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50

第50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20)

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不是生产劳动的个别现象,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挑战,而且要面对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模式的挑战,因此,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宏观引导和政策推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是打破传统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现状,构筑适应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超常规发展第三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打破单一农业、种植为主的生产格局,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非农产业。根据平凉的实际,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从投资和政策上倾斜畜草和林果产业的发展,并从产业化的角度促进规模化、社会化、市场化经营;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打破资源采掘型的传统工业模式,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建立煤、电、冶、化一体化的新型工业体系。以巨型畜牧基地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食品、皮革、生化等新兴工业;在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以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为龙头,加快城市改造步伐,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将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机遇和政策推动。

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特色优势产业在结构调整和市场推动下,有了较快发展。在农业领域,畜草和果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工业领域,平凉电厂、华亭电厂等项目的建设构筑了资源转换和煤电一体化的产业雏形;在三产发展中,以崆峒山为品牌的旅游产业正在延伸。但全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自发状态和起步阶段,无论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社会化程度、产业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上讲,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扩张空间。根据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全市将畜草、果菜、煤电一体化和旅游列入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

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果菜畜草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围绕巨型畜牧基地建设和发展果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优势产业发展的关系,平凉农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粮食生产没有优势可言。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改变重耕种轻加工,重农耕轻畜养的观点,坚持压粮增经,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经过几年的实践,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是蔬菜、果品、饲草、畜牧产业。

果品产业。光照充足、温湿相宜,平凉具有果品栽培的优势资源和果品种植的悠久历史。果品产业是全市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农业主导产业,果树经济林面积已接近100万亩,果品产量达30万吨,果品产值达4亿元。建设各类果库5千多个,年储存量近10万吨,建设大中型批发市场3处,兴办果品经销公司400多家,从业人员达万人,发展果品加工企业21个,果品行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泾川和静宁两县荣获“中国苹果之乡”称号,果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果品产业的发展要按照规模经营和名牌战略的要求,抓好现有果树经济林的技术改造和规范化管理,加快基地建设,每年新增优质果树5万亩,改造劣质低产果园10万亩,到“十五”末水果面积达到100万亩;要实施“优果工程”,推广果实套袋等优果技术,建立优质高产果园,在苹果主产区崆峒、泾川、灵台、静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建设百万亩优质鲜果基地;要以华亭、灵台为重点区域,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发展花椒、山枣、核桃经济林种植基地;要以鲜果种植为基础,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益。

蔬菜产业。是全市农村经济的区域性重点产业。蔬菜产业的发展按照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产品建基地、突出优势建基地的原则,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泾河流域“一带”和汭河、葫芦河流域“三片”河谷为主的“一带三片”生产基地,建立百亩日光温室示范点20处,设施蔬菜面积近2万亩,蔬菜产值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蔬菜产业的发展,要在巩固和发展基地建设的同时,以扩大日光温室种植规模和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快无公害蔬菜、新品种蔬菜、反季节蔬菜的规模种植和经营,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蔬菜产业的发展,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通过规模示范和品牌效应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饲草产业。平凉的气候资源和土壤条件适宜牧草种植,尤以紫花苜蓿着名。以牧草种植为依托,全市已建成饲草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能力5万吨,初步形成了产业化雏形。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建设不仅是全市也是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这就使饲草产业的发展成为畜牧基地建设的基础产业。饲草产业的发展要以现有70万亩人工草地的更新改造为基础,加快部省列30万亩优质商品牧草和牧草种子基地建设,力争“十五”末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饲草100万吨,为畜牧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要引进建设优质牧草加工生产线和良种生产基地,逐步建成种、养、加、贸一体化的牧草产业经营体系。

畜牧产业。平凉的畜牧产业以肉牛加工为主。目前,在饲养规模、加工、流通和龙头企业的建设等环节有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养、加、贸一体化的产业框架。全市牛饲养量达60多万头,出栏商品牛达20万头;建成万头养牛乡20多个,千头养牛村60多个,百头养牛社200多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逾3000多户,牛的良种率达到80%以上,建成温棚牛舍4000多座,形成了牛肉、皮革、骨制品等6个系列、60多个品种的开发加工能力,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香港、俄罗斯及中东国家。全市畜牧产业的发展,要以建设甘肃巨型畜牧基地为目标,把“百万头牛”和“百万亩草”的发展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产业的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优质肉牛基地建设,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要加强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提高加工工艺水平,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制定严格的肉牛分级标准和质量包装标准,把平凉“红牛”推向全国,走向海外市场。

“十五”期间,全市围绕果、菜、畜、草等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崆峒区福利制革厂、400吨明胶生产线、雄风肉牛育肥厂、3000吨气调果库、泾川县胡萝卜汁生产线、旭康肉食品有限公司,灵台县红岩肉食公司、崇信宏大草业、华亭宏源公司、静宁千吨苹果白酒生产线等10多户龙头企业建设。继续抓好40个重点乡镇、500个重点村、100户骨干企业和14个工业小区建设,力争在产业水平和经营规模上,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大的突破。

