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41

第41章 胡适婚姻之谜

胡适,名噪一时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学贯中西的博士,西学的早期倡导者:他的夫人江冬秀。一个足不出户的乡村女子。三寸金莲,目不识丁。婚礼上,一个西装革履,一个花袄绣鞋。相映成趣。他们怎么会走到一起永结连理的呢?

胡适还不到四岁时,他五十五岁的父亲胡传就客死他乡,胡适的生母冯顺弟当时还未满二十三岁。冯顺弟是胡传的第二个续弦,十七岁嫁到胡家,成了六个孩子的母亲。但胡适的兄长们并不尊重这个继母,还要时常给气受。性情宽厚软弱的冯顺弟也只能向隅而泣,同时,她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胡适的身上。

冯顺弟望子成龙,省吃俭用。她用多交学费的方式让教书先生特别照顾胡适。别人一年交两元,她第一年就交六元,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胡适上私塾时才三岁多,但他天资聪颖,在先生的严格要求下,打下T@1实的国学基础。冯顺弟对胡适也严加管教,她的言行对胡适影响颇深。后来胡适曾说: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在家乡读了九年书,十三岁时,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女方是附近一个仕宦人家的女儿,名叫江冬秀,比他大一岁。虽然江冬秀出身并不低微,但文化水平很低,认不了几个字。胡适的母亲找算命先生测了一下二人的八字,竟然是天赐良缘。没想到,正是这“天赐良缘”,给他带来了一生的爱情悲剧。

订婚后,胡适来到上海求学,后来,又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胡适在美国的七年里,国内家道中落,母亲又疾病缠身,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业,冯顺弟写信勉励儿子专心用攻,不要为家事分心,她还变卖首饰为儿子购买书籍。对于这博大而深厚的母爱,胡适常感不能报答而内疚。再加上有未婚妻时常陪伴在母亲身旁,这对远游求学的胡适来说也是极大的安慰。因此,他对母亲答应下来的那门亲事,绝口不提一字怨言。

但是,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新青年,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环境里,他对自己的包办婚姻也逐渐滋生了逆反情绪。尤其是在他认识了活泼开朗、才华横溢的美国姑娘韦莲司之后,他更是陷入了传统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难以取舍的痛苦之中。胡适的母亲知道了这事,便写信来询问,胡适不知如何是好。正当他犹豫徘徊之时,他和韦莲司之间也出现了感情裂痕,两人最终分手了。1917年,胡适回国和江冬秀完了婚。

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脆弱的,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终代替不了夫妻的感情世界,胡适与江冬秀婚后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后来,胡适又爱上了他三嫂的妹妹曹佩声。曹佩声在胡适的婚礼上曾做过江冬秀的伴娘,胡适对她印象很深。曹佩声结婚后,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毅然冲破家庭的羁绊,来到了杭州浙江女子师范读书。当时恰逢胡适因病去杭州,共同的遭遇使他们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最后,胡适鼓足勇气,回家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虽然没有文化,但也懂得胡适离婚意味着什么,她寻死觅活,大哭大闹了一场,甚至动起了菜刀。胡适的“家庭革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尽孝道,斯文的大学教授放弃了离婚的念头,牺牲了他自己的婚姻幸福。我们可以从他的一首小诗里,体味出他的哀怨与无奈:“我把心收起,像人家把门关了。叫爱情生生的饿死,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就这样,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博士,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精神冲突中,与一位小脚夫人共度一生。胡适在其后期的学术观点中,猛烈抨击西方式的自由婚恋,对中国传统婚姻大加赞赏,对中国旧婚姻由名分而生爱情的现象也是津津乐道。这一点倒是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