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4784400000039

第39章 经济科技篇(2)

《周礼》记载,凡做交易都要“告于士”。到了宋代,我国就已出现图记广告,即商标。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梁城东门附近十字街就有各类横额、竖牌等广告牌30多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宋制针作坊银牌,上有“请认白兔儿为记”字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相继出现了报刊和印刷广告。可见1000多年前,我国广告业已很发达。

七十二行的由来

“七十二行”是人们比喻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说法。据宋周辉撰《清波杂志》所载,我国唐代的行业为“三十六行”,即:宫粉行、肉肆行、成衣行、玉石行、丝绸行、珠宝行、纸行、鲜鱼行、海味行、文房用具行、竹木行、茶行、酒米行、铁器行、针线行、顾绣行、汤店行、药肆行、陶土行、扎作行、件作行、巫行、驿传行、棺木行、故旧行、皮革行、酱料行、网罟行、柴行、花纱行、彩舆行、杂耍行、鼓乐行、花果行等。

徐珂在其著作《清种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说:“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

由此说来,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等说法并非行业的具体数字,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概称而已。

工资制度的由来

我国直到汉朝才规定各级官阶的薪俸。但当时不是按月发给,而是按年结算,即所谓“年俸”。

真正按月发俸,始于南朝宋元嘉末年。据《南史·阮长之传》说:南朝宋以前,郡邑的“官田禄”,以芒种为断,若在芒种前辞官,则其年禄悉归后任之官。至元嘉末年(公元450年左右),才按月分俸。

在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是发实物(粮食)。到汉殇帝延平年间,才改为半钱半谷,当时称为“月钱”。到了唐代,则有全部发钱的。但多数还是发实物,称为“职田年米”。以后历代相传,也以发实物居多。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才全用薪金,当时称为“月费”,继而改称“紫薪银”。后来称工资为“薪水”,便是从“紫薪银”演变而来的。

假日制的由来

我国的假日制度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了。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故称假日为“沐日”。汉代规定,朝中官员可每5天返家沐浴,所以叫“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体”,即每10天可休息1天。

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3天,清明祭祖给假4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节放假10天。

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得超过60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

清政府对有功人员要赐“赏假”。林则徐患病,道光皇帝降旨赏假3个月。此外,麦收农忙季节也要相应给假。

对于官吏的休假,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曾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满假那天,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月,有的甚至被罢官。

清朝初年,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流行,辛亥革命胜利后,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从此以后,假日制就开始在我国实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又规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

退休制度的由来

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退休后,五品以上官吏(唐代官阶分九品)可得厚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亦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致仕者,各有永业田可以养老。宋代致仕虽有明文规定,但官吏贪利不退者多,该退知退者少。

元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70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86岁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变化:

1.退休年龄由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明孝宗弘治四年,进一步规定:自愿告退者,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2.致仕官俸给,明初规定内外文武官致仕者,三品以上原俸,四品以下各升一等,给诰敕。清初凡大小官致仕,有世职者照品给俸;无世职者,年六十致仕,仍给半俸;未至六十致仕者,不给。

3.特殊优待。明初官员凡以礼致仕者,与现任官员待遇同。

八小时工作制的由来

“八小时工作制”口号最早起源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国。根据现在所接触到的史料来看,早在1817年8月,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就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问题,并把它作为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1833年,在欧文的支持下,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约翰·菲尔登、约翰·多赫尔蒂等人发动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1833年11月25日,他们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全国更生社”,其宗旨是帮助工人阶级获得八小时的工作和全天的工资。

集市的由来

集市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周代更加发展。《周易》上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左传》上的“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也是很好的证明。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

据《五杂俎说》:“领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痃也;痃者,疟也,言间日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

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不过,这都是每天的、间日的或十天、半月的经常性的集市,因此也叫常集。

此外,还有特殊形式的集市,像流行在各地的一年一度的庙市(也叫庙会)、春季举行的香市等。

超级市场的由来

超级市场源于美国,美国建立的第一家超级市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刚开始,它的名字并不叫超级市场。

