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关节炎患者不宜吃诸如动物内脏、凤尾鱼、鲫鱼子、蟹黄、蚬、蛋类、猪油、奶油、油条等食物。
■ 慢性病患者不宜长期卧床
慢性病人长期卧床,新陈代谢减慢,机体代谢废物排泄减慢,代谢产物就会对机体器官产生不良副作用,致使有病器官病情加重。
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减少,但大脑思维却很活跃,常会导致胡思乱想,精神负担加重,思想压力增大。由于大脑思维活跃,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氨基酸、氧气、卵磷脂等能量物质,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大脑功能减退,记忆力降低,导致大脑早衰。
因此,慢性病人不宜长期卧床,应经常进行一些散步、慢跑、做气功、太极拳、医疗体操等体育锻炼。
■ 不宜用出租车急救的患者
1.腿部骨折或脊柱创伤。
对骨折伤者必须先采取止血固定,保护伤者的特定体位,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再损伤。
出租车空间小,对伤者不利,如搬运不当还有可能使伤者致残。遇到此类伤病者,应遵守快速、正确、轻柔的原则,用急救车送医院。
2.烧烫伤。
对于烧伤患者一要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二要抗菌止痛。
有些烧伤患者着急而乘出租车到医院,结果引起创面感染,对救治极为不利。
烧烫伤患者应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应急处理,再转入医院治疗。
■ 家庭急救的不宜
1.不宜惊慌失措。
遇事慌张,于事无补,如慌慌张张用手去拉触电者,只能连自己也触电。此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用木棍、竹竿等绝缘物使病人脱离电源,方可进行急救。
2.不宜随意搬动。
发生意外时应原地救治,切忌随意搬动,特别是骨折、脑出血、颅脑外伤病人更忌搬动。
3.不宜舍近就远。
抢救伤者时,应该就近送医院,特别是当伤员心跳呼吸濒临停止时,更不该远送。
4.不宜乱作处理。
自作主张乱处理病人,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小而深的伤口若草率包扎,不作清创抗破伤风处理,往往因为破伤风而送了性命;腹部外伤强行将小肠纳入,有感染的危险。
5.不宜乱用药物。
切勿乱用药物。如急性腹痛者,过量服用止痛药时则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的判断。
6.不宜滥进饮料。
不少人误以为给病人喝点热茶热水会缓解病情,实际上毫无必要。
7.不宜一律平卧。
应根据病情来决定患者的体位,如失去意识的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心脏性喘息者应坐并略靠在椅子上;急性腹痛者应屈膝;脑出血病人则应平卧并取头高脚低体位等。
■ 不宜长时间用止血带包扎伤口
出现外伤用止血带进行包扎是必要的,但有人在使用止血带时,往往长时间扎紧止血处,这样很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因此,用布条、纱布作止血包扎时,应每隔20~30分钟松开15分钟,并用指压法代替止血,做好记录以防止血带以下肢体缺血坏死。
■ 不宜用进食饮水缓解病情
遇有服毒等昏迷病人,那种想用服用热饮料或进食来缓解病情的做法是应该严格禁止的。昏迷病人的高级活动中枢受到严重抑制,应严密观察。吃饭或喝水会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炎,应禁食,头取侧位,以防呕吐物进入气管。
■ 呛咳时不宜捂嘴
呛咳时,若用手捂住嘴,会导致上呼吸道压力急剧增大,使细菌由咽鼓管驱向中耳,引起中耳感染。
捂嘴还会使食物残渣呛入鼻腔,刺激鼻腔黏膜而打喷嚏。若遇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会致鼻黏膜因强烈刺激而充血、水肿,发生鼻塞流涕甚至发炎。
呛咳时捂嘴,由于喉部压力增高,会使喉部较为疏松的软组织扩张,可能导致因损伤声带而窒息。
■ 腹痛不宜用手抚摸
有些腹部疼痛的病人,用手抚摸着腹部,试图以此来止痛。其实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1.导致穿孔。
例如蛔虫性肠梗阻,其临床表现为肚脐周围阵发性腹痛和呕吐。此刻,如用手压迫止痛,会刺激肠道内的蛔虫团挣扎乱窜,导致肠壁穿孔。
2.加重出血。
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如采用手压迫腹部止痛,会压迫肠壁,进一步破坏血管,加重出血。
3.加重炎症。
发生化脓性阑尾炎时,用手压迫,会破坏脓肿,扩大炎症,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4.危及生命。
在发生肠套叠时,如用抚摸腹部法止痛,会加重套叠,使肠壁坏死,危及生命。
此外,病人用抚摸腹部来止痛,胃肠道还会受到刺激,改变原来的肠鸣音,使医生听诊变得困难。
■ 盛夏时节不宜拔牙
盛夏时节,牙病患者上医院看病,这时,尽量不要拔牙。
夏季天气炎热,人流汗较多,很容易感染。人体为了在夏日高温中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加强各种体温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体温,这种反应使拔牙后的创面容易受细菌的侵袭。
此外,病牙拔除后,都有一个暂时性的创口,尤其是近根牙。夏天,由于口腔黏膜内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创口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不易凝结,很容易出血或引起血肿。
