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42

第42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12)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世纪之交,中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我们科学制定“十五”计划,加快发展速度指出了新的途径。我们讲跨越式发展,重要的途径就是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踏上信息化这个跳板。要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前瞻务实地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把信息化建设列入重大社会经济改造事业和创新工程。“十五”期间要完成以计算机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三网建设”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改变时空观念,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寻找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通病,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却十分巨大。《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总体目标是,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三产从业人员的比重;把旅游业作为一项大的产业,统筹规划,综合开发,扩大外宣,提升服务,使其尽快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基础建设先行:加快发展的重心

“十五”规划纲要总体上是围绕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制定的。国家明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也是我们的战略重点。因此,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城市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纲要》提出,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重点加快以农林水利、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基础建设的投资需求。“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达到100亿元,如果投资达不到这个规模,那么基础设施条件就难以得到大的改善,经济也就难以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重点要以水利、交通、能源和城市配套设施为主。水利建设方面,要继续坚持走好大中小结合、“三水”齐抓的路子,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工业,下决心解决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积极争取引洮工程这一事关全局的标志性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建设。要以改革水利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调动全社会兴办水利的积极性,进而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这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基本途径;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交通和城镇设施建设。要抓好国道、省道过境段的高等级改造和县、乡、村公路建设,特别要通过以工代赈、民工建勤等各种途径改造提高县乡道路标准,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抓好宝兰复线和兰渝铁路两条过境铁路的改造和新建工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全面实施各县城区和10个重点城镇的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文化教育场所、环境整治、城镇道路和街道绿化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

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发展信息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建设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的需要。这里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相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定西城市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和滞后,要保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发展城市经济,要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载体和依托,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这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为此,《纲要》提出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把定西、临洮建设成兰州的“卫星城”;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逐步形成“二卫、二类、四级”这样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建设体系,使全区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走“政府出题目,社会做文章”的路子,要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完善城镇硬件设施和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聚集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的功能优势,发挥城镇经济承载辐射带动作用,使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城镇建设中,要围绕聚集人才、兴办产业、扩大投资的要求,着力推进城镇户籍制度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建立以政府投资拉动为基础,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市场化为特征的城镇建设新型投资机制。

科教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保证

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完成“十五”计划的保证,也是一个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纲要》提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是前瞻务实的。我们搞经济建设,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离开了这一点,经济社会就会失去动力和智力支撑。就当前来讲,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实力不强,职业技术教育十分滞后,因此,“十五”期间必须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育人揽才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要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逐步形成符合市场要求,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有利于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新机制;科技体制的改革,要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加快实施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整体创新战略,增强全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推动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教育和人才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西部开发首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呼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机制和干部管理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育人揽才工程,就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用人机制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改革人事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整人才结构,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是人才工作的方向和育人揽才工程的核心。我们正在实施的育人揽才六项举措,直接向旧体制下的任命制、终身制提出了挑战,“十五”期间要坚持培养、使用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政策,坚持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相结合的途径,转变用人观念,建立开放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建立和扩大经济建设必需的人才队伍。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龙头

“十五”期间,要使经济建设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纲要》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的战略任务。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总体要求,一是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最根本的是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把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放在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革改制上,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政府、企业、市场关系真正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二是要全面深化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改革、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这也是深化改革的体制保障和社会保障。改革就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要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影响改革的进程,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在改革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把资源开发与资金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项目引人才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快资源转换的步伐,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

增收富民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的动力

“十五”期间,要在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上,使群众生活向小康迈进,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加快发展的动力,也是“三增一降一稳定”总体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总揽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增加职工收入和财政收入总揽城市经济工作,使经济发展逐渐由量的增加走向质的转变。就农村来讲,要按照小康、富裕、脱贫和稳定解决温饱四个层次推进小康建设。在具体目标上,要按照30%的农业人口实现小康生活水平,10%的农业人口达到富裕生活水平,50%的农业人口彻底摆脱贫困,10%的农业人口向稳定解决温饱的计划努力。就城市来讲,职工收入也要同步增长,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探索扩大就业容量的问题。为此,《纲要》提出,要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经济,通过落实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容量。要完善和落实以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家为主体、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供阵地;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抓住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这一核心内容,充分体现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不动摇”的指导思想,即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时候,坚持精神文明上台阶的决心不动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动摇;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2000年11月14日《“十五”计划纲要的说明》一文整理)

把行政推动变为典型引导

先进典型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思想的代表,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一个好的经济上的典型,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好它的作用,就能辐射带动一大片。先进典型的培养和推广是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引导过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先进典型,就是要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采取典型推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达到促进重点工作,推动整体工作,加快发展步伐的目的。

一、突出先进典型的特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平凉市重点工作观摩督查会议期间,对全市确定的先进典型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从督查观摩的情况看,2002年抓重点工作和先进典型的特点可以用“广、高、大、新、快、实”六个字来概括。

一是广,就是涉及面广。这次观摩的点包括全市五项重点工作的全部,涉及农业、工业、城市经济以及民营经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

二是高,就是起点高。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想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工作四平八稳,按部就班是不行的。这些年,我们之所以发展较慢,原因之一就是工作起点比较低。虽然同样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大功夫,但就是效果不明显。2001年以来全市明确提出,各项工作必须坚持超前性、高起点、高标准。起点高,主要表现在点的科技含量高,规划建设标准高,建设质量高,经济效益高。泾川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按照高科技、高效益、强辐射的要求运作,在全市农业园区建设上档次最高,在全省评比中名列第二。成纪大道、静宁县威戎镇、灵台县独店镇的小城镇建设、崆峒区的人民广场改造,特别是静宁县城东拓工程,都做到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