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孔子学做人智慧
4804300000006

第6章 凡事多问必有道

孔子在大庙主持祭礼每事必问,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凡事问人,自己的事就成了大家的事。2.凡事不作主,自然有人来作主。3.凡事有程序,自然有理。4.众人关注,事情就成。

凡事多问必有道

据《论语·八佾》:

子入大庙(大,音tài,后写作"太"),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刚做祭祀官时,到太庙中主持祭礼,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有人就说:"谁说孔子知礼?我看他不咋的!你看他到太庙来,每件事都要问人。"

孔子依然不管,并且解释说:"这就是我说的礼。"

孔子在此说的礼有三个意思:

一、礼是求人。礼是问人。

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有求于人,所以要客气、谦卑、他大我小。求人、问人都大咧咧的,谁理你?

孔子之所以要问人,不是学问不熟,而是太熟,因此要问人,通过"人、我、礼"三者关系的调和,最后达到和谐境界。因此孔子说:"是礼也。"即此。凡事多问,就知道别人所想,就不会一厢情愿,更不会执礼以害人。

二、礼是为众人。

孔子在此求人、问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众人。

孔子主持祭祀,乃是为众人做工。先前我说过,孔子是个大祭司,大祭司做的工作就是带领众人祭拜上天,这其中的技术问题甚为复杂,不能出差错,否则要误及众人。因此要问。

孔子祭拜的上天全称为"昊天上帝",是商民族与周民族传统信仰的神,孔子作为商人后裔与周人文化的继承者,当然也是信神的。

孔子编《诗经》,在书中编入了大量赞美上天的诗篇,如《诗经·鲁颂·门必宫》:

"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意思是:上天是我们的依靠,有了这个依靠自然无灾无害。

《诗经》中这些赞美上天的诗篇,与《圣经》中的诸多赞美上帝的诗篇很相似。

孔子说的礼,乃是敬畏神的意思。礼首先是对神谦卑、服从。其次是引导众人信神,通过第三者的力量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底,礼不是为人,而是为神。人是不重要的。

但礼落到实处,是为众人。

三、礼是为自己。

这一点最重要,也是孔子礼学的要义。杨朱为我,孔子尊我。所谓"尊我",略同于佛陀说的"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孔子与杨朱比,尊我而不为我。孔子是以"弃我"的方式"尊我"的。"尊我"其实是"尊我的神"。所谓"弃我",指弃人性而归神性。

孔子与佛陀比,尊我而无我。孔子说"勿我",就是指凡事不能自我为中心,则近道也。佛陀是自觉的人,孔子是自弃的人。自弃,指弃人道而近神的道。孔子的礼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不为人服务,而是引领众人为神服务。孔子的中庸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凡事淡出自己,强化他人,一切由大道来主宰,我只需要做一个平庸的人。

孔子主持祭祀,以大祭司的身份去问人,别人觉得他不行。他却说:"是礼也。"

孔子公然宣称自己的行为就是"礼"---众人的法则,可见孔子说的礼不是从他自己身上出来的,本乎道,施于人,成乎礼。

孔子中庸之道

1.凡事问人,自己的事就成了大家的事。

2.凡事不作主,自然有人来作主。成则有誉,败则无伤。

3.凡事有程序,自然有理。

4.众人关注,事情就成。

不管因何关注,只要关注就好。孔子不问人以礼,而问人以事,于是他的礼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