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71

第71章 城市经济与工业化进程(1)

制度创新就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时代。面对中国入世,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面对稳定解决温饱、农民致富和小康建设的历史任务,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可能,学习和借鉴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将有助于指导和推动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跨越式发展及其内涵

跨越式发展是指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借鉴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后发优势,跨越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走过的某些发展阶段,用较短的时间实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较长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从而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的一种赶超战略。跨越式发展排斥因循守旧,也不主张盲目冒进,它在理论上有不断更新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有发达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一、跨越式发展以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为主导,打破传统的经济格局和发展模式,以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为特征。二、跨越式发展以超常规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能力,促进社会财富的聚集。三、跨越式发展是战略性的、长期性的跨越。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以及我国的深圳、温州、苏锡杭等地区无不是在跨越式发展中走出了经济落后的困境,赶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潮头。四、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基点,其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创业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的形成,其保障是创新制度的建立,其核心是技术的创新和跨越。五、跨越式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积聚、社会财富的积聚、创新文化的积淀,以及社会精英共同作用的结果。六、跨越式发展以新兴产业或主导产业为龙头率先实现超常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模式

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和产业引领。这种以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和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可以改变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可以加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把这个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产业发展道路称之为经济快速增长或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人类对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探索十分丰富,目前理论界归纳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贸易带动模式。社会分工或商品贸易的存在源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在贸易中输出本地区要素成本低的产品,输入本地区要素成本高的产品,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这是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源泉。贸易带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源输出阶段。在贸易初期阶段,国家或地区输出具有特色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初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输出承担着获取外汇和高额利润实现原始积累的重任,只有获得外汇和利润,才能较快地建立和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制成品的输入。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就主要依靠输出生丝、陶瓷、杂货等特产来换取外汇和技术。第二阶段是产品输出阶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逐步替代资源或初级产品的输出,并通过输出产品的产业链条和社会分工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贸易带动模式的国家或地区除了具有比较丰富的可供出口的资源外,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精通贸易的人才和积极的贸易政策。我国的义乌市堪称重商兴市贸易带动跨越式发展模式的典范。

工业赶超模式。工业赶超就是突破传统经济的模式,以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目标以工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方法是以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和垄断经营加速工业发展。市场国际化,生产精品化,以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加速重工业或轻工业的发展,是实现工业赶超的基本途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缩小同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19世纪初,英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美国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0%。不足百年时间,美国采取工业赶超战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4%,是英国的2倍。到20世纪中叶,美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英国降到不足10%。前苏联在沙俄时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实施工业化赶超战略,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后,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日本,19世纪中叶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实施工业跨越战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足30年的时间,由农业国变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工业强国。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也是如此。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战略的转移,走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赶超战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和基本模式。

科技进步模式。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现代经济的起源》中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持续进步。实现科技持续进步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持续性积累和创新的科技持续进步体系,这一体系包含科研、发明和革新三个因素。二是科学理论、发明家和具有革新精神的企业家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且三者长期持续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持续进步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和源泉。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起,依靠有效地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外国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科技持续进步,使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了自主科技持续进步体系,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制度创新模式。美国着名的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一个有效的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和制度,在价格调节下的有效市场不可能出现,经济快速增长也不会发生。着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也指出,经济起飞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对于落后国家或地区来说,政府不仅要供给制度和规则,还要供给制度的执行。美国的独立和工业化均晚于英、法和德国,而美国的工业却在几十年时间内超过了英国,靠的就是制度创新。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激励和保护了技术创新,技术革命为工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源泉。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之所以会出现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以及不断完善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密不可分。

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并不是某一种模式的孤立运行,而是以某一种模式为主导,多种模式相互交替、相互转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跨越式发展还包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资源条件、地缘环境、财富积累、政治经济体制等多种原因。但生产方式的变革具有决定意义。

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灵魂

跨越式发展模式的选择是根据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而确定的。但有一条基本原则是共同的,那就是打破常规,自主创新。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结合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优势,没有创新就无法打破现状,没有创新就无法加快发展,没有创新跨越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自主创新,是指建立在民族和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具有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和应用科学价值,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家工业化战略的推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为我们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体制和制度保障。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范围的经济技术交流,人才制度的改革,以及地域差别形成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以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实现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就是要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振兴民族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和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牺牲精神和拼搏奉献精神,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只有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才能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需求、新市场和新出路,才能在面临落伍身处逆境和挑战中自强不息,探索并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要制定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对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物质奖励、得到社会崇尚,培育和构筑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实现自主创新的另一个前提,是创新思想的问题,也就是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价值无法用货币衡量,但其产生的社会推动和历史价值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前提,任何创新都源于理论创新和观念的创新。创新思想,就是谋求发展的理论突破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即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创新需要雄厚的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必须具有超前意识,但不能急功近利,要以长远利益和大局意识指导创新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创新的历史,在人类创新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毛泽东、爱因斯坦、哥白尼就是革古创新的典范。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和伟大实践。观念创新就要转变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用新思想、新思维、新突破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常规。改革就是打破常规,突破现状,如果思想僵化观念落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无法实现创新,没有突破根本谈不上创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靠的是思想解放、转变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渡时期,我们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历史任务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经济社会主体发生变化,我们要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跨越,实现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变,不仅需要的是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质的突破。我们处在谋求质变的发展时代,因此,必须打破常规,以新的发展理论和思维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工业强区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就是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没有观念的创新,没有科学的创新精神,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创新理论和创新体制的保障,就无法实现工业强区和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

我们在实现基本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新形势下,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传统农业,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改革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客观地讲,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是,把一个20世纪中叶从农耕经济、自给半自给经济中脱胎,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为特征的现代经济接轨,实现发展重点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就是对现实的突破,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就是对历史的突破,就是在打破常规,实现思路创新和决策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要推进和实现这一跨越,就要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出路,寻求新模式,谋求新发展。推进跨越式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决策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需要体制创新,发展非公经济需要观念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制度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