此时,如果伤口消毒不严,细菌就可能在血肿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一旦感染,就会迅速向周围肌肉、软组织及有间隙的地方扩散,造成黏膜下组织感染、肿胀和剧烈疼痛,继而出现不能张口、全身衰弱等一系列症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盛夏季节不能进行任何拔牙手术。对那些唯有拔除的病牙,仍应当机立断及时拔除,千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 灰沙入眼不宜吹
有的人眼睛进了沙子后,常请人用口对着眼睛猛吹,试图把沙子吹出来,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人的眼睛是呈球形的,上下均为弯曲的穹隆,而且有眼睑遮盖。进入眼睛的沙子经口吹,很容易吹入上下穹隆的角落,反而使沙子更不易取出。同时,眼球表面有一层泪膜,沙子嵌入泪膜中,吹气并不能将沙子吹出来。
若不慎沙子进入眼睛,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应立即闭眼片刻,再用手轻轻将眼皮向前拉,让泪液将沙子冲出来,一次不行,可多做几次。如果沙子仍然出不来,可用棉花棒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将异物轻轻揩去。沙子或其他异物除去后,再用消炎眼药滴眼,1天2~3次,以防发生眼部感染。如果异物嵌入角膜层,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不可自行盲目处理。
■ 落枕不可强扭
因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过高,一觉醒来,颈项疼痛而不敢转动,俗称“落枕”。有的人想尽快解除痛苦,恢复正常,便用猛然强力扭转颈部的办法以求治愈。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落枕并不是某一处肌肉或筋腱扭转所造成的,而是复杂的生理的和神经的因素所致。人的脊柱上联延髓,下联躯体四肢,脊柱两侧共有31对脊神经,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神经分工都很明确,分别支配一定部位的运动和感觉。
猛然扭转颈部,不但不能很快把落枕治好,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轻者会引起脊髓震荡,并波及延髓,重者则会使病人出现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或高位截瘫。
因此,“落枕”不可轻易让人用劲强扭颈项,而是要通过采取针灸、按摩、用药等综合措施才能奏效。强力硬扭会导致心跳、呼吸停止,甚至高位截瘫。
■ 扭伤后不宜乱揉
有的人扭伤后爱用手揉一揉,说是能活血,防止淤血,减轻疼痛: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因为扭伤的患处肌肉和肌腱断裂,血管破裂,血管里的血液向外渗,如果这时用手一揉,伤处的血管受到刺激,向外渗血会更多。一旦发生了骨折,用手乱揉会把骨折的两端揉开,造成人为的骨折错位,给治疗时整复对位造成困难,甚至引起开放性骨折。
■ 扭伤后不宜马上热敷
扭伤后48小时之内如果采用热敷则可使血管扩张,局部出血、肿胀更严重。正确的方法是,扭伤后48小时内应冷敷,这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肿胀。冷敷的方法是:在塑料袋内装入冰水或冰块放在扭伤部位,或将扭伤处直接浸在冰水中。如无冰水,也可以用冷水,但需要频繁更换。
在扭伤48小时后,扭伤处的小血管出血基本停止,即可用热敷,以促进血管扩张,帮助渗出被吸收,促进肿消退。热敷的方法是:用热毛巾、热水袋或产热中药袋放在局部,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温度不宜太高,同时可以配合局部按摩和关节活动。
■ 打针后不宜用手揉摩
许多人在打针后,喜欢用手在针眼处不断揉摩。这是不科学的。
首先,日常人们的手指上沾有不少肉眼看不到的各种致病细菌,手不停地揉摩针眼,细菌就会由针眼进入皮下组织或血管,引起局部组织感染、发炎。
其次,当针刺破皮肤或血管时,人体有一种物质能自动将破裂处的血液凝集成血块,防止继续出血。如果不断地揉摩,血块就不易凝集,反而加重皮下出血。
正确的做法是:用消过毒的干棉球在局部轻轻压迫1~2分钟,待针眼皮肤不出血即可。
■ 瘙痒时不宜搔抓
对于瘙痒,几乎人人都采取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搔抓。
虽然搔抓可暂时得到一些缓解,然而越抓就越痒。况且我们的指甲中的污垢和细菌或其他微生物都可通过搔抓而侵入到破损的皮肤,很容易引起皮肤感染。
皮肤瘙痒时也不要用热水烫洗,更不要使用碱性肥皂,忍无可忍时则可用手轻轻拍打瘙痒部位,也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皮肤经常瘙痒时应及时就医。还应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少吃或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 不宜忽视病人居室通风
室内空气需流通,如果通风不好,呼出的污秽气体、排泄物的臭味都会聚积起来,可使人出现头晕、疲倦、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而病人身体虚弱,抵抗力减低更容易导致各种感染,影响健康。
因此,必须定时打开门窗通风,使人感到舒适。但应避免对流风,以防受凉(夏天用电风扇时,也要避免长时间直接吹向病人),同时室内应禁止吸烟,以免污染空气。
■ 不宜忽视服药时间
要使药物发挥最佳的疗效,除了对症用药,按量服药外,适时服药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一般情况下,饭前服药容易吸收,发挥效应较快,饭后服用则吸收和发挥较慢。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苦味健胃药、制酸药等则宜在饭前服用;催眠药、利尿药则应该避开病人的睡眠时间,以便使其发挥疗效。
饭前服药,一般于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一是苦味健胃药,如大黄制剂,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二是胃壁保护药,如胃舒平、多酶片,可使药充分作用于胃壁;三是制酸药,如小苏打片,胃空时,易于生效;四是肠道抗感染药,如磺胺,此时服药使药物通过胃时,不至于过分稀释而影响吸收。此外,一些滋补药物,为使吸收加快,也应服于饭前。