美国伊利诺伊州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是超级市场的创建人。当时他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想出了一个自动出售商品的办法。他改装一间废弃的车库,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

这就是当时的“超级市场”。开张后,由于货物齐备,价格低廉,选购方便,而且节约了顾客的时间,深受人们欢迎。许多顾客闻讯赶来购物,生意十分兴隆。

但古伦却没有使用“超级市场”这个词。最早使用“超级市场”命名的商店是美国阿尔巴茨超级市场,而进一步发展的人是克拉伦斯·索思达斯。

克拉伦斯·索思达斯在田纳西州盂菲斯的杰法逊大街成立了皮革里·微格无人售货的食品商店,并开始使用回转式入口和出口支付柜台。这种新方式取得极大成功,索思达斯在以后的7年中,在美国开设了2800多个皮革里·微格理连锁的自选市场。

后来,受古伦商店的影响,其他各地的超级市场便在美国纷纷出现。美国现已有近4万家超级市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逐步兴建起超级市场,像国美电器、华联超市等,都具有一定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

百货店的由来

百货店,顾名思义,就是商品杂货店。虽取名百货,但那只是个概数。这一名称源自清朝乾隆的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打扮成一个庄稼人,到一个江南小镇私访。小镇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乾隆皇帝信步来到街中心,抬头一看,有家铺面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招牌却是“万货全”。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个究竟,是不是万货全,于是抬腿就进了铺子。

店铺里货架上的货的确挺全的,穿的戴的,吃的用的玩的都有。乾隆沿柜台逛了两圈,开口对小伙计说:“我买把粪杈子。”小伙计连忙拿了几把往柜台上一放说:“老客随意挑选。”乾隆边摇头边说:“我要的是金粪杈子。”这下小伙计愣了,定了定神才说:“老客等一下!”

小伙计转身回到柜房对掌柜的说:“前面有位老客要买金粪杈子。”掌柜听了连忙来到柜前,定眼一看,这不像庄稼人,他感觉这个人一定是来找麻烦的,于是急忙陪笑说:“这金粪杈子小店确实没有。”

乾隆说:“你不是万货全吗?”掌柜的一听明白了,让小伙计赶紧把招牌摘了,然后对乾隆说:“那就请这位老客给起个字号吧。”乾隆说:“虽然‘万货全’没有我要买的东西,但百种货我看还有,那就叫‘百货全’吧!”于是这家“万货全”就改成了“百货全”了。而一般的日用品商店就被改名为百货店了。

邮购商店的由来

邮购商店就是当商店接到购买者寄来的订货单以后,就按照订单把订购的商品打成包裹,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系统,将商品售给购买者的经营方式的商店。

邮购商店最早于1876年出现在美国。此后,邮购商店在美国盛行起来。邮购商店能够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它拥有广大农村的客户。

19世纪后期,美国农业发展很快,农场工人越来越多,生活逐渐得到改善,收入不断增加。他们希望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但美国农村商业不发达,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要求。而用邮购方式销售商品,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

于是,邮购商店便应运而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上邮购业务的兴起,邮购商店越来越具规模,像世界著名的亚马逊公司就是闻名世界的邮购商店。

夜市的由来

夜市由于其独特的氛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人们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我国的夜市从很早以前就已出现。西汉时,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商业都已经很发达。东汉时,兴起了“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不过,当时的官府对这些城市的夜市严加看管,开市和闭市都规定具体的时间。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长安不论白天抑或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的《百官志》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并说“有卫士50人,以察非常”。这不仅说明唐代日中击鼓三百开市、日暮前七刻击钲罢市,且有卫士50人进行督促检查,可见当时市场交易中对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而真正由统治者发布明令,提倡夜市,是在北宋。《宋会要稿》中曾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4月13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来,不得禁止。”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粗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尽才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

现在,我国很多城镇的夜市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人文旅游景观。

跳蚤市场的由来

“跳蚤市场”实际上就是旧货市场,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

公元1884年,巴黎市政府为了保持市容整洁,立法禁止沿街乱倒垃圾,并颁布法令让3万名靠捡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堆积的垃圾搬运到郊区一个废弃的练兵场上。

