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81

第81章 城市经济与工业化进程(11)

一、加强领导,精心谋划,统一调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一线三点”工程总指挥部,赋予了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职能和职权。抽组精兵强将组成了六个工作班子。在决策及方案调研论证中,各级领导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指导方案筛选论证,排忧解难。工程实施中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到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协调解决人员、资金、土地等实际问题,在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现场办公专题研究解决问题。为加强协调调度,建立了三日调度制度,召开60多次调度会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充分发动群众,凝聚社会力量,加强密切配合,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拆迁安置工作量大面宽,情况复杂,在实施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最大限度的维护好广大拆迁户的根本利益,赢得了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各界都从建设平凉、发展平凉的大局出发,识大体、顾大局,支持了“一线三点”工程建设。

三、调查研究,完善政策,狠抓落实,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为推进工程建设,研究完善政策,形成了一套具有系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拆迁建设及城市开发建设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平凉城区“一线三点”工程建设的公告》、《关于道路用地和公益性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公告》、《关于土地收购储备有关问题的公告》、《关于柳湖新区规划建设有关问题的公告》、《关于崆峒大道西新桥至四十五研究段、宝塔路中段、农科路南段、暖泉路中段道路拆迁改造建设有关问题的公告》等十五个公告。确定了边拆迁边建设,边拆迁边安置工作原则,既解决了拆迁户的后顾之忧,又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确定了“拆一还二”的划地安置政策,最大程度地照顾了广大拆迁户的利益;确定了“以拆迁户带建设,拆一免一,以建设带拆迁,拆一免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政策,不仅加速了工程进度,而且节省了建设资金;确定了经营城市、低成本拆迁建设的原则,盘活了土地资产,拓宽了融资渠道。

四、团结拼搏,无私奉献,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思想和作风保证。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在整个拆迁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没有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在防治“非典”的日子和连续阴雨的季节,干部群众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的奉献精神,人人讲团结,个个创一流,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在工程一线,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坚持依法行政,公开公平公正,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法律保证。根据拆迁安置政策性强的特点,坚持“三公开”原则,即:拆迁范围补偿标准公开、拆迁档案公开、拆迁进度公开,从而加强了拆迁工作的透明度,把拆迁建设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之中,赢得了被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规章,加强项目的程序管理、招投标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规划项目审批程序,实行三级审批制度,确保了政策落实和工程质量。

六、把握舆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报道,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一线三点”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市政府发布的15个拆迁建设公告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支持“一线三点”工程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线三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得益于科学决策和政策引导,得益于全体建设者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得益于精心谋划和严格的管理,得益于强有力的宣传引导和组织动员,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

“一线三点”工程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难点。“一线三点”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这仅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城市建设的重头还在后面。要认识到拆迁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严竣,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建设资金不足,拆迁建设工作还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一是建设资金缺口大。截止目前,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300多万元。但实际到位资金只有3039万元,缺口2200万元;二是由于长达近50天的阴雨和雨雪天气的影响,造成崆峒大道路基工程、东湖公园等建设工程工期相对滞后;三是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电力杆线迁移、大道油路工程未能完成计划;四是由于认识问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违规建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线三点”工程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是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一线三点”工程建设的任务。工程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在第十六届西部商品交易会之前全部完工。要考虑到雨季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要加强工程调度,严格管理,把地下管线工程、路基修筑工程、桥涵工程、街景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穿插结合起来,加快总体进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打赢这场硬仗。

二是采取市场经济的手段,做活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我们的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搞城市建设。要通过市场的手段,盘活城市资产,通过城市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来筹集建设资金;要由市一级政府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改革土地出让的方式,全面推行土地挂牌竞标拍卖,实现城市土地资产的增值,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三是严格执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城市建设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依法建市、依法治市的原则,保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的标准适度超前,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突出精品意识,把平凉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景设计之中。要树立和维护规划管理的权威,真正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坚决制止违反规划或未经规划部门审批的项目。

