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4784700000062

第62章 国学知识(5)

自从古代的大学问家用“蜗角”和“蝇头”比喻事物微小之后,后世人也纷纷效法。例如,说书法小楷写得小而精彩,常称其为“蝇头小楷”;生意人讲自己赢利微薄时会说“蝇头之利”;形容人们的居所十分狭窄细小,或是交谈中谦称自身住处小而简陋,则常将其称为“蜗居”或是“蜗室”。

“弄璋”和“弄瓦”

以前的人们生小孩之后,把男孩称为“弄璋”,女孩称为“弄瓦”。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但现在这两个词已经不大用了。那么,为什么要将生儿育女称为“弄璋”、“弄瓦”呢?

“弄”字有把玩、使用的意思,“璋”是“圭璋”,意即美玉。古代王侯们举行庆典仪式的时候,君王或地位高的官员会用一种上尖下方的美玉祝祷,这种玉就是“圭璋”。家里生了男孩,称其为“弄璋之喜”,意思是祝福孩子长大以后可以像君王或者高官那样去执用圭璋。

“瓦”即纺砖(即古砖),是用陶土烧制的一种纺纱织布时绷紧纺机的工具,家里生了女孩,被称为“弄瓦之庆”,意思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可以成为织绣好手,操持家务。

意见不同为何叫相“左”

我们常将意见不同称为意见相“左”,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日常生活中,“左”和“右”差别挺大。一个人的左右手的灵活程度就相差很大,大多数人右手灵活机巧,适于从事担当多种任务;而左手较为笨拙,具有很多不便之处。古人注意到这一现象后,考虑到“右”方便而“左”不便的因素,就认为“右”有帮助自己的功效,于是就用“右”来表示帮助、偏袒。《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周王的朝臣王叔、陈生两人与大臣伯舆争权,于是“王右伯舆”,意思就是说周王偏袒伯舆。

既然“右”表示帮助、偏袒,那么“左”就有了相违、反对的意思。唐代孔颖达在为《左传》作注时就说:“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可见,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这样的用法。

后来,“左”又逐渐引申为事情、意见的相违、相反,后来干脆约定俗成地使用“相左”来表示意见相违了。

打了败仗为何叫“败北”

我们常将失败称为“败北”,而不叫“败南”,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甲骨文中的“北”字写成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是两人背靠背的样子。因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北,乖也。二人向背。”

古代两军交战时,被打败的一方总是背对敌人逃跑,因此,“北”这个字就有了“失败”的意思。《左传·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这里的“北”,就是“败”或“败逃”的意思。

因此古文中谈到打败仗时,常形容胜方“追奔逐北”,意思是追赶、奔袭,逐杀背向自己仓皇逃命之敌,如《史记·高祖本纪》:“秦兵强,常乘胜逐北。”意思就是说秦兵强盛,经常乘胜追杀败军。

秦汉以后,“败北”成为一个双音节的常用词。《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后来“败北”除了指军事失败或失利之外,还被引申为在各种竞赛中失败。

失败叫“败北”,那么打了胜仗是否就可以叫“胜南”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败北”的“北”与方位无关,因此不能用其他表示方位的词来表示优胜劣败。

文化常识篇

古人的名、字和别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在不同,现在的人有名无字,而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古人有“大名”,还有“表字”。“字以表德”,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名和字同义。如三国的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黄盖,字公覆,“盖”与“覆”同义。

名和字意义相关。如《西游记》的作者,明人吴承恩,字汝忠;《梦溪笔谈》的作者,宋人沈括,字存中;三国鲁肃,字子敬。宋代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他们的名和字的意义都有一定关联性。

名和字是近义词。三国诸葛亮,字孔明;战国楚屈平,字原,今多称屈原,以字行;东晋陶渊明,字元亮。他们的名和字都是近义词。

名和字反义。春秋曾点,字晳(《说文解字》:“点,小黑点。”“晳,人色白也。”),唐人王绩,字无功;清人徐退,字进之。他们的名和字都是反义词。

名和字基本相同。唐诗人李白,字太白;唐诗人杜牧,字牧之;元末明初人宋濂,字景濂。等等。

古人除了名和字,还有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醉翁;陆游,号放翁;王安石,号临川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苏洵,号老泉;徐宏祖,号霞客;辛弃疾,号稼轩;文天祥,号文山;龚自珍,号定盦等。

