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4784400000005

第5章 生活用品篇(4)

明初,紫砂壶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内十分畅销。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些重镇,出现“吴罂越布满街衢”(吴罂:苏南的陶器;越布:浙江的布匹)的兴盛景象。

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精美的紫砂壶沿着丝绸之路畅销波斯、阿拉伯和世界各地,被称为“神品”。

紫砂壶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深紫、褐色、淡黄等多种色彩。更神奇的是,用它泡茶,“色、香、味皆蕴”,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泡茶隔夜不馊。故赢得了“茗壶莫妙于砂”、“世间茶具砂为首”的赞誉。

蚊帐的由来

蚊帐是中国发明的。由于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发明了床,大约与床配套的蚊帐很快就得以出现。

古代的蚊帐形状有好几种,有四方形的,有弓形的,有上窄下宽如覆斗样的,此外还有扇帐、荷花帐等。但古代的蚊帐并不全是用来防蚊虫的,而主要起遮蔽作用。

至于制作蚊帐的材料,则品种繁多。富豪人家多用丝绸绫罗为材料,故称“丝罗帐”。一般平民用粗布缝制。历代帝后卧床则用银鼠皮、黑貂皮来制作蚊帐。这些用名贵兽皮做的蚊帐,冬天特别暖和,但由于密不透风,“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所以皮帐前往往开一个大圆孔,另用透明纱缝上,以便通光线,所以古时的蚊帐不仅有遮避、防虫等作用,还可用来取暖。

据清代《老老恒言》记载,江西还出产一种纸帐:“大以丈许,名皮纸,密不透气,冬得其暖。”苏东坡咏:“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克庄也有“纸帐铁挚风雪夜”的诗句。

枕头的由来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来睡觉,这是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睡熟,以便抓住时间,发奋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为了强身健体,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民间有多种多样的药枕,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

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耳鸣等疾病。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疲劳。

书签的由来

书签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书签被称作“牙签”。这种书签,用竹片制成的,读书人每当看到卷轴中非常重要的地方,便在它的一端插上“牙签”,便于以后回头来查考。

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以后,书签的用途就更广了。它的取材有用牛骨薄片的,也有用厚纸板的。考究一点的,还在纸板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那些读书人把平时很少翻阅的书籍,叫做“未触牙签”。

宋朝以后,读书人对书签越来越讲究,喜欢手写一些座右铭之类的句子在书签上。现在,书签上有的印着装饰图画,有的印着诗词警句,有的印着名人格言,就是缘于此。

伞的由来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标志。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

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设计出折叠伞,并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成协仪,由该厂承制并销售。折叠伞因其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锁的由来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锁。不过,最早的锁没有机关,它并不能把门锁住,只是做成老虎等凶恶动物的样子,使小偷因受惊吓而离去。

据说鲁班是第一个给锁装上机关的人。根据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古代的锁是靠两片板状弹簧的弹力工作。直到现在,这种弹簧仍在应用。

在国外,古希腊人虽然发明了一种极为可靠的锁,但因钥匙较大,要扛在肩上,很难在一般家庭中普及。古印度人则制成了一种鸟形的“迷锁”,钥匙孔藏在可以抖动的翅膀里。

现代锁是同现代工业一同兴起的。1860年,美国人小尼鲁斯·耶鲁发明了弹子锁。这种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

剪刀的由来

剪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它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剪刀又称“交刀”。因为它中间没有轴眼,没有支轴,只是将一根铁条的两端锤打成薄刀状,剪刀的支点在最后部,像个“U”字形。人们使用时依靠熟铁的弹性,一按一张。现在纺织女工和织地毯的工人用的剪刀,还保留着这种样子。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剪刀,也是这个样子。

那么剪刀究竟什么时候改制成现在这个式样呢?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的古墓中,曾挖掘出一些历史文物,其中就有类似现在的剪刀,在刀与把的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在刀和把之间。这种剪刀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劲。

清朝的张思家采用优质钢材,把好钢镶嵌在剪刀刃口锻打,首创了“剪刀镶钢”工艺,使剪刀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张思家的儿子张小泉又不断革新改进,使剪刀式样、品种、规格、锋利度“更上一层楼”。现如今,以“张小泉”为商标的剪刀风行海内外,极受欢迎。

锯子的由来

鲁班是二千多年前的优秀工匠,被人们称为木匠的祖师爷。

相传,有一天,鲁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选木头。天蒙蒙亮,鲁班正艰难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鲁班十分惊讶,仔细地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茅草,发现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从中受到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制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结果,不一会儿就锯倒了一棵大树。

