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11

第11章 传统农业的局限与变革(3)

六、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科技的应用,非农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多年来,历届地委、行署在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狠抓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努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到1997年,全区农业产值达到8.57亿元,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乡镇企业从无到有总产值达到50多亿元,解决了2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劳务输出每年保持在30万人(次)左右,收入达3亿元。农村经济各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加快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步伐,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着增强,初步改变了过去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单一经济格局。

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的普及,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标志着我们的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发展环境及瓶颈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也是开放性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不能不关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从宏观角度讲,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三大趋势。

一是国际化趋势。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和趋势。农业经济国际化显着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本在国家和地区间的转移速度加快。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农产品成本的快速上升和资源的约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下降,开始把农业资本转移到欠发达国家。近两年,港台地区在我国广东、福建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复关在即,我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农产品供求矛盾,全球农产品消费结构,以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必然波及和影响我国的农业领域,我们的农业必然融入国际经济的循环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时,受世贸组织贸易规则的约束,我们必须放开农产品市场,这将对定西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我们在农产品价格方面,“复关”后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国内价格水平高于国际市场,羊毛、奶业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而水果、肉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主要水果价格一般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40%~70%,肉类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50%~85%,水果、肉类生产将是我们的两个优势产业。因此,农业的国际化趋势对我们的农业有利也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关键是如何能够尽快顺应这一趋势,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引进资本,发展自己;如何使我们的农业更快地走出定西、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是产业化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随之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的热潮。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之后,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重组。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搞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不仅可以较好地发挥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且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联结起来,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发达地区要走这条路子,贫困地区更要解放思想,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子。”近两年,农业产业化不仅在发达地区发展很快,就是在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我省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就走在了前面。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当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我们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搞产业化有三个不同:一是基础条件不同,我们的经济基础与发达地区有差异;二是目标任务不同,我们同时肩负着脱贫和致富两项任务;三是运作方式不同,我们既要坚持市场规则配置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应,又要运用计划手段配置生产要素,以保证扶贫任务的按期完成。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发展支柱产业方面,既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发挥土地、气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又要根据当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选择广大农民群众能干、会干的产业;既要考虑所选择的产业资源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又能考虑到所选择的产业不仅能尽快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改变目前财政十分困难的状况。去年,围绕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作出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就是根据上述原则作出的抉择,实践证明,这一抉择是符合全区实际的。

三是市场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特征就是逐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的进程。市场化是今后农村经济体制演变和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同时,近两年我国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时代”,据最近国内贸易局对601种主要商品的监测分析,供求平衡的占74.8%,供大于求的占25.2%,市场上已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农产品也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既是任务,也是目标。今后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必须完全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之下求生存、图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产品,具有一地生产,全国消费;季节生产,全年消费;集中生产,均衡消费的特点,这一特点引发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上的矛盾,必然要由发达的商品市场和流通体系来解决。我们只有研究市场,熟悉市场,掌握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来运作,才能逐步走向国际国内大市场。如果不能主动地适应市场,只能被经济发展的潮流所淘汰,在这一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我们还应看到,一方面当前的农产品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有特色的、优质的农产品并没有过剩。另一方面我们的农产品还没有完全走出短缺时代,全区还有四十多万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无论是局部的还是全局的,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不足,经济发展的进程同全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有区域独特优势的农产品,进一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工作中,面对复杂变化的形势,我们只有把所面临的这些国际国内背景和发展环境搞清了,才能保持清醒头脑,保证工作指导上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三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制约。北部干旱、南部高寒,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尽管多年来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部四县一遇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出现粮食减产农业减收,群众大面积返贫;南部的岷县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能做到粮食供求平衡。特别是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加上上游植被的人为破坏,区内几条主要河流水量锐减,缺水的问题将更为突出。

二、经济总量制约。全区还有40多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即使解决了温饱的农户,也是低水平的温饱。199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9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090元的40%,比上海农民人均收入5277元低了438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5%,比酒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4元少了1758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的有102.4万人,占39,6%,全区的农业总产值仅为14.4亿元。另一方面,我们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同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的差距也在拉大。全省有18个县的290个乡已经初步达到了小康,河西一些县乡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而我们还在全力以赴扶贫攻坚。可以认为,我们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量的差距,而是经济发展时代的差异,因为我们还处在农业经济时代,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农业经济时代,还没有摆脱自给经济的束缚,我们还没有剩余产品,我们还无力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无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投资,也无法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质量的提升,而发达地区已经走向工业经济时代,并向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三、体制机制制约。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方面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提高规模效益的矛盾,政府预期目标与农民自主经营的矛盾,规模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不到位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问题。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每一进程中都深深地感受到这些矛盾的困惑和制约,尤其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政府必须实现的预期目标同农民自主经营的矛盾,时时处处地表现出来,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顽强和激烈。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和矛盾,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会出现停滞。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是条件问题、水平问题、体制问题。剖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既有先天不足和历史积淀的,也有国家宏观体制方面的。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主观上的问题。一是观念问题,在我们地区,尤其是一些基层干部普遍存在着除了大家常讲的一些传统观念外,还存在着一种“甘于自贬”的思想,总是习惯于或乐意于把自己说得什么都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实事求是,才是好的传统和作风,缺乏自励自强干事业、谋发展的思想和精神。可以说,这种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差距愈来愈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格格不入。当然,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浮夸虚假作风,把一说成二,甚至说成十,这是绝对要不得的,是会害死人的,但也绝对不能把自己的二说成一,甚至把十说成一,这同样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过分的自贬行为,非常不利于对外开放事业,妨碍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吸纳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社会支持。人家既然到你这儿来投资没有效益,谁还愿意投资,谁还愿意来支持;还有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科技观念滞后、法制观念淡薄等,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观念滞后又导致了工作方法的简单、落后,我们的很多领域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吃饭抓吃饭,就农业抓农业,吃什么种什么,仍然是催种催收,唱着农业四季歌。不会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农业,缺乏引导群众发展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胆识和魄力。二是思路问题。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思路狭窄,目光短浅,只会机械地照搬过去的别人的经验和办法,没有创造探索的思想和打算,遇到问题一筹莫展,甚至对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存在的差距浑然不知,缺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作风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成绩是干出来的,变化也是干出来的,这几年,凡是发展快的地方,当地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都有一个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反,在一些变化不大的地方,都存在干部工作不细不实,作风不硬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坪精神和庄浪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

发展目标及思路

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解决温饱,加速小康建设。围绕这一目标,全区农村工作和农村经济要在1999年实现全区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并推动小康建设典型示范工程起步;到本世纪末,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收入有新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户稳定解决温饱;到2010年,全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着增强,部分乡村基本实现小康。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两增一稳”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标,即实现全区“九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总产值“九五”末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8%,2010年达到30亿元的目标;实现粮食总产量“九五”末达到9.5亿公斤,2010年达到11.5亿公斤的目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九五”末达到1200元,年均增加101元,2010年达到2500元的发展目标。

二是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发展宏观调控保护机制。为使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发展调控保护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1998年底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期延长的工作,加快“四荒地”拍卖治理进度,到2000年使全区所有能拍卖的“四荒地”拍卖到户,并进行规模治理,到2010年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二是改革和完善乡镇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用2~3年时间使所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职工股东化、决策民主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机制。三是尽快建立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逐步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更多更好地运用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引导、支持、保护和调控农业,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障体系,力争在“四大产业”率先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产业发展支持保护政策”。四是建立健全政府全方位服务机制。结合机构改革,提高涉农部门的工作水平,强化社会化服务。五是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并逐步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律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