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袒的由来
周勃,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勇将,此人在军中威望甚高。刘邦临死时,深知有人想篡位夺取刘氏天下,因而对周勃寄予极大的希望,曾对人说道:“安刘氏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大力培植吕姓的势力。想到高祖刘邦的重托,周勃决心夺过吕氏的兵权,恢复刘氏的帝业。
一天,周勃把军士们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诛吕扶汉的主张。他对士兵们说:“凡是拥护吕氏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拥护刘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话音刚落,兵士们都“刷”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拥护刘氏,听他的指挥。很快,吕氏就垮台了。
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偏袒一词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使用这个词,它的意义当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义了,而是在它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偏向”的意义。所谓偏袒,就指偏向、袒护。
刘海的由来
人们把女子垂在前额的整齐短发称为“刘海”。其实,刘海本为“留孩”,专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
在古代,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再行表示成年的“冠礼”而戴冠。
古时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则留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孩子待到成年之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即由此而来。
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无厘头的由来
“无厘头”最早源于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期。
香港的一些“搞笑”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戴着千奇百怪的脸谱、头套,扮作神经汉、少妇、弱智儿童、残疾人等,以低俗粗鄙的语言和癫狂不羁的动作,一味地向观众逗乐讨笑,被称为“无厘头”文化。
“无厘头”原来是广州的方言俚语,含有“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日常生活平淡无奇的细节、语言和动作中,猎取观众意料之外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港台影视的大量引进,使我国大陆地区也很受“无厘头”文化的影响。现在内地许多电视综艺节目为了提高观众的收视率,各种形式的搞笑节目竞相出现。
走后门的由来
人们常把运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行为叫“走后门”。
“走后门”是有典故的。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有一年元宵节,在京的艺人们自动组织起来在街头自编自演了一出名叫“走后门”的戏。内容大概是:有一天,某县县官正在升堂办案,忽有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和尚,要求离县到外地去游。知县一看他的度牒是先帝年间发给的,就无名火起,不但不准其要求,还下令收缴度牒,不让他再当和尚。
在赶走这个老和尚后,接着一个道士又进来了,他要求县太爷捐资修建道观。知县一查,这个道士又是先帝时期出家的。县太爷不但不捐资,反而下令要道士还俗。
正在这时,知县的亲信师爷走上前,在知县耳边悄悄说:“太老爷!黄员外为了报答太老爷上次替他办事的恩德,现特奉送银子1000两,可这些银子全是先帝年间铸造的,那怎么办好呢?”
知县想了想白花花的银子送上门来,哪能让它跑了,于是他稍作沉思后细声对师爷说:“先用箱子装好,不要从正门进来,以免被人看见,要从后门悄悄地抬进来。”
这出戏,巧妙地抨击那些有权有势的贪官贪赃枉法的行为,从那以后,“走后门”一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出风头的由来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上海县城内最繁华的是四马路。一帮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整日子在那里胡混。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后,这里总是一片笙管弦乐,笑语嘈杂,车水马龙,最惹人注目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忸怩作态的妓女。人们把她们这种招摇、卖弄的行为称为“出风头”。爱赶时髦的阔人及其小姐、少爷也雇辆马车出出“风头”。
这样,上海滩便出现了一股形式奇特的“兜风”潮,一帮马车载着人,从四马路经过黄浦滩到大马路,“出风头”一次收费一块钱。
此后,“出风头”被指做一些华而不实、招摇过市、沽名钓誉之类的行为,一直沿用至今。
磨洋工的由来
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
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
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就称它为“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后来,也许是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一种不满的发泄,“磨洋工”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被用来指人们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一种现象。
照葫芦画瓢的由来
“依样画葫芦”语出《宋史》,其中有这样一个小典故。
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陶谷的翰林学士,想到外地去做官,便托人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推荐自己。不料,赵匡胤一听说是陶谷,便笑着说:“这位老先生起草文件时总是照抄前人的旧本,只不过改头换面地编编而已。这不正是俗话所说的‘照葫芦画瓢’么?”于是,陶谷没有被任用。
事后,他写诗自我解嘲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哪管用时无;堪矣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他以此来悲叹自己缺少独创精神。
后来,“照葫芦画瓢”常被用来指一些人只知模仿别人,缺乏创新精神,而一直沿用至今。
破天荒的由来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其过程是逐级选拔人才,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
唐朝时,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古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
“敲竹杠”一词来源于清朝末年,当时,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
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便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竿做的滑竿,滑竿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竿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竿的只好加钱。
另有一种说法: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铜臭的由来
人们如果批评某人太爱钱,就称之充满了“铜臭气”。“铜臭”一词自然成了一个贬义词。关于“铜臭”一词由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自此,后人常用“铜臭”来讥讽有钱的人。
黄粱梦的由来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谈话语之间,卢生透露出对穷困的慨叹。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生。
当晚,卢生睡下后即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返家数月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由县尉步步高升,还当了十余年宰相。期间,他还统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5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
后来,自己又被劾贬谪,历尽曲折。到了在最后,皇帝察知冤情,将他召回,对他更加宠信。他执政十余年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
卢生一觉醒来,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
后来,人们就把“黄粱梦”喻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只是一场空欢喜而已。
闭门羹的由来
闭门羹意为拒客。但闭门何以与羹联系起来呢?
