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孔子学做人智慧
4804300000015

第15章 绝不做能力不及的事

孔子不在齐国做官,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不勉强做事。2.不凭兴趣做事,而是凭理智做事。

绝不做能力不及的事

据《论语·微子》: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子在齐国期间,齐景公多次向他问政,孔子就向齐景公大谈为君之道。

有一次齐景公要聘请他,说:"我不能把您当季氏,请让我把您用季、孟之间的品级对待。"

什么意思呢?

齐景公是说:我不能把你聘请为最高级别的官员,但可以聘请为相当高级别的官员,怎么样?

季氏、孟氏都是鲁国的高官,又都是鲁国的乱臣贼子,不要忘了,孔子之所以从鲁国跑到齐国来,就是为了避开季氏、孟氏。现在齐景公拿季氏、孟氏与孔子作比,孔子当然不高兴,不会答应。

但孔子不在齐国做官,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做不好。

他在鲁国做官还可以,要说在齐国做官,实在是另一套学问。

在齐国孔子没有群众基础,又没有公共关系,他的政治主张又与齐景公冲突,当然不做比做了好。

当时齐景公用晏子为相,孔子与晏子不是一类人,孔子当然不会在晏子手下当差。

况且这时鲁昭公已成为齐景公的臣子,要是孔子再做齐景公的臣子,等于与原来的君主一起做事,平起平坐,这是于礼不符的,当然大大不可。

孔子中庸之道

1.不勉强做事。

孔子追随鲁昭公到齐国,是心甘情愿,没有半点勉强,发乎内心。但要说在齐国做官,没在当初他的计划内,实在突然且勉强。

做事要么毫不勉强自己,要么完全勉强自己,没有别的可能。孔子中庸之道十分讲究发乎内心,从根本上讲它是没有勉强的。

2.不凭兴趣做事,而是凭理智做事。

有的人看到中国文学艺术发达,就断言说中国文化只讲感性,不讲理性。却没看到中国不但文学艺术发达,哲学与科学同样发达!

因此梁漱溟先生谈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就是智性发达。"

那时叫"智性",即理性、理智。

中国文化相当理性,并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从孔子身上完全展示。

孔子乐意在鲁国做官,但当他到了齐国,齐景公请他做官他也不做。

同样是做官,此官非彼官。

同样是国家,齐国非鲁国。

但孔子就是孔子,到哪里都一样!

在鲁国做官的孔子就是在齐国不做官的孔子。

孔子在齐国不做官做什么?听音乐啊。原来做官的孔子随着所处之地的改变,变成了听音乐的孔子。

音乐为艺术,是感性之所发。做官是科学,是智性之所发。孔子无论听音乐还是做官,都能做好,在他身上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统一,统一后又归于理性。

上面我们讲了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发于内心,此处又讲孔子的中庸之道是理性,岂非矛盾?一点也不矛盾,那发于内心的正是高度理性的大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