饭后服药,一般于饭后15~30分钟服用。如泻药、驱蛔虫药,一般在服后8~12小时才生效。同时,考虑到人们多在早晨排便的规律,故应在睡前服药。睡眠药或带有安定及含帮助入睡成分的药物也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为维持血中的有效浓度,有些药需要一定间隔时间服用,如磺胺类及抗生素类。
总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所服药的治疗作用,减少其副作用,应按时服药,以发挥疗效。
■ 糖衣片不宜嚼服
糖衣药片的外面包有一层只能在碱性肠液中溶解的物质(如虫胶等),这就是肠溶衣。这种药片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临床医疗的需要,它们一般不会在胃内溶解,而只有在小肠内才会溶解、吸收。这样就避免了药物对胃的刺激和胃液对药物的影响。如果糖衣肠溶片咀嚼后吞咽,因破坏糖衣内的肠溶衣,药物在胃液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效或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 胶囊不宜打开服用
近年来,药物的胶囊剂逐渐增多,有些病人嫌胶囊不好吞,老人和小孩更觉胶囊难咽,于是干脆把胶囊打开,将其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这样做是不对的。
因为药物用胶囊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掩盖某些药物的不良气味;二是有的药物不需在胃中而必须在肠中溶解,故制成肠溶胶囊剂以保证药物效力充分发挥;三是为了使药品整洁美观,使病人不至于产生厌恶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把药粉倒出来服,不但影响疗效,而且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为了保证健康,应将药粉连同胶囊一起吞服。
■ 不宜干吞药
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药物不仅溶解缓慢,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例如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还有可能损伤食道,发生食道炎。若在空腹时干吞阿司匹林、硫酸亚铁、红霉素、氯化铵等药片,还可损伤胃黏膜,导致恶心,呕吐,甚至形成溃疡,发生穿孔、出血。
因此,必须要用水冲服药片时,水不少于80~100毫升才有利于药物的溶解吸收。
■ 服药不宜用茶水
茶叶里含有鞣酸,用茶水服药,就会和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或重金属离子起化学反应而发生沉淀,影响药物疗效,甚至使药完全失效。
例如,贫血病人常服含铁药物,如果遇到茶水,就会生成沉淀物“鞣酸铁”,不仅药物失效,而且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成分,具有兴奋高级神经中枢及强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等作用。服镇静、催眠药物前后都不宜饮茶,更不可用茶水送服这些药物。
■ 不宜用牛奶服药
目前,许多病人在服药时用牛奶吞服,这种做法是不好的。
牛奶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有非常丰富的铁、钙等离子,但不宜用牛奶送服药物,尤其有些药物更不可用牛奶送服。如在服用四环素、铁剂、土霉素时如果同服豆类制品、牛奶及海带等食物,可降低药物的正常吸收作用。有些药物还会被牛奶破坏而失去效力。
因此,在服药时,不宜用牛奶送服。而且还应记住,在吃药前后需要至少间隔1~2小时才可喝牛奶,以免药物的疗效受到影响。
■ 药物不宜与咖啡混服
药物不能与咖啡同时服。因为咖啡中含有使人兴奋的咖啡因,咖啡因不但可与药物有效成分相结合生成不溶性物质,干扰药物的吸收利用,而且咖啡因本身也是某些药物的拮抗剂。饮用咖啡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脑兴奋,对一些高血压病、心脏病、心慌、心悸、甲亢、失眠、植物神经紊乱者,服药同时服咖啡,显然疗效较差。故服药时不宜喝咖啡,有些病人治病期间最好不喝咖啡。
■ 不宜用热水服药
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热水服药,但并不是所有的药都可以用热水服用,以下几类药不宜用热水服用。
1.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等,此类药中主要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或兼而有之。酶系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即凝固变性而失去应有的催化剂作用,达不到助消化的目的。
2.止咳糖浆类。
该类药物为复方制剂,即将止咳药溶解在糖浆中,较黏稠。一方面糖浆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能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另一方面,止咳药吸收后直接发挥镇咳作用。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黏稠度,使粘附在黏膜上的糖浆减少,不能形成保护性“薄膜”,也就不能减轻刺激,缓解咳嗽,从而使止咳糖浆药效降低。
3.维生素C。
维生素C系水溶性制剂,不稳定,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效。
■ 不宜多种药物同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