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把握好谎言的尺度与实话的分寸
4788700000020

第20章 说实话要有分寸,过于实话实说麻烦多(2)

学习装聋作哑,除了可以不战而胜之外,也可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而习惯装聋作哑,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烦,有时还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好处甚是不少。

在一列车上,一位身着便服的侦查员走进厕所。冷不防,一个艳装妙龄女郎一闪身也挤进了厕所,反手将门关上:“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钱包给我。否则,我就喊你侮辱我!”

一切来得这么突然。侦查员深知,在厕所里没有其他人,辩解是毫无作用的了。稍一迟缓,这个女郎立即会使自己身败名裂的。陷入困境的侦查员临机应变,突然张着嘴巴,不停地“啊,啊”,装成一个十足的哑巴,表示不懂女郎说些什么。

女郎为难了,赶忙打手势。侦查员仍然窘急地“啊啊”着。女郎失望了,真倒霉,偏偏碰上了个哑巴!她正想转身离去。此刻,“哑巴”一把抓住女郎,抽出钢笔递给她,打手势请她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手上。女郎不禁转忧为喜,接过钢笔就在侦查员的手上写道:“把你的手表和钱给我。不给,我就喊你侮辱我!”侦查员翻转手掌,抓住女郎说话了:“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抢劫罪,这就是铁的证据!”

女郎目瞪口呆……

这位便衣警察就是靠装聋作哑,机智勇敢战胜了犯罪分子。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

魏明帝即位后,兵权尽归于曹爽。曹爽立即换将领,委任自己的弟弟分管三支御林军,随便出入禁宫;又任用智囊团何晏、邓扬、丁谥为尚书,毕范为司隶尉,李胜为河南尹,军政大权,尽在曹爽控制之下。司马懿见此情形,只好称病不出,在家闲闷,两子司马师、司马昭亦没有事做。

曹爽骄横专权,气焰不可一世,连明帝都不放在眼内了。

适李胜升调为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懿处辞行,探听虚实。

司马懿知道曹爽的人来访,便对两个儿子说:“这是曹爽要来打探我的动静,你们且回避。”

于是去冠散发,拥被坐在床上,诈称重病,叫侍女搀扶着,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今小子调任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假装说:“并州是近北方的,务要小心才行!”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是山东的青州!”李胜大声说。

“是并州来的?”司马懿笑了起来。

李胜心想,怎么病得这么厉害?侍女告诉他:“太傅已病得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不想耳也聋了!”又用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将口去饮,又洒了一床,哽咽一番,才说:“我老了,病又如此沉重,怕活不了几天了,我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罢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朽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从此对司马懿再不加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告诉二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待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厉害让他尝尝。”

不久,明帝要去城外拜祭祖先,大小官员随行,曹爽等一齐亦护驾前往。

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部下,率领家将,令二人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下旨封闭各城门。

然后,他亲自引兵出城,占据了曹爽的军营,削除曹爽羽翼,然后限令曹爽把兵权交出来。等到恢复秩序之后,再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

司马懿的表演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不得不佩服。在他这儿,听也能成为武器,一个“没听懂”就把对手搞了个落花流水。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1)可用于挽回“失语”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言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语,在语言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实习期间,一位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多么尴尬!对这位实习老师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2)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开玩笑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吴军因身体肥胖,同班的李明、张峰“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吴军,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实在让吴军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办呢?

此时吴军稳了稳躁动的情绪,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李明,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张峰道:“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听到这般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云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

(3)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揶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4)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留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5.把实话说得更动听一点儿

说话金典:舌头是圆的,也是软的,所以它能把实话说成好话,也能把实话说成坏话。

某天,有两个工人在评价他们的厂长。

“厂长看戏怎么总是坐在前排?”

“那叫带领群众。”

“可看电影他怎么又坐中间了?”

“那叫深入群众。”

“来了客人,餐桌上为啥总有我们厂长?”

“那是代表群众。”

“可他天天坐在办公室里,车间里从不见他的身影,又怎么讲?”

“傻瓜,这都不懂,那是相信群众嘛!”

谁都明白这两位工人在心照不宣地指鹿为马,指黑说白地讽刺他们厂长的工作作风,虽然显得名不副实,却有很强的幽默感。

社会是一本难懂的大书,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顺应社会,良好的口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吹牛拍马、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固然不可,但巧舌如簧、舌尖生花却不可无,千万不要处处实话实说傻实在,总之要在“巧”字上下工夫,这样,你的事业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着名的寓言大师伊索年轻时曾给一位贵族当奴仆。一天,主人设宴,宴请城中的风流名士。主人传下话来,让伊索准备最好的酒肴待客。

伊索接到主人的命令后,四处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办了一个舌头宴。开宴时,主人大吃一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伊索笑着回答:“我尊敬的主人,您吩咐我为这些高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导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名士、贵族们来说,舌头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听后,一个个都发出赞赏,主人也对伊索的机智表示赞许。第二天,主人又吩咐伊索说:“明天再给我办一次酒宴,菜要最差的。”第三天,开席上菜时,依然是舌头。主人见状勃然大怒。伊索却不慌不忙地说:“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人口中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主人听后无话可说。

舌头是圆的,也是软的,所以它能把实话说成好话,也能把实话说成坏话。

在某大学的女生宿舍里,有3个女孩子是好朋友。一天,其中的一个女孩买了一件绿色的毛衣,很是喜欢。于是,她就喜滋滋地穿在身上问其他两位好友:“漂亮吗?”