贫民们在垃圾堆里挑拣有用的东西,并就地随手出售。到了1886年,圣旺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市场。因为在这里出售的旧衣物上常带有跳蚤,巴黎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跳蚤市场”。

如今,跳蚤市场已并非法国专有,凡是卖旧货的地方一般都叫跳蚤市场。随着网络的发展,还出现了“网上跳蚤市场”。

索尼的由来

日本索尼公司最初的全名为“东京通信工业公司”(1958年正式改名索尼公司)。其创始人盛田昭夫在去美国视察时,发现根本没有人知道怎么发音。为此,盛田昭夫考虑,应该想出一个独特的品牌名称,让别人一眼就认出他们的产品。

盛田昭夫和他的同事井深大一起研究后,决定只要一个简短的四五个字母的名字,并且,新名字必须让全世界每个人都能认出来,让操不同语言的人都能读出来。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常常一起翻字典,希望找一个读起来顺口、响亮的名字。有一天,他们翻到一个拉丁字Sonus,意为“声音”,听起来很有音感,刚好同该公司从事的行业关系密切,于是他们开始在这个字上打转。当时日本已使用许多外来的英语了,有很多人叫可爱的小男孩Sonny。

这个拉丁字相关其他字,不管是Sonny或者Sunny,都有乐观、光明、积极的含义,这点非常符合他们的自我形象。美中不足的是,Sonny读起来与日本字“输钱”谐音,有些“触霉头”,后来盛田昭夫灵机一动,去掉一个“n”,拼成“Sony”。这就是Sony的由来。

选用从字典里找不到的名字,一来其他厂商绝对不会使用,二来全世界都不会有商标重复的问题。之后,索尼被誉为“日本在全球创立的价值最高的品牌”。

可口可乐的由来

可口可乐是由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的药剂师发明的。

“我期望创造出一种能提神、解乏、治头痛的药用混合饮料。”彭伯顿常对来访的朋友说。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位药剂师终于在1886年调制出一种能治疗头痛、脑热的药剂配方,这剂配方的主要成分是来自南美洲的两种果汁——“可卡”和“可乐”,因此,彭伯顿给它起了个“可卡可乐”的名字。

彭伯顿调制的“可卡可拉”,起初是不含气体的,饮用时兑上凉水。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变成了充气饮料。

1886年5月8日下午,一个喝醉了酒的酒鬼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彭伯顿的药店。

“来一杯治疗头痛脑热的药水。”

营业员拿起了一杯可卡可拉。

“这种药水叫什么来着?”酒鬼问。

“可卡可拉”。

营业员本来应该到水龙头那儿去兑水,但水龙头离他有二米多远,他懒得走动,便就近操起充气的矿泉水往可卡可拉里掺。酒鬼一杯接一杯地喝,嘴里不停地说:“好喝!好喝!”。

酒鬼到处宣传这种不含酒精的饮料所产生的奇效。

在其后几十年内,世界上无人不知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瓶子的由来

美国可口可乐瓶子的由来,和美国妇女的脚伴裙有关。

20世纪初,美国妇女流行穿脚伴裙,这种裙子在膝盖附近稍微变细,穿上它可以显示女性腿臀部的曲线美,因此,成为当时很受美国妇女欢迎的时装。

在印第安纳州,有一个以出点子而出名的人,名叫凯普曼·路德。一天,他和女朋友一同外出购物,突然,路德发现女朋友穿的脚伴裙很漂亮。于是产生一种想法,打算按照脚伴裙的形状去制造瓶子,而后卖给可口可乐公司。

因为,可口可乐最初是倒在杯子里出售的,后来改用瓶装,但是由于瓶子的形状不受顾客欢迎而影响了销路,公司正在为瓶子的式样而煞费苦心。

于是路德立即照脚伴裙的样子画了一幅瓶子设计图,并在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而后带到了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试用,试用结果,可口可乐大为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