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4784400000028

第28章 称谓文化篇(3)

据《清朝野史大现》记载: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并常去检查工作。有一天,编修纪晓岚和同事们开玩笑,称皇帝为“老头儿”。恰好被前来检查的乾隆听到。

乾隆认为纪晓岚大为不敬,怒问“老头儿”三字作何解释?纪晓岚跪在地上,从容不迫地答道:“万事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天地之子谓之儿,简称为‘老头儿’。”乾隆听了,转怒为喜,认为纪晓岚的确有巧辩之才,便赦免了他的罪过。

从此以后,“老头儿”逐渐变成了“老头子”,并广泛地流传开来,成为对老年男性的谑称。

丫头的由来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要在头上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如同一个“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曾写诗《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其实,“丫头”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为对小辈女子的亲热称呼。如《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说过:“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在书中,凤姐并非小孩,而是贾母的孙媳。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用以称呼婢女。宋代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咏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

同志的由来

同志这一词汇源远流长,原本与“先生”、“君”一样,是对朋友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做出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时,郑玄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在《论衡》一书中,著名思想家王充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

到了中国近现代,为表示政党内部政治理想的一致,“同志”就成了党员之间的称呼。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志成为党员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通行全国的称呼。大家互称“同志”。在当时,人们大都认为,称“同志”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大事。所以,当时的传统称谓如“先生”、“小姐”,已经没有人再称呼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小姐”、“女士”等称呼又开始出现,但“同志”这一称呼仍在使用。有时这一词汇也被用作同性恋者的称谓。

鄙人的由来

在社交场合,很多自称“鄙人”,表示谦逊。可是,“鄙人”是怎么来的呢?

鄙,本义是小邑、边邑,因而也指郊外。鄙人,本意是鄙野之人,引申为浅薄的人,又由此转为自谦之词。《史记·司马相如传》:“鄙人固陋,不识所谓。”可见“鄙人”的自谦只谦在才识、智术上,并不在品德上,绝没有“卑鄙、卑劣”的意思。这种谦称,只用于朋友之间,对尊长和晚辈是不能自称“鄙人”的。

足下的由来

我们常称呼别人为“足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其子重耳(晋文公)带着众多臣子,被迫逃亡。他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大家一连好几天都找不到食物和住处。为了使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给重耳吃。他们尽尝艰辛,流浪了19年。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他大封当年追随自己的群臣,惟独没有封介之推。介之推躲进深山,决定隐居。重耳带兵找了十几天,也没有发现介之推的影子。于是,他下令放火烧山,想用大火逼介之推出来。结果,介之推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

晋文公流着眼泪埋葬了介之推。此后,晋文公常常俯看脚上木屐道:“悲乎足下!”从此,“足下”的称呼便流传了下来。

桃李的由来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得罪了魏文侯,一个人逃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说受过自己恩惠的人忘恩负义,在他落难时无动于衷,不来帮助他。

子简笑道:“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他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做“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如果一个老师教的学生非常多,就称之为“桃李满天下”。

老佛爷的由来

慈禧太后让别人管她叫“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历代皇帝都叫“老佛爷”。

清代帝王为什么自称“老佛爷”呢?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有“佛爷”、“吉祥”的意思。所以,不但女真首领被称为“满柱”,女真显赫家族的首领,名字就叫“满柱”。

所以,清朝皇帝将满语“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自己的“特称”。慈禧让别人也称她为“老佛爷”,是企图把自己比作皇帝,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欲望。

您字的由来

在今天汉语语言中,“您”是作为第二人称“你”的敬语出现的。

在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第二人称词“你”,而没有“您”这一字。但在唐朝时,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二字连读,读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

到了宋元时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把“你们”简记为“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在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用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此外,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但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书信、讲话中,开始使用了“您们”这个说法,来表示对较多人的尊敬。一些语言学家也主张用“您们”这种说法。

她字的由来

专指第三人称女性的“她”字。并不是古代就有的,这个字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代,对女性的第三人称也称其为“他”。为了提倡对女子的尊重,“五四”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但“伊”与“他”并用,常常造成混乱。

1922年,语言学家刘半农创造了“她”字,并提出用“她”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当时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赞同和认可,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字也渐渐被广泛使用开来。

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是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指旅居海外的同胞依然心系祖国,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海外赤子”实际上来源于“海内赤子”。

相传,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劝谏:“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你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可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妄加猜忌乎!”其意思是说,我把四海之内的人都看成是赤子,真心相待,哪能对他们都不信任呢?