二、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壮大煤电产业。煤炭资源开发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投入产出的低效率,扼制了资源型煤炭产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未来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必须重新审视煤炭产业的发展前景。煤炭产业要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中实现由煤炭采掘向煤炭加工和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变,把传统煤炭产业改造提升为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支撑全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战略产业。

一要正确认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供应以煤为主的局面还不会改变,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的市场需求有增无减。全市原煤开采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今后不能再走扩大规模的路子。要根据国家的环保政策和市场对洁净煤的需求,大力发展原煤的洗选加工,占领洁净煤市场;要加快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的采煤方法,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矿井的抗灾和安全生产能力;要调整煤炭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对煤炭进行加工增值,延长煤炭资源的产业链条,提高煤炭工业的整体效益。

二要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建立煤、电、冶、化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在继续抓好平凉电厂3、4台机组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论证二期工程,使煤炭产业由资源采掘变为电力工业;要充分利用煤炭、硅矿石和电力等资源优势,发展硅铁、硅锰、焦化和甲醇项目,尤其要加快煤炭地下气化化工项目建设;要积极做好煤炭液化前期准备,加快煤炭深加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煤炭资源的工业附加值,形成煤、电、冶金、化工一体化新型产业体系。

三要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步伐。研究开发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中煤、煤泥发电,争取华明坑口电厂改扩建项目,积极探索煤矸石加工利用的新路子,提高煤炭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平凉而言仍处在起步阶段。从总量上看,由于投资拉动的作用,第三产业的经济总量已接近工业产值,并以两位数的速度逐年递增。但目前具有发展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优势产业首推旅游产业,根据平凉的人文资源,旅游产业已作为新世纪全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崆峒道教第一山已成为享誉华夏的知名文化品牌和特色优势资源。要以崆峒山为主线,开发推介泾川西王母宫、华亭莲花台、平凉龙隐寺,庄浪云崖寺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连接西安、天水、兰州、银川、延安等周边地市旅游线路,形成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观光朝圣、生态休闲等为主体的旅游网络;要加快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宾馆、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体系;要围绕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支撑。

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社会支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除了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和投资推动外,还需要品牌建设、基地建设和软环境建设。

政策推动。产业战略的确立,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在主导产业和新型优势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建立完备的产业政策,尤其是新型优势产业的培育和起步阶段,更需要社会扶持和政策引导。要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产业平台制定产业政策,给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税收,信贷和资源等扶持推动政策。

项目带动。项目是资金、技术和产业政策的载体,没有骨干项目,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就没有龙头。一个好的骨干项目就可以带动一个新兴的产业,绝不能忽视项目建设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骨干带动作用。要根据产业和行业特点,积极追踪国家的产业政策,研究、论证、筛选、推介与优势产业发展相关的骨干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我们的华亭电厂、宝塔梁博物院建设,就是项目带动的典范。

投资推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是投资问题。不正视投资问题,不研究投资问题,不解决投资问题,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解决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和社会投入问题,首先需要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要站在产业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主要途径:一是抓住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投资。要抓住国家西部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倾斜机遇,争取国家的项目投入。二是展示产业魅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你有好的项目不怕没人投资。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项目质量,就是项目的市场优势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就是投资发展的软环境问题;宣传推介,就是通过现代传媒让更多投资者参与项目投资。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投资。社会投资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在巨型畜牧基地建设中,我们就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投资养牛业,使全市的养牛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形成了规模。民间资本的投入,主要是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优势产业。要研究利用社会资金和民众力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投融资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

基地建设。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化经营,没有规模谈不上产业,尤其是以农产品加工增殖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更需要稳定的产业基地,没有产业基地加工项目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制革工业需要牛产业基地提供稳定的皮革,我们的牛产业发展需要丰厚的草场基地建设,我们的果品加工需要优质的果品种植基地,我们的煤电化一体化工业体系,需要煤炭基地做基础资源保障。因此,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要把基地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品牌建设。品牌反映产品或产业的文化内涵,代表产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前景。品牌建设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特色优势产业走向市场的旗帜。没有品牌就难以占领市场,这是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必备要素。我们在旅游产业上推出的“崆峒道教第一山”品牌,在果品产业上推出的“平凉金果”品牌,在畜牧产业上推出的“平凉红牛”品牌,以及“百兴”制革,“华煤”品牌,都已成为知名品牌,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要继续打造和推介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产业优势的品牌,让我们的特色优势产业搭载品牌文化的航船走向世界。

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一项社会工程,软环境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新兴产业的命运。软环境建设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策环境、人文环境、舆论环境、以及市场准入和信贷税收环境。要把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等软环境建设同优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创业机制,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根据2004年8月《在结构调整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