古代任官授职的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

转:同“迁”。

除:再任某官。

试:试任某官。

摄:兼理,也指暂兼。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举:选拔。

简:任命。

行:兼官,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古时“不孝”有哪三种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是指哪三种不孝呢?

这三种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致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

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皇帝”一词的来历

我国古代即有“皇”、“帝”的称谓。《说文解字》解释:“皇,大也。”“帝,王天下之号也。”即象征人间的最高权力。

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帝”专指天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如殷纣王、周武王、周平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雄,纷纷称“王”,“王”已失独尊之意,故有霸者产生称“帝”之念。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依势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此后又有人游说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战国策·燕策》)。

秦王政统一六国,诸臣议上尊号,劝嬴政称“泰皇”,但秦王政犹不满足,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下令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第一个称皇帝起,至1911年清朝末帝溥仪退位为止,历经2132,其间皇帝总数为492人,其中生前未在位、死后被尊为皇帝者73人,女皇帝一人,即武则天。

帝王为何“南面”称帝

古人很重视南方,帝王都是坐北朝南,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坐北朝南源自于《周易》。《周易·说卦》中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说,在八卦之中,离卦象征光明,当太阳处在正中的位置时,照耀南方,万物都可以看到,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接见群臣,听取政务,象征面对光明,治理天下。因此《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古代新君登基,都是面向南而坐,因此就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

古时,南面为尊,北面却是卑位。古代君见臣及尊长见卑幼,均面南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的,也就是面朝北的。因此“北面”指向人称臣,称为“北面称臣”。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烹煮刘邦的父亲以要挟刘邦退兵,刘邦就说:“我和你都是面向北面向楚怀王称臣,曾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杀我们的父亲,请你分给我一杯羹。”后来,“北面”又有了投降的引申义。

因为卑幼面向北方拜见尊长,所以拜人为师也称“北面”。《汉书·于定国传》中就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的说法。

皇帝为何披“黄袍”

陈桥兵变中,宋太祖赵匡胤在担任后周殿前都点检时领兵出战,走到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做了皇帝,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所谓“黄袍加身”,就是给他穿上了黄袍。穿上了黄袍,就相当于已经是一个皇帝了,因为在当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袍。

其实,黄袍刚出现时并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服装,其他人也是可以穿的。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对穿什么颜色的袍服,时有规定,时无规定。据《礼记·月令》记载,周朝的天子“着青衣”。至于各个诸侯国的国君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则全凭自己的爱好。

从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盛行“五行”终始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与黑、白、青、赤、黄(五色)分别相配的“五德”说,穿黑色袍服。因秦尚水德,所以崇尚黑色;晋代尚金德,崇尚赤色,故晋代皇帝着红袍。后来,“五德”说受到置疑,一些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说为唯一行事准则。到了隋朝,文帝、炀帝都穿黄袍,但并没有禁止别人不能穿黄色衣服。

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开始禁止百官百姓穿黄色衣服,黄袍于是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说,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并规定了其他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为紫色,四品五品为朱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万岁”的含义

古代大臣在朝见皇帝时,一般都会高呼“万岁”。此外,“万岁”也用来表示欢呼、祝愿的意思,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这个含义,古书中就已出现过。《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因此,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是一种祝颂辞。用“万岁”来称呼帝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自称“万岁”,而相沿下来的。

有人说,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的“万岁”有“死亡”的意思,其实,这是曲解。这里的“万岁后”即指“万岁以后”,转意才能是“活到死后”。如今人惯用“百岁之后”,就不能说“百岁”是“死亡”的意思。

