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68

第68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18)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概念,它是经济社会工业化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根据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传统农业实施经济技术改造的过程。现代农业作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潮流,其内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尽相同,在我国对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学术界曾用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来概括为现代农业。党的十五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学术界用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来概括现代农业。综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容、条件、过程和结果,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和概括为:现代农业是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目标,以市场经济对资金、技术、物质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为基础,以农业的产业化为途径,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技术装备支撑农业,用先进的科学理念管理农业,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逐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一、要素投入的集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是效益农业,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投入,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投资效益。就是通过增加农业的资本投入、现代技术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管理实现投资的高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集约化使生产经营由注重数量和速度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移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上来;由注重物质资金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质和资金利用率来实现农业增长,使传统农业从分散经营、粗放经营走向集约化增长的轨道,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的大棚种植,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园区就是现代农业集约化投入的重要形式。

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经济前提,没有市场化,就根本谈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再是自我消费,而是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着特征,这就需要培植和确立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农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市场化的轨道。据有关资料,1880年美国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3%,成为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支点,20世纪中叶美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到世界农产品交易量的一半以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只有31.5%,中国农业一直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慢车道上爬行。90年代后期结束了农产品短缺的状况,并进入结构调整的时代,使我国农业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市场化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是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科技进步逐步替代传统农业对资源投入的单纯依赖,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用现代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培养武装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经营各个环节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因此,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科技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显着标志。

四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农业的产业化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链条,从而实现了贸工农的一体化,并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经营已不是传统农业条件下的个体行为,市场和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经济的有机部分。现代农业的这一特征在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同时,有力地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速了农村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长期以来,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生产,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人们不断寻求解决农业的小生产与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途径。我国农业的组织形式在经历了互助合作,人民公社的曲折后回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到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一体化发展道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五是市场营销的国际化。中国加入WTO,国外农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农产品需要参与国际竞争,农业融入国际经济的潮流已成为必然趋势。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成了现代农业的新特征。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术界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所谓现代农业,它指的是在现代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是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和程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们国家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完成这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其类型

现代农业的发展萌发于20世纪初,大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近百年时间。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先进技术替代了单纯的经济积累的传统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先进技术装备改造和替代了手工和畜力农具,以及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也就是用现代生产要素良种、农机、农药、农膜,电力、灌溉、化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不断更新替代人力、畜力和经验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相关领域进行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的过程,从而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的生产生活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优质高效的机器更新落后的机器,航空作业、卫星遥感、电子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气候装置广泛应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的突破和具有多种优良特性的动植物品种不断更新,适合不同农作物和畜禽需要的复合肥料和混合饲料普遍推广,以及经济数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生产控制和管理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特征。这一切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现代农业源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率先在英、法、德、意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盛行,随着工业化步伐在世界范围的加快,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各国的工业化、市场化程度,以及资源条件的不同,采取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建国后,随着国家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在东北、华北、新疆等粮食主产区进行过现代农业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体制和经济技术的原因,现代农业的发展比较缓慢。60年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农业现代化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党中央、国务院把现代农业的发展列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迎来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根据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且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加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各地采取了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用资本、技术和设施的投入替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性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传统农业提出了挑战,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我国农业资源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凸现,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传统农业的低效益和低增长,加之体制的因素,导致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四是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保证农民增加收入。五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的积累发展现代农业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我们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业的原始积累不足,社会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了要素资源的配置和农业的商品化;科技水平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问题;农业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设施陈旧,配套不全,加之分散经营,无法发挥现代农业的综合效应;管理体制和社会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等,这些因素已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性、基础性障碍。

现代农业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借助现代科技,融农业和非农产业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特色农业。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以保证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并实施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二、产品农业。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的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农业类型摆脱了农业生产自我消费的生产局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业生产的增长点。三、设施农业。就是集中资金和技术,用现代化的技术设施装备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工厂化的生产经营。设施农业根据动植物的生命机能,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装备,摆脱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经营的制约。大棚种植、日光节能温室和节水滴灌工程都属于设施农业的形式。四、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生产与消费、劳动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的农业形式。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以及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这一形式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五、科技农业。创建农业科技园区,聚集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形成农业科研、科技推广、良种培育和农业技术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形式。科技型农业以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理念、品种、技术、管理、装备以及市场运作为职能,促进农业的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化、专业化,是高效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六、生态农业。这种农业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把农业生产纳入生态循环的系统,在资源的生态循环中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经济技术改造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丰富和超越了传统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经济技术改造。

一是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以及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已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高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展和延伸,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等功能,把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融为一体。

四是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与传统农业自给为主的价值取向和相对分散、封闭的生产方式相比,现代农业把农民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大市场。用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已不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目的,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增值成为评价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准则。市场竞争成为现代农民采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五是现代农业是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综合性、产业开发的社会性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因而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维护生存环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