其中一个女孩子瞟了一眼,如实地说道:“不太合适,像春天里的一棵大葱。”这时另一个女孩子的评价显然就聪明得多了,她说道:“非常超前,我刚刚看过时尚杂志,某位着名设计大师说绿色将是他下款设计的主打色……”

尽管两位好友都在说实话,但由此引发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依各的姿态性情生活于世间。有人开朗,有人内向;有人持重,有人活泼。总体来说,活泼外向的人更有亲和力,能言善辩者更能得到上司的赏识。相比之下,讷言罕语,内向型的人,出头的机会就要少得多了。你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可你口讷嘴笨,不会适时汇报和表功。你的功劳可能就无人知晓,有时甚至还会让能言善辩者据为己有。

都说人类是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人类语言器官特别发达,诸事都能用语言交流,比如演讲、汇报、表功、弹劾、谗言、诽谤等。因此,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分子,你不能巧舌如簧,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6.以讹对讹,以谬对谬

说话金典:用比别人更荒唐的言论,反驳别人的攻击,是摆脱窘境的一种手段。

有些时候,人们总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以毫无根据、十分荒唐的话去指责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言论比对方更荒唐,就能为自己赢回一些面子。

比别人更荒谬的说话方式,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反击别人的无礼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从有酒的瓶子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他要是这么说:“你不就是想不花钱白喝酒吗?”那么他不仅会遭到老板的斥责,还得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

伙计的这种做法,反击了老板的刁钻,使老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用比别人更荒谬的方式,回击对方的手段,有点后发制人的意味。其中的真谛,不在于揭露对方的错误,而是将其在荒谬中升级,使其更加荒谬,从而,使对方的错误不攻自破,令攻击者自觉惭愧。这是反驳别人的最高境界。

(2)强调事实真相

齐国有一家姓李的大户人家,家境非常富裕,门下食客就有一千余人。

有一天,李家大摆筵宴,宾客中有的拿着鱼,有的拿着雁,作为礼物前来拜访主人。主人高兴地说:“上天真是厚待人们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都是为了饱我们的口福而生的啊!”宾客们听后,都赞同地点头迎合。

其中一个12岁的小孩子,对主人的说法很反感,他站起身来说:“我不这么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弱肉强食的说法,由于大小和智力不同,生物界出现了吃与被吃的现象,但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根本不是由上天注定的,作为万物种之一的人类,可以选择可食用的食物,如果这些食物是上天为人们特意准备的,那么蚊子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就可以说人是为蚊子、虎狼所准备的了?”

这种说法显然比主人的说法更荒谬,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以这种方法说出了反对意见,显然比主人的见解高明了许多。

在使用比别人更荒谬的方法处理问题时,往往需要具备较为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用与他人说法相反的意思,去反驳别人的看法,从而使自己摆脱麻烦。当然,在运用这种方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火也不能火候不够,过分荒谬,很可能产生不必要的争执。而火候不足,自己的观点不充分表达,当然也不能帮自己摆脱麻烦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曾就“人死了,灵魂就会变成鬼,鬼穿着衣服就和人一模一样了”这一说法,和那些具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过一场争辩。

王充反驳道:“照你们的说法,就是人死后会变成鬼,人是有思想意识的,死后变成鬼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衣服是没有精神的。难道鬼所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能变成鬼吗?如果衣服不能变成鬼,那么人死以后,即使变成了鬼也是赤身裸体的,怎么还能穿着衣服呢?并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了,从古到今,不知死过多少人,恐怕比活着的人要多得多,倘若这些人死后,都变成了厉鬼,那么人们就可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转了,就连大街小巷上,都应该被鬼挤满了才是。可你们有谁见过鬼的庐山真面目呢?如果没有人见过鬼的真实模样,那你们的说法岂不是没有根据吗?”

其中一个迷信者辩解说:“不是所有死了的人都能变成鬼,只有那些心存怨气的人,精神始终不能散去,才化成了厉鬼,去报仇雪恨。古书上曾经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然后又将其投入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中凝聚了很重的怨气,于是变成了厉鬼,每到秋天便掀起潮水,似乎在发泄他的怒气,其气势非常恐怖,怎么能说没有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