机智巧妙,毫不退让,秦国始终未得到丝毫的便宜。因为这两次外交,蔺相如冒生命危险保全了赵国的尊严,使赵国摆脱了被动的局面,为了答谢他的功劳,赵王拜他为上卿,位置比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且他素为贱人,我不忍在他之下。”但蔺相如好像没有听说一样。几次驾车出门,远远看见廉颇,为了避免碰见,早早地躲开了。这样时间一久,蔺相如的门徒觉得太窝囊,忍受不了。而蔺相如却对众人说:“各位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可怕?”众人说:“当然是秦王可怕。”蔺相如说:“这就对了。试想秦王那么强大,各国诸侯都畏之如虎,我却敢在朝廷上当众责骂他。然而,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赵国,其原因是我与廉将军能够同心协力对付秦国,如果我们两人争斗起来,那就必定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所以,我这样做,是以国家的安危为重,不计较个人的私仇啊!”

这些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恍然大悟,既感动又惭愧。他是个坦诚正直的人,一旦悔悟,就真诚地感动。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就按照古人最隆重的仪式,光着脊梁,背着荆杖,表示任由责打,到蔺相如处“负荆请罪”。蔺相如也很感动,亲自把他扶起来。从此,“将相和”,两人更加互相尊重,结成生死之交。因为他们,秦国在以后的十多年内,未敢发兵攻打赵国。

蔺相如对外以强硬机智取胜,对内以柔和谦让致胜。不愧是战国时期的名相,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需要指出的是,谦让致胜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谦让必须以坚强厚实的智能、品德、道理、权位和实力作后盾,否则就成了被迫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