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与地名文化
4790800000014

第14章 1934年

6月底,毛泽东被革职后身着便装,来到站塘李官山红二十二师驻地视察,他和师参谋长孙毅作了谈话:“你是什么地方人,好大年纪?”毛泽东问。“籍贯河北,今年30岁!”有些拘谨的孙毅,出语简洁而规范。“哦,河北,好地方哇。山川粗犷,人杰辈出,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渤海,西连太行山,南接广阔平原,北有万里长城。历史上,人们把河北称作燕赵大地,古人说燕赵多慷慨之士。”毛泽东赞美河北这块土地。触及到历史,毛泽东谈锋稳健,他点燃一支烟,接着说:“有一出戏叫《荆轲刺秦王》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起来使人感到悲壮慷慨,易水这个地方你去过吗?”面部略显愧色的孙毅回答:“没有去过。我的家乡在河北东部大城县,是个穷地方。”眉宇间透着诚恳的毛泽东淡淡一笑,说:“噢,大城,为什么叫大城?有大城就应该有小城,才对称呀!”稍加思索的孙毅,想了想,回答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国文老师说,大城古称平舒,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以城防坚固之寓意改名大城县。”

[附注]据康熙《大城县志》卷一,大城原系隋唐之平舒县,“后周幽州永清地置霸州,更平舒名大城属之。史记显德六年,世宗率步骑数万克益津关,得瀛鄚二州,割鄚之文安、瀛之大城属霸焉”。

红军渡过湘江后,在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油榨坪休整。根据总部的命令轻装,王稼祥把一时用不上的东西都扔掉了。他问毛泽东:“老毛,你都轻什么装啦?”毛泽东眼睛不离开书本:“我已无装可轻了,过湘江前,我连饭锅、牙刷、牙粉都轻装了。”王稼祥望望毛泽东的铁皮箱,问道:“你铁皮箱里还有那么多古书,都是必要的吗?”毛泽东放下书本,认真地说:“《三国演义》、《水浒》,还有一些唐宋诗词,路上拣来的地方志,都是必要的,比饭锅、牙刷还必要。”

据黄有凤将军回忆毛泽东:长征途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困难,他都始终没有忘记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当机要秘书,每攻下一个县城或是每到一个重镇,他都让我们这些身边的同志为他收集县志和地方志看,一看就是大半夜。他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民俗风情、社会情况,并把这些新得来的知识运用到革命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