闭门羹一语始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名姓史的高级妓女不愿接待下等客时,就饷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见羹即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
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马虎的由来
马虎,是近代才流行的一个名词。是形容人做事丢三落四,糊里糊涂。
传说,古时有个二百五画家,喜欢画虎和马。一次,他刚画成一个虎头,有位朋友请他画匹马,画家顺笔一挥,虎头下面添上了马身。朋友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就问他:“你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随口答曰:“管他是什么,马马虎虎吧!”朋友生气而去。
画家随手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他的大儿子问道:“父亲,上面画的是什么呀?”画家漫不经心地答道:“是马。”二儿子见了也问他,画家又随便地答道:“是虎。”两个孩子遂马虎不辨。
一日,大孩子遇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就想骑它,结果被老虎吃掉了;老二碰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却以为是虎,拉弓将马射死,结果被人打个半死。于是,人们便送给画家一个外号“马虎先生”。
东西的由来
“东”和“西”原本表示方向,可又怎么成为商品物质的俗称了呢?
据说清朝,有一位学者龚玮则,他认为在东汉早年,商品的买卖活动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百姓商人进行交易,需要往返于西京、东京之间,所以“买东西”就成了购物的代称。
关于“东西”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宋朝时候,有一位理学家名叫朱熹,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偶然遇见了一个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温和。朱熹笑问盛温和:“你提着竹篮子干什么去呀?”盛温和见是朱熹,一心想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眨着小眼睛说:“我呀,是上街去买‘东西’的。”朱熹想来想去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又问:“‘东西’怎么个买法?什么价?买‘东西’?那为何不买南北呢?”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统称为五行的是什么?”
朱熹这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说:“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屑木,西方属金,金木之类的物品,篮子里都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水火类放进篮子不连篮子都被烧掉?”说罢朱熹高兴地指着盛温和的脑袋说:“哎呀,原来你的脑瓜子是转弯的!”两个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天长日久,“东西”逐渐被作为商品物质的代名词了。
知音的由来
知音意思是知己朋友。这一词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擅长弹琴的小官吏,名叫俞伯牙,他所弹的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却难以听懂曲调的意思。
有一次,伯牙回乡坐船途经汉水,准备在船上过夜。那夜皎月当空,伯牙顿起弹琴雅兴,便差人在船头焚香置琴,而后独自对月弹琴,幽雅的琴声在龟山脚下飘扬。这时,一个名叫钟子期的樵夫,在回家路上忽然听到了伯牙的琴声。钟子期很感兴趣,便跑到崖边偷听起来。
伯牙先弹了一阵志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一听,情不自禁地说道:“好啊!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弹了一阵意在流水的曲子,樵夫又迫不及待地说道:“好啊!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两次听到有人在崖边夸奖他的琴声,连琴也不弹了,连忙上岸找到樵夫,热情地邀他到船上畅谈,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一次,伯牙与子期出游到泰山,刚巧碰到一场暴雨,他俩便一起躲进一个岩洞。由于心情郁闷,伯牙又弹起琴来,开始一曲表达遇到下雨的心情,接着弹出了雷鸣山崩的情绪。伯牙每弹奏一段曲子,子期都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释得一清二楚。伯牙弹完曲子,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子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子期真是听琴的知音啊!”
后来,人们便把彼此相互了解,最知心的朋友称为“知音”。
入伍的由来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五户为一比。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
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人们仍然习惯把参军叫作“入伍”,把退出军队称为“退伍”。
目的的由来
“目”是眼睛,“的”是箭靶的中心;按字面理解就是眼睛看到的地方,引申为要达到的地点或目标。
“目的”一词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话说唐朝窦皇后是隋定州总管与襄阳长公主所生,出身豪门,自少便才貌过人。这样的小姐,必定要选一名相称的佳婿才堪匹配。窦家想出一个办法:在大门口设一只画有孔雀的屏风,应婚的男子都要施展一下射艺,如果射中孔雀的眼睛,便可获得这位小姐。
唐高祖李渊前来两箭皆中的,于是小姐便嫁给了他,日后成为皇后。“目的”一词也由此而来。
眼中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