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4784400000017

第17章 节日习俗篇(9)

原来,在中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做炫目的太阳,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瞻仰芳容,表示虔敬。

后来,这种礼节便演变成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了,并一直沿用下来。

叩手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

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

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他们灵机一动,便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

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

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脱帽礼的由来

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当年,由于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盔甲。

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

还有一种说法,武士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跪拜礼的由来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跪拜礼虽然存在,却成为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大众礼节。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

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先要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

吻在非洲某些国家和地区,不只限于表示男女之恋,它还寄寓尊敬和关心之意。非洲土著居民视酋长为“父母官”,人们争相亲吻酋长走过的地面,以此表示祝福和对酋长的推崇。

古罗马时期,皇帝允许最高级的贵妇人和宠臣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庶民只能吻皇帝的膝盖和脚背为“殊荣”。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种吻光头的礼俗。例如,在比利时王国的里兹镇附近的桑朗村,每年的春秋雨季,都有一批来自德国、荷兰、法国和比利时各地的“光头佬”来这里“朝圣”,他们见面后以互吻一下对方溜光锃亮的秃头为乐趣。

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

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巴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孩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后来,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献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但献哈达这一礼节的来源却说法不一。

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惯。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福。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贵,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后来,藏族部落认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也有人认为,哈达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三米不等。哈达颜色有红、黄、蓝、白四种。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佩戴黑纱的由来

在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他们的用意是想把死神吓跑或不让死神认出来。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志哀。有一次,一个英国公爵死了,这时,他的一个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创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志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开了,而且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男左女右的由来

结婚照相的时候,男的往往排在左边,女的排在右边。如果颠倒位置,就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那么,男左女右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付小费的由来

当前服务行业通行给小费,其实给小费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insureprompt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

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小费)。

一日三餐的由来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而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另外,古人还认为,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喝酒碰杯的由来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这里有两种说法。

这种礼仪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

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的竞技选手在竞技前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