此后,人们便从唐太宗这段话中引申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由“海内赤子”一语转换而来的。

傻瓜的由来

人们往往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

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

二百五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二百五”往往指那些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但“二百五”的由来说法不一。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在城内外贴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

因为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了。

东道主的由来

“东道主”用以称呼主人及主办单位、主办国等。它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公元前630年9月,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之都。郑文公无奈,求教于老臣烛之武。烛之武决心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分化对方,以退敌军。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去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之间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兵攻打郑国,郑国从上到下都知道保不住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贵国有点好处,我就不来罗嗦了。但是你要知道,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贵国要能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很难做到,到头来得好处的而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削弱一分!我私下认为是这样的。”

秦穆公觉得此言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要是您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即“东道主”)你们使者来来往往经过郑国,万一缺什么,郑国一定供应,这有什么不好呢?我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

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可奈何,也不得不退兵了。

由此,“东道主”一词便流传了下来。

黑马的由来

国内外的报刊、电台在评论某个异军突起的胜者或爆出的冷门时,常常提到“黑马”。“黑马”被体育界用来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可这词究竟典出何处呢?

1831年,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出版了一本小说,名叫《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述了一匹黑马,原被认为夺魁的可能性极小,谁知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而“黑马”一词问世,后来被加以引申流传开来。

鼻祖的由来

“鼻祖”指最早的祖先、某领域的创始人。要解释这个词的来历,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字。“自”在古文中一般作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后来为了区分“自”字的两个意思,于是又另造了一个新字“鼻”。

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了。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

《说文》里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这个意义正是从“自”而来。所以最早的祖先、某领域的创始人就称“鼻祖”了。

泰斗的由来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尊泰山为山之首、北斗为星之尊。泰斗是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

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做“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就用“泰山、北斗”来比喻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巾帼的由来

“巾帼英雄”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巾帼”往往也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但是“巾帼”一词最初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它里面记载道:“诸葛亮数挑战,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各式各样。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所以,后人把妇女尊称为“巾帼”。

唐人一词的由来

国外人都习惯叫中国人为“唐人”,关于“唐人”这种称呼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说,中国唐朝相当繁荣,其经济文化都波及到世界的很多地区。外国人于是把中国的移民称为唐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闽粤同胞都是唐代中原移民的后裔。唐高宗时,河南固始陈元光父子率众人迁移至闽粤,祖孙四代,历时百年的开发,传播了华夏文化。

郑成功是从河南固始迁到福建南安的后裔,他收复台湾后,他所率将士也都是两次从固始移民到漳州、泉州、潮州、福州、满仙等地的后裔。这些人既是唐代移民的后裔,也就有人称台湾人为“唐人”了。

华侨的由来

华侨指长期侨居国外并且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华侨”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就已远航国外。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侨居国外大约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历史上对移居国外的中国人称谓不一。宋代称“中国贾人”、“唐人”或“闽人”;元代和明代称“唐人”、“华人”或“中国人”;到了清代,更称为“汉人”、“闽粤人”、“中华人”、“华民”、“华商”或“华工”等等。

“华侨”一词的出现始于19世纪末,而普遍使用则在20世纪以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日本横滨的华侨创办学校,初次使用了“华侨学校”的名称。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他自己的一些著作中,也使用了“华侨”这个词。

1910年,《民报》第25、26期上刊登署名“义皇正胤”的《南洋华侨史略》一书,成为我国最早的华侨史著作之一。从此,“华侨”就成了通用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