为什么要“山呼”万岁

皇帝在接见百官时,群臣总会“山呼万岁”。这是个什么样的仪式?为什么在“呼”的前面要加上一个“山”字呢?有人认为这里的“山”字是个形容词,用来表示呼者很多,声音洪亮。其实并不是这样。

《汉书·武帝本纪》上说,元封元年春,汉武帝和众臣登上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从山中隐隐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汉武帝于是将这件事情记载在诏书里。其实这是很荒唐的,武帝之所以这样说,不外乎是要证明君权神授,自己的统治顺天应人,惊天地,泣鬼神。后世的统治者却视之为祥瑞,把“三呼万岁”定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称之为“山呼”。

《元史·礼乐志》对山呼的仪式有详细的记载:朝见皇帝的人,先跪左膝,掌管朝见仪式的司仪高喊“山呼”,朝见人随即叩头并高声应和说“万岁”;司仪官再高喊“山呼”,朝见人还是如此这般;最后司仪官喊“再山呼”,朝见人再叩头,口中喊“万万岁”。这个可笑的仪式存在了许多年,皇帝不知换了多少个,虽然他们逼着别人喊他“万岁”,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活到了万岁。

皇帝为何称“九五之尊”

人们常把皇帝称为“九五之尊”,或“九五至尊”,这“九”和“五”有什么来头呢?

九五,本是《易经》中的卦爻位名。九,阳爻。古人谓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所以称阳爻为九。五,第五爻。《易·乾》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自此,古人认为,既然“九五”意指天上的飞龙,那么皇上乃真龙天子,称其“九五之尊”是天经地义的了。

朱熹说:“(九五)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孔颖达疏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李峤《上雍州高长史书》:“利见九五,差踪二八。”这里的“九五”即指皇帝;“二八”是八元八恺,即朝臣。

“万贯”是多少钱

我们常以“腰缠万贯”一词来形容一个人很富有。那么,这里的“万贯”究竟表示多少钱呢?

古代的货币一般都是中间有方孔的铜钱,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往往用绳子将铜钱穿起来,每1000枚铜钱穿在一起,称为“一贯”,或叫“一串”。明代洪武八年发行了纸制的“大明通行宝钫”,面额为“壹贯”。当时,“壹贯”等于1000枚铜钱或一两白银或四分之一两黄金。以此算来,“万贯”就相当于万两白银或2500两黄金,这还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啊,难怪用“腰缠万贯”来代指钱多了。

“小时”的由来

人们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

其实,“小时”是由“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之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以此类推。由此可知,古时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所以,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的由来

现在一刻钟指15分钟。“刻”是怎么来的呢?

在周代,人们用漏壶计算时间,他们在铜壶底下钻出1个小孔,壶内竖起1根刻有度数的箭。水灌满铜壶后,随着水从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滴漏”。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这样计时很不准确。因此,人们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上、中、下三只播水壶,下面设一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

“一刻”,就是指水面下降一个刻度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14分24秒,这样,钟表走过一个小时差不多等于漏壶的四刻,于是就将15分钟称作一刻钟了。

伯、仲、叔、季

中国人自古喜欢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如果一家正好兄弟四人,则自大哥至四弟,按顺序各用一字,因此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人排行第几了。如春秋时的大思想家孔子,字仲尼,从“仲”字就可以看出他在家排行第二了。

表示排行的还有一种方式,即“孟、仲、季”,如果见到古代某人名字有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可判断排行。但要注意“季”字,可能排行第三,也可能排行第四。

除了用于兄弟排行,“伯、仲、叔、季”等字也用于其他方面,意思都差不多。如成语“不相伯仲”,是不分上下差不多的意思。

“仲”字还有地位居中的意思,如“仲裁”,意思是争执双方以外的地位中立者,对双方争执事项作出裁决。

“仲”也可放在表示季节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前面,表示四季的中间时分。“仲夏”就是指夏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即盛夏;“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同“中秋”意思相近,不过,“仲秋”指秋季中间整整一个月,不同于“中秋”指秋天中间或中秋佳节。

庙号、谥号和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