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子。

熨斗的由来

烫衣服的熨斗,在我国汉代时已进入家庭。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圜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熨斗上,还镂有“熨斗直衣”的铭文。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鲸斗”。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熨斗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金斗”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并没有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约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总是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

电熨斗源于美国,查德森把电能转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1932年,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1953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问世。

钟表的由来

在中国,钟表的制造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张衡结合观测天文而创造的天文钟,称得上是世界钟表的鼻祖。

到了唐代,我国的制表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新唐书·天文志》中记载了一行和尚与工匠梁令瓒制造“水运浑象仪”的实例:仪器旁立有两个木人,“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这种以水力带动轮轴使木人自动报时的机械,比欧洲机械钟的发明至少要早600年。

欧洲机械钟的发明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德国纽伦堡名机匠彼得·金列恩创造出两件新颖的零件:弹性发条和游丝摆轮。他用这两件零件,配制出世界上第一只挂表。

那时欧洲的贵族,除身上要装饰一只金表或银表外,甚至手杖和羽扇上都镶嵌着小型的表。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能按时发出响亮、动人的音乐旋律,被称为“打簧报时表”。

18世纪,俄罗斯斯尔雪夫城一个精通机械技术的商人,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只“天文挂表”。这表的表面上缀满天上的星辰。它不仅能显示出月亮的盈亏,还能指出一日间太阳的升落。

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中国传教时将钟表传入中国。当时他送给明王朝的时钟是大小两只,大钟鸣时,小钟鸣刻。因为这两只钟是按时自动击打,人们就称它们为“自鸣钟”。

眼镜的由来

眼镜出现于13世纪的中国。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

中国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眼镜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

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当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作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不少显贵们不管平时是否配戴眼镜,总让别人画一幅戴着眼镜的肖像。

英国出现第一副眼镜时,受到很大的嘲讽。由于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视力,眼镜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不断普及。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引用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终于得到了完善。

床的由来

床,这一睡眠用具,可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简单,睡觉时只是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迄今为止,发现的床的最早实物,位于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魏晋南北朝后,很多建筑物加高加大,扩展了室内空间,许多家具相应加高,床的高度也有所改变。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仅供睡卧的专门用具。

明代,出现了用纱或网状织物围起来的床。同一时期,西欧出现了同时可睡几个人的特大床。其背部是一块镶板,正面两边是雕花的圆柱,上有可以垂挂帐帷的天盖。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

火炕的由来

火炕是用土坯或砖垒成的用灶取暖或直接烧火取暖的床。这种用具在我国北方地区极其普及,以至于流行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

火炕源于我国春秋时代。《左传》记载:“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种可烧炭的“座位”,显然是炕的雏形了。

其后,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用来取暖,如《新序》记载:“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隅有灶。”这种灶相当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异常舒坦。汉代使节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19年,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下来,主要就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炕。《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名副其实的火炕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它区别于灶之处是不用掘地,而是在地面上构筑。火炕在古代北方一直很盛行,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上说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火炕逐渐被现代家居所取代。不过一些地区仍然保留这种传统习惯,享受着“热炕头”的乐趣。

纸的由来

纸起源于中国,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到了东汉和帝时,蔡伦又对造纸进行了重大改进。

人们将树皮、破布、破旧渔网等加水蒸煮捣碎,直到成为均匀的纸浆,再把纸浆薄薄地倒在预先做好的筛网上,水渐渐流走了,筛网上便留下来薄薄的一层纸坯。然后把纸坯晾干,涂上一些苔胶,就制好了一张纸。

到了公元3世纪,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发现植物纤维可用作造纸原料。这种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原料应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早期的纸作为商品先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由商人们经过新疆一带,传到阿拉伯国家,最后传到了欧洲。公元8世纪时,伊拉克首府巴格达和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开始有了造纸厂。公元9世纪造纸术传到了埃及。

公元12世纪造纸业在西班牙兴起,尔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建起了造纸厂。

最初人们对纸还持怀疑态度。例如有的国王下令,重要文件不能写在纸上,而只能写在羊皮书上。到了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时,纸——这一用以记录文字工具,已经在欧洲深深扎下了根。

毛笔的由来

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毛笔。

西周以前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毛笔的实物,但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记载着我国毛笔的一段发展历史。

墨汁的由来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吟诗作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正在河边洗手,忽然看到河面上漂过来一件黑糊糊的东西,他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顺手丢回了河里。

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陷入思忖之中。他追到下游,又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

然后,他将黑粉末撒在麦粥碗中。

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冲墙上不住乱划,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写诗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在读书人中传播起来。

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