四是研究柳湖新区的开发建设问题,开拓平凉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按照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在搞好“一线三点”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抓紧做好新区建设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定工作,适时启动实施柳湖新区的开发建设;要重视招商引资和房地产开发工作,加大商贸设施和住宅建设的力度;要积极引导党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实体按照新版城市规划确定的区城布局和城市功能,在柳湖新区选址修建新的场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实施城市综合整治和管理,整合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事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的内涵塑造城市新形象。要适当扩大拆迁整治的范围,确定二期拆迁的任务;要在规划建设新的城市景观的同时,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整合城市街景形象;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采取教育、引导、严管等手段,逐步培养市民维护城市形象的素质。

六是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一线三点”工程按期竣工。要进一步树立和提高城市建设工程总指挥部的领导权威,强化指挥、调度、协调的职能,保证政令畅通;要深入群众,深入工程建设一线,现场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对一些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为城市建设献计出力;市、区两级政府既要独立完成各自的建设任务,又要树立大局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形成城市建设的合力。

七是要继续弘扬无私奉献、拼搏实干的创业精神和优良作风,推进工程的顺利实施。要保持苦干、实干、忘我工作的作风,保持建功立业、知难而进的斗志和开拓创新精神;要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一线三点”工程的实施;要不断探索符合平凉实际、切实可行的城市建设的新路子,制定出台科学的开发建设政策,推进事业的发展,在创造城市建设业绩的同时,树立起创业创新的精神丰碑。

(根据2003年5月23日《在平凉市“一线三点”工程建设汇报会上的讲话》整理)

建设经济强市加快小康进程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纵观全局,看准21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做出的历史抉择,也是在对国内外形势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小康建设的科学内涵,平凉提出了努力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奋斗目标。当前,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实施对策,加快发展速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从平凉的发展现状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平凉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2000年全国已总体上迈向小康,而平凉总体上才基本解决温饱,全市只有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人口及教育卫生等条件达到或超过了总体小康的标准,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还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就小康实现的程度来讲,2000年全国为96.8%,而平凉仅为78.8%,相差18个百分点。在小康建设的指标体系中,200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54美元,全省是475美元,而平凉只有345美元,同全国、全省分别相差509美元和130美元,从整体上讲,比全国落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面对这样的差距,必须认识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平凉的比较优势,努力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建设经济强市,关键在一个“强”字,主要体现在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把平凉成为陕甘宁交汇区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中心,使综合经济实力在甘肃东部乃至中东部地区位居前列,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从平凉的发展优势上看,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一是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平凉地处陕甘宁交汇处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同时,又处在陇海经济带的西部中心、兰新线经济带的东部沿线,起着承东启西,联接陇海、兰新两大经济带,促进陕甘宁交汇区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银武高速公路和平定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将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联系,使平凉能够尽快融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西安都市经济圈的开发建设之中。二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平凉煤炭储量达到34.4亿吨,占全省总量的40%,总装机容量为120千瓦的平凉电厂4台机组年底将全部并网发电,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遍布平凉,石灰石资源储量丰富,发展煤电、旅游、建材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三是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平凉气候温和,地理环境差异性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被国家确定为苹果最佳适生区,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四是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平凉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煤电、机械、建材、化工、制革、食品加工等工业优势行业和林果、草畜、蔬菜等农村支柱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和“杨晓明精神”成为激励平凉人民艰苦创业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经过近两年的加快发展,全市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发展局面,干事创业的气氛越来越浓。全市防治非典实现零病例,经济发展出现高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6%,创造了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前列;工业实现利润由同期亏损4034万元转为整体盈余532万元,实现了近三年来第一次整体扭亏增盈的目标;招商引资项目71项10.73亿元,实际到位2.09亿元,创历史新高;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5.8%和24%。联合华亭煤业集团、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佛明制药有限公司和银星纺织公司四大企业对我市六户国有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和整合,与深圳兰光集团签订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等多项技术合作协议,华能集团投资45亿元的平凉发电公司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展开。东部经济强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五是有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良好机遇,将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投资和项目,加快发展步伐。因此,把平凉建成甘肃东部经济强市,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从发展阶段上看,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进程,必须坚持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实施“三步走”战略。基本构想是,抓紧干好头五年,积极谋划好后三年,科学规划好以后十年。第一步,到2007年,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小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保持GDP年均增长1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基本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020年,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开始向更高阶段过渡,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步入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经济实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经济强市行列,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

二、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进程,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